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介绍

定义

  内: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详细解释

  见郁贤皓 史双元等著 《百科知识十万个为什么.文史编》第666-667,其文如下:

  人们往往将佛教典籍称为“内典”。如《南史·何风传》:“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这里,“听内典”就是听宣讲佛教经典。《北史·萧詧传》:“萧]詧笃好文义,所著文集十五卷,内典华严般若法华金光明义硫三十六卷并行于世。”这里,直接以“内典”二字总领《华严经》、《般若经》(即《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佛教经典。又如梁武帝《更开赎刑诏》:“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意思是说:既违背了佛教经典包容的以慈悲为怀的意义,又破坏了儒家保护生灵的美好品德。唐代姚合《过不疑上人院》诗:“九经通大义,内典自应精。”赞美不疑和尚儒佛兼明。唐代道宣干脆把自己著录的佛典篇目称为《大唐内典录》。 —

那么,为什么称毖经为“内典”呢?

  原来,佛教重内外之别,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经就把佛法以外的教派称为外道,当时有“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佛法流入中国后,又把佛教称为“内教”,其它宗教学派称为“外教”,《佛祖统纪》卷三十九:“沙门道安作《二救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相近的说法,佛学又称为“内学”,如《陈书·傅滓传》:“三论’之兴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是,提婆杨其旨,荡外道之邪极。”意思是,“三论”(《中论91《十二门论》、《百论》)兴盛已很久,龙树开创源头,宣扬佛教住空之学,提要阐扬它的宗旨,荡除外道的错误见识。又如严维有诗句云: “内学似支郎。”意思是说,精通佛学类似支谦。与此相对,佛教以外的学派被称为外学。如唐代方干《送道上人游方》诗:“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意思是:学习戒律教仪,兼通佛学以外的学术,诗的构思已进入深奥的区域。又如校然《和颜使君真卿修韵诲毕诸文士东堂重校》诗:“外学宗硕儒,游焉从后进。”意思是;追随大儒研究佛学以外的学问,诸多后生随从于后.

外典

  佛教把其它学派的著作称为外典,某些儒生听了很不高兴,认为把儒教归入外敌,这是对儒家的轻视,因此,他们就反唇相讥,把佛道二教的典籍称为外典。所以,假如不知道这一点,在阅读古籍时胶柱鼓瑟,不作具体分析,就会弄出李代桃僵的笑话。如《陈书·傅绰传》:“若依外典,寻书契之前,至淳之世,……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各得其所,复有何争乎?”这里,“外典”指道家典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若依照道家经典,追寻到没有文字之前最淳朴的时代,老百姓到死互不往来,而各得其乐,还有什么争吵呢?《隋书·李土谦传》:“士谦善谈玄理。尝有一客在绝,不信佛家应报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土谦喻之曰: ‘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岂非休咎之应邪?”这里“外典”就是指佛家典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土谦善于谈玄妙的道理。曾经有一次,一位在坐客人不相信佛家轮回报应的义理,认为没听说过抹放经典讲的那一套,土谦就以俗话汀了个比喻说: “多做好事后代得福,多做坏事后代遭殃,这;产就是说的报应之理吗?”又,宋祁《张晦之墓志铭6I“晦之常病浮居氏怪迂诞荒,塔庙日炽,虽服儒衣冠者,皆密置六经,反为外典,故因事见文,为记数十篇而辨析之。”这里的“外典”也是指佛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晦之常不满于佛教捷的荒诞奇怪的一套,宝塔寺庙一天天地多起来,即使穿着儒生衣服的人,都把儒家六经搁在一边,反而相信佛典,所以他有离于这些事情,写下文章几十篇来分辨剖析。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明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内典”、“外典”,必须从上下文的意思中体会它指什么,不能一看到“内典”二字,就认为是指佛经,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