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它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

凉州贤孝、河州贤孝、西宁贤孝一般指贤孝。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

贤孝脱胎于古凉州的佛教俗讲,与西凉乐、敦煌变文及河西宝卷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传承方式主要靠艺人口传心授。其内容主要以说唱英雄贤士、忠臣良将、孝子贤女等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称“贤孝”。

“贤孝”唱本有“国书”与“家书”之分。2006年5月20日,“贤孝”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冯兰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贤孝(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凉州区文化馆获得凉州贤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源流

“贤孝”早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已有演唱。当时许多男人被抓去筑城,瞽目人(盲艺人)也未能幸免。他们每天给工间休息的民工们唱“贤孝”,使民工们忘记了极度的疲乏,加快了筑长城的速度。

凉州贤孝

在现存文献上所能看到的关于“凉州贤孝” 的最早记载始于明朝(1368—1644)。“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

武威城“和平解决事件”:西夏是以党项羌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割据政权,国号为大夏(又名弥药、大白高国),由于其地处西北,历史称之为西夏。西夏地域辽阔,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东尽黄河,西界玉门。疆域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青海等地。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建立大夏国,他在兴庆府(银川)受封称帝,从此铺开了西夏国在河西地区称雄190年的宏伟业绩。但是李元昊仅做了11年皇帝,后来又传给他的儿子、孙子,经过多年的更朝换代,到了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蒙古人崛起漠北,铁木真发兵侵掠西夏。不久,铁木真统一蒙古称为成吉思汗,于西夏应天二年(1207)再伐西夏。乾定四年(1226)成吉思汗大举进攻西夏,一路长驱直入,攻陷了黑水城、肃州、甘州等。蒙古兵当时穿越大沙漠,一路血刃河西各城镇。对西夏民族进行了灭绝性摧残屠杀。各地的艺术文化遭受了摧残性灭亡。而蒙古兵兵临西凉府城下时,由于指挥官首战失利受伤,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于是蒙古人向西凉府守城官员提出,愿意和平解决。于是,经过双方和谈,西凉府被和平解决,城中百姓免遭屠戮。

党项羌人尚武好战,并且男女都一样。如开国皇帝李元昊作战时便是“敢为诸将先”。而皇太后没藏氏、梁氏等,曾经多次亲率大军跟宋朝开战。党项羌人长于骑射,百里而走,千里而期,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即便被敌人俘虏了,敌人割下对方身上的肉,党项羌人也是决不求饶,决不喊疼。党项羌人的男子到了15岁就会成为壮丁,参加部队训练,准备随时参加战争。所以党项羌人的男男女女,从小就受到尚武精神的熏陶和训练,人人皆勇,全民皆兵。

好勇善战的党项羌人在本民族脱颖而出之后,又一路征战建立大夏国。大夏国成立后,当权者亦不满足于在贫脊的西北地区称帝生活,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发动侵宋战争、夏辽战争上,而且就西夏国来说,宫廷斗争也颇为激烈,后党擅权现象一度盛行。在这种战争频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西夏国的子民大多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因此,当时的统治者李元昊、仁孝等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大力推行汉礼,“以儒治国”,建立“国学”(汉学),培养以“儒”治国的人才,以期达到长期统治和封建化的目的。

三弦弹唱艺术:

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属于西夏始创。 西夏辞书也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即三弦用西夏音注释为“桑冷讹”,汉字注释则为“三弦”。贤孝说唱艺术用三弦伴奏,所以亦有人把贤孝理解为“弦孝”。

夏大德五年(1139年)乾顺去世,其长子仁孝继位。当时大夏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震、饥荒等自然灾害。更加强了仁孝帝要发展、要改革、要强国的决心。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让众家子弟上学,读孔孟儒家学说。同时还建立“唱名法”教诲鼓励子弟,立贤德,读孝经,设立内学,鼓励“唱贤说孝”、“立唱名法”。

西夏,正是通过尊孔重儒,办汉学、立唱说法,大量出版儒家书籍和宣扬《孝经》,使汉家的儒文化孔孟之道,在西夏政权和官僚阶层中更加深入,全国上下形成了人人讲贤孝、办贤务、说贤德、立忠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不仅当时的唱贤孝之风盛行,说贤唱孝的声音也处处得到夹道欢迎。

唱贤孝的伴奏乐器初有五弦琴、二胡及其他打击乐器。后根据实用需要,仿五弦琴创制了三弦,从此三弦成为贤孝的主要伴奏乐器,西夏之前,原本没有这种乐器,随着贤孝的产生,三弦也就诞生了。这是凉州人民的一大发明。

“瞎弦”:

“瞎弦”又称为“瞎仙”或“瞎先生”。 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为清朝年间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心传口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自幼便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

主题思想

贤孝主题思想:践行忠与孝的当下关怀,传承终极超越的哲学观

凉州贤孝作为艺人“缘衣食”“以觅食计”的“赡身良法”在民间流传。一代代盲艺人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他们或结伴而行,或由明眼人领路,走街串巷,频年集月,演唱谋生。他们无法视外物但心里却很亮堂,深谙社会的世态炎凉,洞悉是非曲直,用忠孝的故事褒扬人世的贤行孝道,用古朴的三弦弹奏着生活的苦辣酸甜,用悲悯的唱腔阐释人生之哲理。千遍古书晓喻人,贤孝故事把人劝。凉州贤孝开头唱词:“哪个朝里说贤书?哪个孝里论古人?列国手里说贤书,第一孝里论古人。”

凉州贤孝宣扬中华民族传统忠孝文化的主旨十分鲜明, 是歌颂孝子贤人故事的善书贤传,是对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传承与宣扬。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孝道,把孝列于诸德之首。贤孝文化在凉州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贡献社会的“贤”和孝敬父母的“孝”是凉州文化的基石。其目的是劝人为贤行孝。其“贤”字,针对社会,指做人要贤,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体现了“忠”;其“孝”字,针对家庭,即为子女者要孝顺父母尊长,里外都要做个好人。

凉州贤孝中颂扬的“贤”又蕴含着“孝”,贤孝故事中,那些“治国平天下”的贤者都是孝子;凉州贤孝中倡导的“孝”,又是“贤”的基础,从“以孝事君则忠”的思路来看,“孝”是“贤”的进路和阶梯,也是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点。“‘孝’不仅是维护家族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而且是维持社会基本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根基,深深地影响着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发展”。《礼记·祭统》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贤”和“孝”是家庭伦理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的统一,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和思想的核心,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存。

史书中的孝子孝女传,敦煌遗书中的孝道变文,佛道故事中的孝子孝行,当地为人称颂的孝子贤孙,这一切都构成了凉州贤孝孝道观的文化元素。

凉州贤孝文化,展现的是对百姓苦难的悲悯情怀,崇尚的是“为国尽忠、在家尽孝”的价值观,追求的“忠孝两全”的精神境界。凉州贤孝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对贤、孝思想的传播给予这个社会一定的正能量,对大众的思想言行都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家书”与“国书”:

展现凉州贤孝忠孝观的两大题材凉州贤孝分为“家书”和“国书”两大类。

其宣扬的主题便是劝导为人要贤,为子要孝,注重行为,贡献社会。“家书”是指以倡导孝子孝行,反映家庭儿女情趣为主要内容的唱本,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为贤孝艺人的演唱曲目;“国书”是指以宣扬忠君爱国、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的唱本,才智超然的帝王将相、披肝沥胆的英雄侠士都在此列。

凉州贤孝中的“家书”取材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反映父母哺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的;反映劳动场面和生活情趣的;反映邻里关系及家庭种种矛盾的等等;尤其是婆媳矛盾、姑嫂矛盾的唱本,在凉州贤孝中所占比例较重,正是在家庭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孝与不孝,而在凉州贤孝中,褒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孝心和守孝道的子女,对待不孝之子往往给予无情的鞭挞。所以,“‘家书’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公婆,正确处理婆媳、姑嫂之间的关系,‘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

凉州贤孝中的“家书”常常展现“二十四孝”的内容,盲艺人们开篇有这样唱的:“三真九理传天下,传下的二十四孝说贤人。哪个朝里说贤书,哪一孝里论古人?”“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典型,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普通民众的崇敬。

“二十四孝”,是指元代郭居敬根据前朝各代24位孝道人物所撰的《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在古凉州源远流长,而且也与佛教密切相关。

古代凉州境内已清理发掘的数十座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共计三十多位。所以,凉州贤孝中的“二十四孝”故事,其实不止二十四个,大多数是当地广为流传的孝亲故事,且与敦煌文献中的孝亲故事的渊源深厚,主要集中于《孝子传》《咏孝经诗》《古贤集》《搜神记》等文献中。

凉州贤孝中被列为二十四孝系列的孝亲故事有《丁郎刻母》《目连僧救母》《白鹦鸽盗桃》《郭居埋儿》《三子分财》《三姑娘拜寿》《任仓葬母》《小姑贤》《劈山救母》《割肉奉亲》(又称《卖苗郎》)等,这些口头流传的孝亲故事,大多与敦煌文献和古凉州境内发掘的墓葬砖雕或彩绘中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情节等相吻合。这说明凉州贤孝中所谓“二十四孝”系列的孝亲故事,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古凉州口头流传的故事,与敦煌讲唱文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对敦煌讲唱文学中的孝亲故事的直接继承和发扬,并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创作而形成具有浓郁的凉州地方特色的贤孝曲目。

凉州贤孝中的“国书”主要歌颂安邦定国的忠臣良将的高尚品德与智慧。“国书”中那些志向远大、为国出生入死的有识之士,往往又都是孝子,他们通过保家卫国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又争得荣誉和嘉奖,并福及子孙,光宗耀祖。这些事例通过贤孝艺人的代代口耳相传,从正面激励和鼓舞着古凉州的人们一定要志存高远,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凉州贤孝中的孝亲观念凉州贤孝中的孝亲思想主要有宣扬父母的养育之恩、宣扬孝子的孝行、对不孝子行为的鞭挞等诸方面的内容。

1、宣扬父母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凉州人向来注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贤人孝子要具备一切善行,也就不能缺少孝心孝行。父母有养育之恩,尽孝道就是知恩图报,凉州贤孝的故事当中,大多数都不厌其烦地讲唱父母十恩,其主要用意,就是劝导人们为善行孝、不忘孝恩。如《十月怀胎》、《临产受苦》两个唱段,几乎是每个孝道故事中最精彩、最能打动人的必唱曲目,当大众听到:正当午时生孩童,早上猛然里肚儿里痛,痛也痛的很,疼的满炕滚,疼也疼不过,疼着满炕摸,早上生娃生到中午,正把炕面子煨了个老窟窿。

凉州贤孝中的这类曲目,往往截取父母养育子女的生活片断,用浓墨重彩来颂扬父母为子女付出的恩德,目的就是劝人行孝道,回报父母之恩。从这些唱段中,确实能体会出母亲十月怀胎之艰辛和深入心扉的爱子之情。孩子从出生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父母心甘情愿为子女付出一切,父母的恩德真如天覆地载,每个人的每一善、每一福,也都应该是归属为父母亲的功德。

2、宣扬孝子孝行

凉州贤孝孝道观念的核心部分是“善事父母”。首先,要尊敬顺从,奉养事亲。凉州贤孝倡导的孝顺必须是长期的、全面的、有实质的,而不是一时的、局部的、表面的。父母在时,孝子应该投入全部的身心,奉献全部的真诚,从内心尊敬父母的人格,顺从父母的意愿,尽心尽力地侍候赡养。儿子结婚后是否孝敬父母,关键看媳妇怎么样,如《任仓埋母》中贤良的媳妇徐长金对待婆婆主要体现在请安、做饭等顺从孝敬上:自从把徐长今媳妇娶到家廊中,婆婆的身上你看多孝敬,早问请,晚问安,母亲的面前问三遍。早问母亲吃什么饭,晚问母亲喝什么汤。都顺着母亲的意思来,尽心尽力地都做上。

凉州贤孝中所反映的清明扫墓、拜佛求子、超度亡灵、神仙降福、祖先保佑思想无不与养儿防老、孝敬父母、养老送终、祭亲续统相联系,这是借助宗教形式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寻求道德修养上的支持和帮助。凉州贤孝中有大量描写“送葬哭丧”的情景,特别是贤孝中孝子孝女在先人的“送葬”中,面对财力不足不能供葬等种种困难,苦身葬亲,感天动地。贤孝艺人们总是在“送葬哭丧”这一特定时空情景中极尽渲染之能事,或褒扬孝子孝行,或鞭挞不孝的忤逆子,其目的还是为了劝化人们为贤行孝道。

3、出家之人修行积善,超度亲情

对于佛家弟子而言,无法与常人一般早晚侍奉父母,似乎有悖常理,但佛教认为出家之人的清净持戒和潜心修行,本身就是一种无尚的功德和对父母的尽孝,这种善行不仅可以护佑父母,甚至还可福泽子孙后代。所以,佛教认为出家之人应该多为父母举行法会以尽孝心,使父母有生之年安康顺意,死后早日得生善道。但现实世界中诸多的不如意困扰着人们,如生老病死、饥寒恐惧、绝望无奈等等,凉州贤孝总能通过现实的讲唱,借助宗教的因果轮回这种超然之力,给人送去心灵的抚慰和关切。有时宗教甚至用自己的信仰,为道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凉州贤孝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德观和宗教观,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大众提供生存的精神支柱。正如凉州贤孝所唱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天留下日月在东西里行,佛留的真经就度众生。

4、光宗耀祖,扬名天下

《孝经》说:“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忠孝两全是凉州贤孝中高扬的孝子孝行的最高境界。子女既能听命于父母,又能为国建功立业,贡献社会,给父母及宗族带来荣耀,彰显门楣,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孝。凉州贤孝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安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建功立业,孝子们出门远行亦在情理之中。

因此,父母尽管舍不得,放心不下,仍然让儿子远行;当儿子的更应思念父母,常常挂念心头,做到“出必告,及必面,所游必有常,所学必有业。”这便是对父母的孝,对自己的负责任,对国家的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佛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说:“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凉州贤孝说书艺术强调,孝顺父母,不但是本分所在,更会给自己带来诸多福报。因此,贤孝艺人对那些“劳其筋骨而不坠青云之志”,身处逆境而磨难重重的贫家子弟,往往以状元及弟,光宗耀祖给予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父母的大孝,使父母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愉悦。

凉州贤孝中褒扬的孝子贤孙,往往孝名远播,千古传颂。如凉州贤孝《开篇词》唱道:

“人生在世间,贤孝最为先。孔子当年治孝经,流传千古美名扬。天地重孝孝为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二十四孝传世间,子子孙孙不能忘。董永葬父把自身典,感苍天七仙女下了凡间。王祥卧冰不怕寒,抓出鲤鱼母亲尝。郭巨埋儿把母养,天赐黄金在眼前。孟宗哭竹泪涟涟,长出笋子母亲享。这些孝行感动天,孝子去世万古传。”

5、宣扬因果报应,鞭挞不孝之子

为了达到劝喻教化世俗的目的,凉州贤孝中颂扬了孝子孝行,凡是有孝行之人,都善有善报,不孝之子终没有好下场的思想观念。如《任仓埋母》中心地善良的徐长今,《郭居埋儿》中的郭居,《丁郎刻母》中的丁郎等人物,都是凉州贤孝赞美和歌颂的典型。如《金镯玉环记》中的于氏,《白玉楼挂画》中的田赛花,《烙碗记》中的马千金等都是凉州贤孝鞭挞的对象。凉州贤孝对孝子的褒扬和对不孝子行为的鞭挞,也与儒释道三家对孝道思想的尊崇相一致。《孝经》十一章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儒家崇尚孝道,把不孝视为罪过,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旨在教育人们要守孝道、孝敬父母尊长。道教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仁信为本”。同样强调孝道对修仙者的重要性。

凉州人将那些心性歹毒、忤逆不孝之人称作“忤义种”,他们或道德败坏,或虐待父母而毫无人性。凉州贤孝将这些忤逆之人通过《游地狱》的场景进行劝化和教育,以地狱中的种种酷刑,血腥恐怖的场景铺排,使那些不孝之子得到相应的折磨并能幡然悔悟,弃恶向善。那些地狱中的小鬼是这样劝世人的:“我”劝了世上的男男女女听,你在娘连老子的身上要孝敬。活着你不给娘老子穿,死了穿了一个滚轱辘蛋,脱衣树底下遭罪连。人活到世上把父母要孝敬,孝敬父母能过一道关。

凉州贤孝以其特殊的方式和动人的艺术感染人,给予了无情的鞭挞,以达到惩恶扬善之目的:孝子修成正果,得到善报;恶人地狱受刑,遭到恶报。

凉州贤孝反映了一千多年来凉州大地上的钩沉起落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凉州儿女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反映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和丝绸之路文明的核心价值。它的人民立场、苦难意识、生存智慧、利众精神等诸多内涵对当代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仍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意义。

凉州贤孝在其发展变迁中正是发挥着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娱乐渲泻、人际沟通等特殊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对孝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兴中国梦中仍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艺术特色

凉州贤孝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往往是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人们聚集在农舍院落,听几个曲儿,以消遣娱乐、排忧解闷,寻求精神慰籍。同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长见闻、洞晓世理、了解生活、明辨是非。作为一种散韵结合、融文学、音乐于一体的说唱艺术,渗透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凉州贤孝有专门的曲调,演唱时,先调弦,尔后拉“过门”,用八谱儿起调,再依不同的内容而变换调子,有的一调到底,有的中间换调,若有凄悲内容,则用散板,很讲究内容与曲调的和谐统一。盲艺人因唱贤孝有德有能,虽不识字,却谙通经书,智慧如海,人们都敬称其为“瞎贤”、“瞎弦”、“瞎仙”。

曲牌特点

凉州贤孝曲牌特点:

凉州贤孝,常以盲艺人来传承。曲牌曲调常用“悲音”。

“悲音”也叫“悲音述调”,总体表现为“悲情”;“悲音”又有“苦悲音””甜悲音”“甘悲音”之分;“苦悲音”表现“伤心得很”,“甜悲音”表现“不甚哭了”,“甘悲音”表现“哭而无泪”。“苦音”也就是“哭音”,演唱时“直接就哭咧”。

凉州贤孝既可以根据不同音乐情绪特征命名不同曲牌正名称谓,同时又可根据同一音乐情绪特征而不同音乐情愫命名同一曲牌的不同变体名称。

凉州贤孝的诸多曲牌既有正名,又有别称,还有变体,且曲牌曲调及其变体的名称,无论是字面释义还是音乐情绪特征都比较接近。

凉州贤孝曲牌,可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两大类,唱腔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唱腔曲牌和杂调唱腔曲牌,器乐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器乐曲牌和杂调器乐曲牌。其中传统唱腔曲牌、器乐曲牌指“自元末明初,凉州贤孝形成以来”,由世代盲艺人相传下来的、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曲牌。

(一)唱腔曲牌

传统唱腔曲牌有:“悲音”又名“悲音述调”“悲调”,其变体有“苦悲音”“甜悲音”“甘悲音”;“苦音”又名“苦音述调”“哭音泣调”,其变体有“哭音”“平哭音”;“泪音”又名“泪音述调”;“甜音”又名“甜音述调”,其变体有“甜述音”“甘音”;“喉音”;“平述音”又名“平调”;“紧述音”又名“紧述”,其变体有“紧诉”“紧音”;“长述音”又名“长述调”;“起述音”又名“起述调”;“贤孝调”;“古词调”又名“佛曲”等。

(二)器乐曲牌

传统器乐曲牌有:“行路观调”;“启程绣灯调”等。

曲牌曲调特点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1、调式类别特点

凉州贤孝曲牌曲调的调式特点表现为:一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徵调式占据重要地位;二是徵、宫、商三音在调式构成中具有核心作用。

2、典型调式音阶构成特点

“变体清商音阶”(苦音音阶)为构成凉州贤孝曲牌曲调的典型音阶。

“变体清商音阶”指用sol、la、↓si、do、re、mi、↑fa、sol七个音构成的音阶,其特点是偏音“fa”和“si”在音高上具有“游移性”。在其中涉及的关于变体清商音阶(苦音音阶)调式偏音的“游移性”特质、记谱法等具体问题,可参阅拙文《河西宝卷的曲牌曲调特点》中的相关论述。

3、曲调结构及节拍特点

凉州贤孝唱词多为长短句、数句、多段结构。曲调结构也具有非方整型数句体、多曲牌连缀特点。在节拍运用方面,唱腔曲牌主要以二拍子、三拍子交替使用。器乐曲牌在一般情况下以二拍子或四拍子一用到底的情况较为多见。

演唱形式

凉州贤孝的演唱,一般分为说白、诵唱和伴奏三部分,且多由一人完成,多人的演唱方式偶尔亦有之。凉州贤孝“大书”大都是长篇。内容主要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故事为主,多演义成分,寓惩恶扬善、喻时劝世。

1、说唱

“凉州贤孝”说唱时一般用来伴奏的乐器主要是三弦和二胡。“凉州贤孝”作为说唱艺术,有说有唱。“凉州贤孝”的“说”一般用来叙述,有时押韵,有时不押韵,韵散相间牷“凉州贤孝”的“唱”主要用以抒情但也用来叙述,一般都是韵文。

“凉州贤孝”的“说”有别于普通的说话和叙述的口气,“说”要符合唱的节奏,所以听起来又像是唱,有时一句话前半是说,后半又改为唱了。“凉州贤孝”的句式完全根据表达的需要或长或短,自由灵活,但以七字句、八字句为主。

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它曲调流畅、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能生动形象、活脱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诵词之间,有间奏和过门。凉州贤孝有专门的曲调,演唱时,先调弦,而后拉“过门”,用八谱儿起调,再变换调子。凉州贤孝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光调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光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等。

2、演唱

凉州贤孝演唱:

凉州唱贤孝没有专门的场合,随意性很强,乡间在农家炕头,城市在闹市区。过去若有子女不孝或有欺村压市行为,族长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请来瞎弦,有针对性地唱,一场贤孝听下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凉州贤孝”一般在农闲时节演唱,主要集中在冬季,特别是春节期间。“凉州贤孝”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盲艺人以演唱“贤孝”谋生,瞅准农闲的空儿走街串巷巡回演出,一般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演出,以求得围观群众的施舍。有时他们也“串庄子”,即挨家挨户演出。每到农户家,户主人总是热情接待,给他们准备板凳让座,然后沏茶倒水、端馍馍,略尽主人之意。等到街坊邻舍聚集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演唱,一曲终了,主人挖来一碗麦子装进盲艺人随身携带的口袋里算是酬金,有时也拿馍馍或其他食物作酬谢,之后再到另一户人家演唱。盲艺人也有特别尊贵的时候,冬季、更多是在春节,被主人邀请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让他坐到热炕正中间最尊贵的位置上,好吃好喝款待一番后开始演唱。

传承特点

“凉州贤孝”的传承有一套很残酷的方法。为避免外界干扰,过去瞎弦学艺者在拜师后常常要呆在地窖中学习,过上一段时间后等记熟曲目才能出窖。过去瞎弦拜师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中人作保,再领至师父处,师父一摸额二摸手三摸脚板,额宽手细脚板硬才能过关。额宽者头大,头大则聪明;手细者有质感,弹三弦时上手很快;瞎子吃百家饭走千家门,脚板硬才能走南串北。第二关考听力和悟性,师父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单位时间内诵读熟背,而后放声亮嗓,这在考较音质和音色。学艺期间,师父先将传统的曲目教会,最拿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相传,怕失了看家的本钱。而个人创牌子,则要过师父关,师父传了前半段,后半段靠自悟,若能依前面的续接,且能感动听众,才能算出师。

代表作品

唱本

凉州贤孝曲目:《丁郎刻母》、《扒肝孝母》、《任仓葬母》、《关云长单刀赴会》、《侯梅英反朝》、《包公案》、《郭居埋儿》、《鞭杆记》、《秦雪梅吊孝》等。《目连僧救母》、《劈山救母》、《割肉奉亲》(又称《卖苗郎》)。

艺术影响

在凉州地区,一旦有子女不孝或有霸道行为,德高望重的老人便请来瞎贤,有针对性地唱一场,对子女不孝行为加以教育。

凉州贤孝是一种全息文化,中国文化的几乎所有信息,都在凉州贤孝中有所反映。它渗透了佛道精神、民俗风情、民众文化、民众心态等。凉州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就在贤孝中有所反映,而且它所包含的意义,又远远超越了凉州。

艺术价值

凉州“贤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一面凉州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凉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华网

贤孝是中国民间隐文化的载体之一。作为隐文化,它能够更多地从民间角度展现出文化许多本真的东西来,真实地反映出历史文化的全貌。从贤孝中,反映出的是中国西部丰富的民间文化。 贤孝是凉州的自豪和骄傲,慰藉着世代生活在那一片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精神。 凉州贤孝是典型的人民艺术,或可以称之为“百姓艺术”,无论它的内容形式,还是立场精神都是跟老百姓的命运血肉相连。它记录的,就是当地老百姓千年来的生活、苦难、梦想和追求。贤孝中最值得称道的不仅是对苦难的叙写,更因为它对苦难有种大悲悯的情怀,其形其神,均有种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

——雪漠(中国国家一级作家)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艺术 戏剧曲艺 雪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