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副业又叫农副产业,是指生产单位所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以外的生产事业。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中,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

定义

狭义上的副业

在中国农业中,副业有两种含义:

①指传统农业中,农户从事农业主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在多数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业,以饲养猪、鸡等畜禽,采集野生植物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等为副业。

②在农业内部的部门划分中,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生产事业均划为副业。

后一种含义的副业包括的内容有:

①采集野生植物,如采集野生药材、野生油料、野生淀粉原料、野生纤维、野果、野菜和柴草等。

②捕猎野兽、野禽。

③依附于农业并具有工业性质的生产活动,如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以及砖、瓦、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生产。这部分工业性生产活动,按照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统计规定,包括生产大队办的工业、生产队办的工业和农民家庭经营的手工业(商品部分)。当时队办工业(含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办的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小,生产项目少,因此被列入农业中的副业范围之内。经过20年的发展,队办工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项目增多,其产值已占了副业产值的绝大比重。80年代初,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今后不再把村办工业(原大队办的工业)和村以下合作经济组织办工业(原生产队办的工业)列入农业中的副业之内,其产值也不计入农业总产值中而计入全国的工业总产值中。

中国有丰富的副业资源,农民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和分散的资源、资金发展副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需要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副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采集和捕猎对自然资源的状况影响较大。因此,发展副业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副业也指代人们除了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进而参与其他工作,而其他的工作在此就称为副业。

广义上的副业

专业领域上讲的副业指的是如上所述的农业林牧渔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与其说是“副业”,不如说是“副产业”更为恰当。

而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谈及的副业,一般指的是人们的次要财产收入来源。与人们的主要职业(事业)相比,副业的特点有:

1、主要职业(或事业)以获得维持个人生计所需的基本收入为目的,而副业则以提高生活条件为目的,副业与生计无关。而人们一般情况下会把收入较多且稳定的职业当做事业,而把收入较少且不稳定的职业当做副业。

2、除却特殊情况外,正常情况下副业的从事时间比事业的从事时间要短。

3、主要职业较为固定,副业则容易变更。

种类

主要包括:(1) 采集野生植物,如采集野生药材、野生油料、野生淀粉原料、野生纤维、野果、野菜及柴草等。(2) 捕猎野兽、野畜。(3) 农副产品加工和工业性作业以及手工业。如粮油加工、采矿、机械制造、砖瓦等建筑材料的生产。(4) 手工业。如编织、手绣等。(5) 其他。如运输、屠宰、理发等。

种植业

是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事业。

林业

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叫做林业。

畜牧业

在牧区,牧民靠放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取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都可统称为畜牧业。

渔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副业的发展

依托科学技术发展农副产业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农作物也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为此,生产基地要想实现有效的农业生产,需以因地制宜为生产指导原则,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基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能依照其他的生产模式,而是要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和周边环境实施生产,促使农副业可实现更加科学的生产和管理。

(二)分段开展

农业生产是一项长期性且具有复杂性的生产工程,而且农业生产都会经历新技术应用、技术改进等环节,是一项连续性的生产工程。所以,在农副产业管理上,需要制订比较详细的生产计划,促使农副生产可以得到顺利发展。因此,基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以分段开展为指导原则,促使农副业实现更加科学的生产,提升发展质量。

(三)重点突破

农副产业应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要重点突破,让基地实现整体生产质量的提升。基地在发展农副产业时,要关注产业发展的重点。集中技术和资金优势开展农业生产,提升农副产业的发展推动力。基地在实施农副产业发展时,可以发展绿色农业或者生态农业。同时,要保障农副生产的合理性,促使农副产业发展更加具有科学性。

采用多种种植措施提升农副产业的发展质量

(一)树立科技兴农发展意识

要想让农副产业得到全新的发展,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树立科技兴农发展意识。只有树立科技兴农发展意识,基地在生产过程中才会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获得更先进技术的支撑,促使农副生产可以顺利实施。同时,应将科技兴农作为一项重点管理工作来抓,有效推广科学技术,促使基地农副产业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完善生产设施

基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除了要树立科技兴农发展意识,也要完善生产设施。因为生产设施对农副产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基地要想有效发展农副生产,则要完善生产设施。基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合理引进先进设施,以科技提升整体生产质量。例如,在种植作物时可以使用喷灌技术,在饲养动物时可以设置自动喂料机等。通过完善生产设施,能够让农副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健全服务体系

在农副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基地生产服务质量。通过服务体系的健全来提升基地的生产能力,推动农副产业的发展。需要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基地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增加生产经费的投入,对一些重点技术进行资金支持,让先进技术可以在基地生产中得到应用,促使农副产业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强化队伍建设

农副产业的生产除了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在农副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强化队伍建设。首先,需引进专业人才,将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其次,需要对当前的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这样能够让农副产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促使基地建设顺利实施。

陕西副业民俗

一、养蚕

关中一带,流传着关于养蚕的许多谚语,例如:“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清明前喂蚕,四十五天卖大钱”,“小满三日见新蚕”,“大麦发了黄,农家养蚕忙”,“春蚕宜火,秋蚕宜风”,“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宁叫蚕老叶不黄,不叫叶尽蚕不老”,“早赶晚赶,四十五天作茧”。

陕西省养蚕有许多禁忌,清代《豳风广义》一书对此记述道:“蚕室一切禁忌开列于后:蚕属气化,香能散气,臭能结气,故蚕闻香气则腐烂,闻臭气则结缩。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诸香,并一切葱、韭、瑾、蒜、阿魏等臭物,并有臭气之物,皆不可入蚕室。忌西南风;忌灯火纸燃于室内;忌吹灭油烟之气;忌敲击门窗、箔槌及有声之物;忌夜间灯火射入蚕室窗孔;忌酒醋入室并带入洒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热忽着猛风寒冷;忌侧近舂捣;忌蚕室内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辞;忌正寒骤用大火;忌放刀于箔上;忌不洁净人入蚕室;忌水泼火;忌烧皮毛诸骨臭物;忌当口迎风窗;忌一切腥臭之气;忌烧石灰之气;忌烧硫磺之气;忌仓猝开门;忌高抛远掷;忌湿水人桑叶;忌饲冷露湿叶及干叶;忌沙燠不除。以上诸忌,须宜慎之。否则蚕不安箔,多游走而死。”

二、磨房

磨房,也写作“磨坊”,即磨面粉的作坊。分畜力带动的和水力带动的两种。磨是用圆石盘做成的,所以被民间视为“一盘龙”,叫作“青龙爷”。旧时,每逢天旱,民间有向磨求雨的习俗。用畜力带动的磨房,一般使用毛驴。牲畜工作期间,戴有眼罩,以免眩晕。水磨房中,供奉的神是太上老君、财神、河神。相传太上老君的坐骑是青牛,所以忌讳手执鞭子的人入内,以免惊吓青牛。另外,还忌讳孕妇、产妇进入磨房。三、酿酒旧时,酒除了烧房(酒坊)生产的以外,还有农家自酿的。富平县的“石冻春”酒,就是其中一例。

三、石冻春,早在一千年前就享有盛誉,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主要佳酿之一。唐代李肇《国史补》写道:“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唐朝郑谷在《赠富平李宰》一诗中说:“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明清两代,富平县民间仍在大量酿造石冻春,作为待客佳品。入民国后还有人会酿。它已经绝迹了,但《辞源》仍专条记述此酒。

据该县老人回忆,石冻春的酿造方法是:1、备料。主要用料有:芦苇叶、竹叶、夏莲嫩叶、蒲公英等。采料必须鲜而且嫩。2、作曲。到十冬腊月上冻之后,将备好的各种料煮熟晾冷之后,拌到小麦糁子里。然后将糁子装在石槽或木制模予中,再用石头砸实。放在40℃左右的热炕上,使其发酵变黑,就成了酒曲。3、酿造。以三斤麦子、一钱曲的比例搭配后,按照一般做酒的方法酿成酒,储于缸内。在水中加入木瓜、山栀、枣仁、二花、杏仁、花椒后煮熟,搅进酒里。最后用泥将缸口封严。这样冻上一冬后,到来年元旦(今春节)时启开酒缸,就成了石冻春酒。

做石冻春酒有许多讲究,例如,水必须清澈干净,这样做出的酒味道醇正、清香。操作时忌有人乱说乱问,忌小孩跟随。人们不准小孩喝石冻春酒,说是喝了会跌跤。当地有民谚说:“五个杏仁八颗椒,下到酒里娃不喝,神仙喝了跌几跤”。

酿酒(汉代画像石摹本)

四、熬盐

熬盐,曾经是富平、蒲城两县间垴泊滩一带农民从事的副业。垴泊滩,古代叫盐池泽,横亘东西,周长20里。滩内地势低洼,地面为盐渍土,到处白茫茫一片,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可熬盐。

旧时。附近的农民常进入滩内,搭起临时居住的席棚,并建起灶,安上盐锅。这种锅口径三尺,深约六寸。滩内有因历年取土而挖的许多坑,坑中积有雨水。盐民们挖来土,撒进坑中,使盐分溶进水中。等水中盐分充足后,将水澄清,舀进锅里,点燃炭火煎熬。水干涸后,盐便结晶在锅底。这种盐叫“滩盐”,也叫“锅巴盐”。由于价钱便宜,穷人喜欢食用。据说吃这种盐可以不患瘿病(大脖子病)。但由于清朝政府禁止贩运私盐,从山区来的盐贩便在渭南、临潼、华州(今华县)一带等候,而不亲自来垴泊滩取货。盐民们将产品装进小车,在刀客掩护下,乘船运过渭河,带入盐贩的住处。

五、打靛

靛,指靛青。深蓝色,是化学染料出现之前,中国普遍使用的一种天然还原型染料。靛青是用蓝草的叶子制造的,其制造过程叫“打靛”。

打靛需四个靛池。其中两个叫“泡池”,圆形,直径一丈,深七尺左右;一个叫“仓子”,也叫“打池”,正方形,边长六尺,深三至四尺;另一个是“走池”,即沉淀池,长二丈,宽六尺,深三尺左右。另外还得在靛池周围留有相当的空地,以备晾晒靛青用。

蓝草长成后,主家往泡池倒进水。接着在某日早晨,趁露气未于之际,带人割足蓝草,随即投入泡池。此后,得有专人住在现场,随时观察泡池,掌握发酵情况,以防蓝叶过烂,出现使人伤心的局面。常言道:“吃一顿饭,坏一池靛”,就是这个道理。等到池水发绿,中间向上泛气泡,用手指研蓝叶,感到既不硬、又不过烂时,靛即熟了。此时就得马上开始打靛。

打靛的指挥者,叫“池神”,由有经验的人担任。打靛开始后,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以最快的速度,使用秤(一种采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提升工具)和木桶,将泡池中的靛水打上来,倒人打池。“池神”舀一定数量的石灰水倒入打池。此后,众人站在打池周围,手拿木耙(一根木棍,顶端装有木板)翻搅打池里的靛水。也有由一些十五六岁的男孩裸体人池,用身体翻搅靛水的。民谣中说“打靛哩,胡溅哩”,即是这种劳动场面的写照。人们经过反复翻搅,使石灰水和靛水混匀,加速其化学反应过程。“池神”通过眼观、手摸判断石灰水和靛水的反应效果。若效果欠佳,“池神”便指挥人们加靛水或石灰水。当达到最佳效果后,“池神”便命人拨开木楔,取掉档板,将打池里的靛水放进沉淀地。

打靛时,人们所唱的劳动号子叫“打靛歌”。旧时,耀县城西锦阳川里的打靛歌是:

领:咳…… 合:打靛靛呀,吃面面呀,咳呀噢嗬咳呀!收大蓝呀,割小蓝呀,咳呀噢嗬咳呀!咱穷人呀,为吃穿呀。咳呀噢嗬咳呀!川道里呀,实在忙呀,咳呀噢嗬咳呀!脊背水呀,打硙子呀,咳呀噢嗬咳呀!抢收种呀,腰子弯呀,咳呀噢嗬咳呀!汗水流了,一河滩呀。咳呀噢嗬咳呀!上官路呀,往东看呀,咳呀噢嗬咳呀!官路通的,耀州城呀。咳呀噢嗬咳呀!出东门呀,往东瞅呀,咳呀噢嗬咳呀!东岸子有个药王山呀。咳呀噢嗬咳呀!药王山呀,是宝山呀,咳呀噢嗬咳呀!青石台台,有千万呀,咳呀噢嗬咳呀!铁狮子呀,驮旗杆呀,咳呀噢嗬咳呀!黑虎灵官,站两边呀,咳呀噢嗬咳呀!一天门呀,实在高呀,咳呀噢嗬咳呀!老婆娃娃,换口气呀,咳呀噢嗬咳呀!一下子上到转角楼呀,咳呀噢嗬咳呀!《千金方》子刻上头呀。咳呀噢嗬咳呀!庄家汉有病不用愁呀。咳呀噢嗬咳呀!药王爷坐在大殿上呀,咳呀噢嗬咳呀!红袍加身,好威风呀,咳呀噢嗬咳呀!三炷香呀,点着了呀,咳呀噢嗬咳呀!敬我药王,显神灵呀,咳呀噢嗬咳呀!一年四季,保平安呀,咳呀噢嗬咳呀!风调雨顺,有吃穿呀。咳呀噢嗬咳呀!咳咳咳咳,路上看呀,咳呀噢嗬咳呀!路上过来个骑驴的呀,咳呀噢嗬咳呀!新媳妇呀,顶盖头呀,咳呀噢嗬咳呀!尖嘴下巴,在外头呀。咳呀噢嗬咳呀!掌柜的担的饭罐罐呀,咳呀噢嗬咳呀!白蒸馍来红豆子饭呀,咳呀噢嗬咳呀!吃饱了呀,好好干呀,咳呀噢嗬咳呀!好干呀,美美地干呀,咳呀噢嗬咳呀!

打靛这一天,主家须拿出酒肉招待所有参加打靛的人,否则是不体面的。

靛水经过沉淀后,排掉浮水,即成乳状,再经过晾晒,成为豆腐块状,这就是靛青。此时如有买主,即可出售。若无,便用瓷瓮装起来,以待价而沽。

制靛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因此从事这种副业的,都是富裕户,贫苦人家是没有力量的。民谚中说:“穷不离蒜,富不离靛”,就是这个道理。如今,化学染料取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已经很少有人种蓝,打靛者也不见了。

六、采集

采集,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事业之一。直到如今,依然是山民的一项重要副业。

秦岭、大巴山一带,沟深林广。有些地方野生纤维、野生药材、野生油料、野生水果及其它野生经济植物俯拾皆是。山民们利用农闲时间,经常从事采集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太白县已经成批出产的特产中,有黑木耳、蘑菇、猴头菌、菖蒲、猪苓、党参、黄芪、贝母、山萸、杜仲、五味子等。山阳县盛产二花(金银花),素有“二花之乡”的雅号,镇坪县有“巴山药乡”之美称。

山民们很重视采集野生药材的工作,他们中间流传这样的谚语:“要得家中有,采药不丢手”,“要想把福享,药筐不离膀”,“要得富,开药铺”。这个“开药铺”,指家中堆满采集来的药材,有点像药铺而言。有些地方曝晒或加工药材时,忌猫、狗、猪看见,以为家畜身上有“秽气”,会使药材变得不再灵验了。

旧时,采药人经常祭祀的神祇,是药王。但各地供奉的药王并不相同,太白山区祀唐朝初年的名医孙思邈,洛南县为武则天时的御医韦善俊。但正史中无韦善俊的名字,他可能是《旧唐书》中的韦慈藏。另有一些地方,把孙思邈称作药王,将韦善俊称为“药圣”,同时供奉。

本省将秋季的采集活动,又叫做“小秋收”。

七、条编

农村中的许多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是用树木枝条编织而成的。民谚中说:“柳编簸箕槐编筐,玉米皮能编花样样”。柳条去皮,叫“白条”,主要编织生活用具,如笊篱、针线笸箩、柳条箱。柳条留皮叫“黑条”,编织生产工具,如筐、粪笼、背兜等。榆林地区靖边等七县是柳编出口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工艺精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人们赞美道“靖边姑娘手手巧,柳编出口销路好”。洛川县的簸箕,已有200年生产史。

八、草编

紫阳等县因山大坡陡,容易伤鞋,穿布鞋不合算。草鞋既便宜又不打滑,晴雨皆宜,所以人们都喜欢穿。有支歌赞美草鞋道:

麻耳草鞋两朵花,穿上犹如把翅插;

又利水,又耙滑,爬坡过河最利洒,

啥鞋都难比上它!

农村几乎家家都备有“草鞋扒子”,就是由5根小木棍组成的打草鞋工具。打草鞋多在雨天或夜间进行。草鞋可用龙须草打,这种鞋软和,但不耐穿。其它原料有:稻草、红麻、野麻、布条、桑皮、棕丝等。

以前,龙须草主要用来编织草鞋、草绳、如今,出现了多种新产品,如门帘、凉席、地垫等。山阳县色河铺乡陆家湾村、银花乡寺背村,家家户户都用龙须草编织地垫,远销省内外,成为当地农民一项重要收入。

九、彩绘泥塑

陕西省民间彩绘泥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承平时,鄢州(今富县)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值十缣,一床至值三十千;一床者,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可见早在北宋,陕西省民间泥塑制造工艺已达很高水准。如今凤翔县的产品因别具一格,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县彩绘泥塑的产地,主要是纸坊乡六营村。相传600多年前,明太祖的大军进入陕西,赶走蒙元统治者后,一部分官兵留在陕西省屯田。后来撤消了兵屯制,他们便在当地安家落户,成了农民。其中某部穴营的驻地,便成了六营村。有些士兵本来是江西景德镇瓷匠,变成农民后,由于六营村不产高岭土,无法烧制瓷器,只好利用农闲时间,塑些泥人出售。为了使泥人好看些,就用各种颜色装饰。此后屡经改进,便形成了彩绘泥塑。如今,六营村家家户户都有在农闲时间制作泥塑的习惯。人们公认这儿是陕西省的“彩绘泥塑之乡”。

凤翔彩绘泥塑的生产过程,分十多道工序,如选土、捶泥、捏塑、制膜、翻坯、整修、上底粉、彩绘、上色等。坯子的主要原料,是掺有纸浆的精细黄土。其产品,有100多个品种,可分为三类:一为圆雕式,内空外实,如立人、卧牛等;二为浮雕式,只彩绘一面,如虎头挂片、孙悟空挂片;三是圆雕与浮雕综合式,如罐、筒。有趣的是,业余艺人们彩绘老虎形象时,并不自然主义地再现虎身上的斑纹,而是将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画在虎身上,以象征“四季平安”;或者画上佛手、桃子,以寓多寿多福之意。这种彩绘泥塑的造型特点,是夸张洗练。色彩艳丽明快。

当地民众相信,虎头挂片具有惩恶卫善、避邪纳福的功能。所以,他们喜购买此种挂片美化房间。当亲戚、朋友的幼儿过满月、过生日时,他们常赠送虎头挂片作为贺礼。圆雕式的彩绘泥塑,是当地孩童们的重要玩具。

十、油坊

关中一带,将油坊、豆腐坊、粉坊合称为“三坊”。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农闲变农忙,重视抓‘三坊’”。

油坊,以芝麻、油菜籽、花生、黄豆、棉籽为原料,榨制食油。用芝麻榨成的油,叫“香油”。沿袭土法榨出的香油和机制产品相比,味道较佳,所以特称“小磨香油”。油坊常以“小磨香油”标榜自己的产品。用黄豆制成的油,称“豆油”。将黄豆榨油后剩下的渣滓压成饼型,叫“豆饼”。可以用作饲料或肥料。旧时,大荔县的西瓜以各种油渣为肥料,质量不断提高,遂成名满三秦的美瓜。

十一、豆腐坊

农村里常见豆腐坊。做豆腐时,先将豆子泡透,经石磨磨,制成豆浆。做豆浆剩下的渣滓,叫“豆腐渣”,可做饲料。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叫“点豆腐”。豆浆经“点”,凝结成半固体。再用重石压去其中的一部份水,即成豆腐。卖豆腐的,旧时用担子挑,现时用架子车拉,沿途吆喝,寻找顾主。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