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1. 创业政策的内涵

1.1 创业政策的生成

到二十世纪末,关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共识就是由较大的(large)、好组织的(organized)几个代表企业主导推动一个国家的创新。政府力量则集中在支持国家代表企业(national firm champion)上。为了这几个企业政府实行特别法规、税收优惠、保护贸易政策,帮它们节约成本、保持竞争优势(Reynolds et al.,1999)。

在产业政策主导的时期鼓励创业活动的政策(stimul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只是被认为整个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中的副产品(Audretsch and Thurik, 2001)。此中,Birch(1979)发现在美国新出来的大部分就业是从中小规模企业来的。这一关建环节发现之后,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前期人们开始逐渐地注目对中小企业政策(small medium-sized enterprise policy)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有关政策已经倾向于现有的中小企业,而新创企业并不是政策支持的对象。

199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的失业率上升让这些国家考虑新创企业以推动经济增长、带来创新、创出就业的主导动力(OECD,1995,1997,1998)。许多研究成果证明这个观点的有效性而现在一群学者认同新创企业进入是经济增长、就业创出、生产力改善的主要因素(Baldwin,1999;Reynolds et al., 2004)。尤其是 Audretsch and Thurik (2001)主张从管理中心经济(managed economy)到创业中心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政府必须得采取创业政策。更加上,他们主张全面政策组合一定要转变。政策导向转变是为了创造出以知识基础经济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服务分野发展 (service sector) 、新创中小企业中心(small firm-new firm)为特点的创业中心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

1.2 政府介入的正当性

那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现有产业政策,开展创业政策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创业政策的正当性? 关于这个问题OECD(2003)推出多样的说法。其外,Reynolds et al.(1999)主张,虽然宏观条件有利于创业活动,只是这个宏观条件不能够促进一定水平度以上的创业活动,因此需要政府的微观介入。 Audretsch and Beckmann(2007)从历史角度来主张创业政策的重要性。他们从历史经验看到在Solow经济下的资本投资(physical capital)促进政策和在Romer经济下的研发投资(knowledge capital)促进政策没得到在经济增长方面上的成功。所以,他们强调以经济增长跟现有政策的连接环节所创业政策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关于创业政策的正当性,我们可以先讨论市场失败。支持创业政策的学者们认为政府介入可以改善市场失败对创业活动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信息不均衡(information asymmetry)、不完善的市场结构(uncompleted market structure)、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上的规模不经济 (economy of scale in the supply of good and service)、房地产不足(shortage of premises)、事业需要的服务和培训不足(business development service and training)、结构性市场失败(systemic Market failure),中小规模新创企业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介入会改善中小新创企业面临的困难状况。还有关于市场失败,Auerswald(2007)主张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一般指出以不完全占有性为市场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根据实际经验来看的话比不完全占有性更重要的市场失败原因是信息不均衡。然后他还主张为了改善信息不均衡问题政府得实行更细心的政策。

还有,关于创业政策的正当性,我们可以考虑创业活动带来的外部效用。虽然,对创业活动带来的外部效用还没有充分的实证研究结果(Parker,2005),而实际上是领先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本身转移给另外的创新者宝贵的信息,更加上促进社会全面的创业活动。OECD(2003),Reynold( 1999)等详细说明创业活动带来的正面外部效用。

1.3 可能的政府介入渠道

我们通过上述片段探讨了对创业活动政府介入的正当性。关于这些创业政策的正当性和内涵问题 Audretsch and Thurik (2007)进一步推进探讨引用 Carree et al.,(2002)介绍均衡创业活动水平这个概念(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equilibrium, E*)。他们的意思就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经济固有的均衡创业活动水平,因此各个政府为了达到均衡创业活动水平必须得介入实行有关政策。 Carree et al.,(2002)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的创业活动水平指标是均衡自己事业所有比率(business ownership rate)。他的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水平不太均衡的国家的增长率不高。 对关于这个均衡创业活动水平影响的因素,Audrtsch and Thurik(2007)综合 Verheul (2002), Wennekers et al.,(2002) 等的研究提示一个框架(framework)。与此同时,他们建立对创业活动水平有影响的因素以及政府可能会介入的渠道(channel)。

1.4 创业政策的内涵

通过整理上述文献,我们可以说 “创业政策”是在一个地区或国家为达成经济目标促进创业活动并保持均衡创业活动水平的有关政策。尤其是,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5)认为, “创业政策”是为激励一国或地区经济主体的创业精神并提高其创业活动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它针对创业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并以鼓励更多的人创建自己的企业作为首要目标。Hart(2003) 认为,“ 创业政策”可以从“创业”和“政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于“政策”,可以采用一个宽泛的政府政策的定义,而“创业”则可定义为开创或扩张新企业的过程。创业政策的目的就是为Schumpeter式的企业家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业政策的范畴涵盖从地方到中央甚至国家以外的多方位政府活动。Degadt (2004) 认为 “创业政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激励更多的人创建企业,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二是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为新企业创造更好的成长机会等。实际实行可能的创业政策我们在下个章可以深入讨论。(李政、郑丰 2006)

2. 创业政策的外延

2.1 创业政策的范围

关于创业政策的范围,学者们具有不同的意见。Hart,(2003)主张创业政策局限于对新创企业(emerging firm)有关的政策。他对创业政策得包括创业活动促进的宏观政策和教育政策的见解不太同意。其反对理由就是这一些宏观政策和教育政策目标的对象不是具体限定的。相反,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7)主张这一些宏观和教育政策对创业环境发挥决定性影响作用,因此创业政策应该包含这一些政策在内。 不过,这些学者们都同意创业政策应该针对除了现有中小企业之外创业之前的组织或者新创企业。 Stevenson and Lundstrom(2001)表明创业政策是在开始前阶段、开始阶段以及开始后42个月的阶段里的创业过程,通过设计和传递动机、技能和机会这三要素来鼓励更多的人选择创业,使他们开始步入创业幼儿期和早期阶段。 Hart(2003)也强调创业政策就是政府在地区、产业及国家层面促进创业活动的政策,其作用是用来减少初创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Hart, 2003)。

2.2 跟中小企业政策的差别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创业政策的外延我们一定要讨论创业政策和跟创业政策类似的中小企业政策的关系。 从政策的目标对象来讲,创业政策与传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具有区别又存在相互交织的关系(Stevenson and Lundstrom,2001)。创业政策的目标对包括开始前阶段、开始阶段、开始后42个月之内的新创企业。不过,中小企业政策的政策目标对象包括现有成立的中小企业。因此,两个政策的政策在政策目标上有一定程度的交织部分。中小企业政策局限于已成立的现有企业,但是创业政策的目标对象范围比较广泛。(Stevenson and Lundstrom 2005)

然后,我们接着讨论创业政策和中小企业政策的另外的差别。首先这两个政策具有不同的总体目标。创业政策是对创业的环境产生正的影响,通过一些措施激励较多的人才走过创业的历程。相反,中小企业政策是创造比较好的条件,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中小企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现有的中小企业,使它们有自己的舞台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创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培育出大量的创业者,刺激高水平的创业活动,自然主要关注个体。

第二,这两个政策采取的政策方向不一样。创业政策关注在人们从创业警觉、创业前的动机到创业过程中的需求支持,而中小企业政策强调对现有小企业的支持。(Stevenson and Lundstrom,2001)

第三,创业政策很大部分是通过软的政策措施,例如指导和促进创业,而中小企业政策更多利用硬的政策手段,例如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购买厂房和设备的成本 (Stevenson, Lundstrom,2001)

第四,往往所有国家的政府里面中小企业政策专门负责的政府机构存在。但是创业政策专门负责的政府机构不存在。因此创业政策的推行需要各个地区或者国家很多有关部门的合作和支持(Audretsch and Beckmann, 2007)。

3. 创业政策的类型

3.1 经济社会背景和创业政策

各个地区或国家都处于不同经济社会背景,因此它们实行不同体系的创业政策。Lundstrom and Stevenson (2007)通过实证分析下了结论,各个国家根据它们处于的不同经济社会背景采取不同类型的创业政策。他们比较13个国家的创业政策综合性指标(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omprehensiveness, EPC)、创业活动人口比率(total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index, TEA)、 自己事业所有比率(business ownership, BO)。他们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台湾、爱尔兰、挪威等已经创业活动水平高的国家不再采取全面的创业政策,而它们国家聚焦于新创企业支援、技术创业促进等特定创业政策。相反,英国、荷兰、芬兰、瑞典等创业基础较弱的国家还注重于创业教育、创业文化改善等基本政策。根据这一些实证分析,他们主张政策执行者在政策采用时应该考虑各个地区和国家处于的经济社会背景。

3.2 4个创业政策导向和其框架

之前,他们根据10个国家的创业政策分析分类各个地区和国家采取的4种创业政策类型。(Lundstrom and Stevensdn 2001). 然后,他们进一步推进对13个国家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完善这4种分类体系。(Lundstrom and Stevenson, 2007) 。简单整理如下。

第一类是中小企业政策推广。对采用这类政策的国家来说,创业政策是聚焦于对已存在的中小企业政策的推广。它们的政策主要集中于信息提供、事业计划咨询、自营业培训、小规模贷款等。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台湾等采取等采取这类政策。就是因为它们已实行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支援政策。

第二类是新企业创立政策。这类政策聚焦于减小有关创立企业和市场进退的限制规定。采用这类政策的国家用公司法改正或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新企业的创立。这类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的状态。

第三类是细分创业政策。这类政策刺激特定人群增加创业活动。目标人群被分成两类,一类包括妇女、青年、少数民族、原住民、移民者等在内。这类政策追求就业创出、社会和谐、性平等、劳动市场整合和富创出。对这类人群实行创业政策是美国、加拿大、瑞典。另外一类是技术创业者。对这类目标人群细分的政策包括大学孵化器资金支持、研发成果商业化目的基金造成、大学风险投资支援、创业咨询平台建立、国家级事业计划比赛在内。荷兰、澳大利亚、台湾、丹麦、英国等国家集中于这类创业政策。

第四类是全面创业政策。13个国家中采取全面创业政策的国家总共4个就是英国、芬兰、荷兰、丹麦。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推进整个方面的创业政策。是因为这些国家认为创业政策以整个经济运用政策的主要一部分。 这分类模型可以成为判断有一些国家采取的创业政策属于什么类型创业体系结构的判断标准。所以这模型可能会很有用于评价实际创业政策评价过程。

--------------------------------------------------------------------------------------------------------------------------------------------

参考文献

Acs , Zoltan J . ,(2001) ,A Formul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The FSF2NUTEKAward Winner Series.

Audretsch, David B. and Roy Thurik (2001). What i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managed and entrepreneurial econom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267-315.

Baldwin, John (1999). A Portrait of Entrants and Exits. Research Paper No. 121. Micro-Economic Analysis Division. ttawa: Statistics Canada. June.

Byers, Tom (2003), “Top 10 enduring elements of high-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 Stanford University, 30 January.

Carree, M.A.,A.J. van Stel, A.R. Thurik and A.R.M. Wennekers (200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ownership: an analysis using data of 23 OEC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1976-1996’,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3),271-90.

David B. Audrtsch, Isabel Grilo and A.Roy Thurik, (ed.) (2007),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Davidsson, P. (1989). Entrepreneurship- and after? A study of growth willingness in small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4, 211-226.

Davidsson, P. (1991). Continue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need and opportunity determinants of small firm growt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6, 405-429.

Degadh , Jan ,(2004) , For a More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 Perception and Feedback as Preconditions , Research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 Rencontres de Saint2Gall.

Gabr, H. and A. Hoffmann, (2006), ‘A general policy framework for entrepreneurship’, FOR A Working Paper, available at www.fora.net.dk.

Hart, David (ed.) (2003).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vancevich, R. E. and M.T. Matteson,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4th edition, Chicago: Richard D. Irwin.

OECD(2003), Entrepreneurship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aris: OECD.

OECD (2005) Micro-Policies for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Final Report, Paris: OECD Parker (2005), ‘The Economics of entrepreneurship: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 know’, No.1805, Discussion Papers on Entrepreneurship,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Jena, German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Reynolds,

Paul D., M. Hay and S.M. Camp (1999). Global Entrepreneurs hip Monitor, 1999 Executive Report. Babson Colleg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and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Reynolds, Paul D., William D. Bygrave and Erkko Autio (2004). GEM 2003 Global Report. Babson College,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and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Stajkovic, A.D. and F.Luthans(1998).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 efficacy: going beyond traditional motivational behavioural approach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 Vol.26, issue 4, spring 62-74.

Stevenson, Lois and Anders Lundstrom (2001). Patterns and Trends in Entrepreneurship/SM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en Countries. Stockholm: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Stevenson, Lois and Anders Lundstrom (2005).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ntrepreneurship Series, Vol. 9, New York:Springer.

Verheul, Ingrid, Sander Wennekers, David Audretsch and Roy Thurik (2001). An eclectic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EIM Research Report 0012/E. Zoetermeer: EDVI Business & Policy Research. March.

Waasdorp, Pieter (2002).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 Dutch perspective. I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New policy challenges. Zoetermeer: EIM: Business & Policy Research. 27-42.

Wennekers, A.R.M., L. Uhalaner and A.R. Thurik (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conditions: a macro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1) 25,64.

高建、盖罗它,2007,国外创业政策的理论综述,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

李政、郑丰,2006,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政策模式与结构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8卷,第6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张创业 shortage 教育政策目标 政策类型 国家的比较 Babson EIM 创业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