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前方,就是指两军交战的前沿地带。与“后方”相对。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 [The front]∶前线,两军之间冲突或作战的地带。

开赴前方支援前方。

2. [The forward direction]∶前面。

望着前方。

引证解释

1. 谓前部为方形。

《礼记·玉藻》:“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 郑玄 注:“圜其上角变於君也。韠以下为前,以上为后。”

2. 前面。

丁玲 《奔》:“﹝他们﹞只凝着痴呆困乏的灰色眼珠,茫然的望着前方。” 萧殷 《美国点滴·差距》:“宴会厅坐落在这奇景的正前方。”

散文

原文

作者:曹文轩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1]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间)“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段落概括

第一部分(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 归家”和“ 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第二部分(第2—8段):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部分围绕“ 前方”写,紧扣题目,着眼于人的精神状况。

第三部分(第9—11段):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实质。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说明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画面内容描述

引发的联想(人生哲理) 第1自然段 “他们去哪儿?” 第8自然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第10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 第12自然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重点语段

第一部分(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品味] 以连续两个问句开头,既交代了和“摄影作品”的关系,又引发读者的思考。

[体会]引出话题:“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第二部分(第2—8段):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2段:点出本文的文眼,简洁醒目。

[品味]这个句子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

[体会]文章一开始就反弹琵琶:“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3段:从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品味]以我们能在电视上看见的动物大迁徙类比,给人直观的感受。“前方在召唤着它们”紧扣文题。“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 家的意识”指人类心理上要获取的精神上的安慰,“形式”指人类实实在在的躲避风雨的地方。

[体会]写迁徙的恢弘场面,说明人离家的坚决。

第4段: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品味]“习性”这个词说明人从很早就有“迁徙远行”的传统。

[体会]人有了家还要离家,“迁徙”是人的习性。

笫5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品味]“呐喊”呼应“按捺不住”,说明人们“走出家门”的欲望之盛。

[体会]外面的世界之所以诱惑人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第6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分为两种情况,“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品味]用“必须”强调离家的无奈之甚。

[体会]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无奈原因。

第7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感。

[品味]这一段点出“ 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体会]这一段的内容呼应第5 段“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进而指出“前方”具有诱惑力的原因是其情景具有“不确定性”,“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接下来设想人们“如痴如醉”的表现,生动形象,给人具体的感受。

第8段:回到摄影作品上来,收束第一部分。这段构思很巧妙;由“ 前方”到“ 路”到交通工具“汽车”,从而完成了从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品味]“破旧而简陋”是远游的物质条件,但人们仍然向往“前方”。

[体会]这一段是过渡和照应的段落。结构上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二部分围绕“前方”写,紧扣题目,着眼于人的精神状况。

第三部分(第9—11段),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实质。

第9段:上承第8段,由“路”入手,着眼于“ 路”与“ 家”和“ 前方”的关系,由日常生活的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品味] “家”指现实的境况,“路”指人们执著的追求,“ 眼前与心中”指人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前方”指人们的无限追求。

[体会]这里的“家”“路”“眼前与心中”“前方”的含义有了更多的内涵。

第10段: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品味]用钱钟书、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的类似场景再加以证明,表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但是,境遇舒适的人的心情不一定比上述“ 苦旅”中的人好,证明精神上的“苦旅”的普遍意义。反问加强了语气。结尾句由具体的经历上升到人生历程,进一步点明“苦旅”的普遍意义,与本段开头句呼应,论证严密。本段中“旅途”有不同含义,理解其含义的关键词是“人生”,凡与之有联系的“旅途”都指人生历程。“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他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这辆车”指拥挤不堪的生活空间。

[体会]本段以哲理性的观点“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开始,接下来以摄影作品“前方”的场景加以证明;“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车里的人“ 东歪西倒”“ 受着皮肉之苦”,从人的境遇上对“苦旅”作了充分证明。然后重点写画面上的男子。他“ 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的动作,他“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从人的精神上对“ 苦旅”作了深刻的诠释。汽车有共同的特点:陈旧、拥挤、经常抛锚。作者写这些汽车是为了说明“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道理。

第11段: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更是人生悲剧不可避免的原因。

[品味]精神家园即“他(崔颢)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走“ 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非“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前方”是人追求的无休止的归宿,人生旅途是苦旅,一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总是难以实现,二是因为被家所束缚,家成为一种羁绊和约束。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人无法还家”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是人的主观感受,家中应有温馨和安宁,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即使回了家,也不会产生家的感觉,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归宿。

结尾写“他(崔颢)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形象地写出崔颢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体会]作者通过分析崔颢诗歌所蕴涵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引用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证明人处于走向前方和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这一段中,“家”也有不同含义。与“心”有关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心灵家园。

[品味]开头猜测他们“归家还是远行”,是浅层次地从生活的经历入笔。结尾反问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是从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层面发问,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在“(心灵的)旷野”之中。这样的结尾,意蕴深厚,雅俗共赏。

[体会]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 归家”和“ 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 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写作特点赏析

(1)结构完整

作者由摄影作品开笔,分析作品人物的趋向,得出“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远行”、对“前方”的独到理解;最后又回到摄影作品,发出“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的疑问,发人深思。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引用诗句,增强文章表现力

为了证明“人们流浪时,总惦念着家园”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如崔颢、宋之问、卢纶、李益、韦庄等,并由其中的一个作者崔颢延伸开来,证明“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三重悲剧

到处流浪,惦念家乡,无法还家,还家无家, 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思 考 前文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后文却阐述了人的三重悲剧:到处流浪,惦念家乡;无法还家;还家无家;这里又在讲归家的问题,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漂泊的欲念和归家的思绪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让人一直在路上徘徊、流浪。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有了寻觅精神家园。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 曹文轩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主要作品: 《山羊不吃天堂的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 提示:着眼于照片的内容,注意文中的语言提示和细节描述。 画面内容描述 为什么人有“离家的欲望”? 从第3-7段找找原因。 这里的前方还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吗?

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然而却不愿再回去,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孙犁 《老家》 在作者眼中,人生就是一场苦苦寻觅精神家园的旅程,想要到达它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悲剧。那么,作家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作者简介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郑玄 萧殷 戈壁滩 前方在召唤 雾中 皮肉之苦 钱钟书 中国古代诗歌 崔颢 卢纶 韦庄 不可避免 汪国真 盐城 宋庆龄 冰心文学奖 孙犁 北京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