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1992年,南海县建立南海市,广东省直辖。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为广东经济发展“广东四小虎”之一。

2002年,南海市降为南海区,为佛山市辖区。

建制沿革

1992年9月,以南海县设立南海市,省直辖,委托佛山市代管。

2002年12月8日,南海市降为南海区,隶属佛山市(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1979年,全县有平洲、盐步、里水、和顺、官窑、大沥、罗村、小塘、丹灶、西樵、九江、南庄、渔业共13个公社,221个大队,3740个生产队。1980年5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南海县从九江公社划出西桥、水南、朗星、南金、英明、石岗、北村、山根8个生产大队,成立沙头公社;同年10月22日,从官窑公社划出红旗、山南、永平、光辉、龙头、沙头、石泉、万石、显子岗、唐联等10个大队,成立松岗公社。全县分为15个公社。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以原公社设置区公所,为县派出机构;改生产大队为乡,成立乡人民代表大会、乡人民政府;以自然村(生产队或联队)为单位建立村民委员会。全县分15个区公所、242个乡、2796个村。

1985年2月27日,佛山市政府将平洲区公所属下的叠南、叠北、石3个乡划归南海县城区管辖。7月23日,县政府成立桂城区公所,代管叠南、叠北、石3个乡,同时将平洲区公所的东约、南约、西约、北约、东二5个乡划归桂城区公所管辖。1986年11月24日,省政府同意撤销区公所,设置盐步、和顺、官窑、松岗、大沥、里水、小塘、罗村、平洲、桂城、九江、沙头、丹灶、西樵、南庄、凤鸣16个镇建制,乡、村不变;同意将叠南、叠北、石等8个乡正式划归桂城镇管辖。

1987年2月,撤区改镇,成立镇人民代表大会、镇人民政府;撤销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政府,改乡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行政村辖下的自然村改村民小组(一般一村一小组,大村一村多组,小村多村一组)。改置镇后,渔业区公所更名为凤鸣镇。

1988年8月14日,省政府批准南海县设黄岐镇,划出盐步镇所属的沙溪、白沙、六联、黄岐、泌冲5个村委会和黄岐街道办的2个居委会,以及凤鸣镇黄岐渔业村归黄岐镇管辖。12月3日,省政府同意南海县将平洲镇属下的三山村委会划归凤鸣镇管辖。全县分平洲、盐步、里水、和顺、官窑、大沥、罗村、小塘、丹灶、西樵、九江、南庄、凤鸣、沙头、松岗、桂城、黄岐等17个镇。1989年,将行政村改为镇的管理区,管理区办事处为镇政府派出机构;将村民小组改为村民委员会。同年,县行政区划分为17个镇,镇下设16个城区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辖58个居民委员会;农村管理区242个,辖村民委员会1412个。

1992年3月2日,从小塘镇(以东平水道主航道为界)划出大洲沙12个管理区、1个街道办事处、1个居委会,设立金沙镇。全县分桂城、平洲、里水、和顺、官窑、松岗、大沥、盐步、黄岐、罗村、小塘、金沙、丹灶、西樵、南庄、九江、沙头、凤鸣等18个镇,下辖16个镇城区(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非镇级),58个城镇居民委员会、242个农村管理区,1466个村民委员会。6月24日,省政府批准南海撤销平洲镇、凤鸣镇,将其行政区域划给桂城镇(未实行)。9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海县,设立南海市(县级),由省直辖;9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桂城、平洲、凤鸣3个镇,设置桂城、平洲、凤鸣3个街道办事处(9月21日,南海县政府行文将3个街道办事处分别称为区办事处,辖下的管理区改称为管理处);南海市由佛山市代管。

地理环境

南海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北纬22°48′03″~23°19′00″、东经112°49′55″~113°15′47″之间。东连广州市芳村区、番禺区,南接顺德市、鹤山市、新会市,西邻三水市、高明市,北濒花都市、三水市,环抱佛山市城区。南北最大纵距56.8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1.85公里。总面积1150.51平方公里。

2002年,全市辖桂城、平洲、狮山、黄岐、盐步、大沥等6个街道,里水、和顺、官窑、松岗、罗村、小塘、金沙、丹灶、南庄、沙头、九江等11个镇,以及西樵山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

南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北回归线南缘。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无冬地区。

经济概况

1979年,南海县经过建国后30年的建设发展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农业生产位于全国前列,拥有独立核算企业326家和一批社队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14.3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7.6亿元。30年的积累为即将到来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早已蓄势待发的南海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挟天时地利之便,南海人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因地制宜,闯出了一条富有南海特色的发展之路。

变化从农村开始。1980年前后,南海农村先后出现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最终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引发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南海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一个主体(粮食)两个翅膀(工副业、多种经营)”的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后来又提出“三匹马(公社、大队、生产队)拉车”,并于80年代中期明确形成“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县、区、乡、生产队、经济联合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思路,从而充分调动了各个经济层面、各个社会阶层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紧随其后,南海工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198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17.11亿元,而到1990年,这个数字已达到87.19亿元,增长了4.1倍,其中工业产值增长了6.79倍。

南海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四小虎”之一,并于1992年7月7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名列第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南海经济也暴露出自身弱点:家庭联产承包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含量低,缺乏自有品牌,产品附加值低,“满天星斗,不见月亮”;没有城市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乏力。南海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强大的发动机。

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县设市,城市化成为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90年代中期,南海市全面启动“五创”(创建文明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信息市)工程。“五创”工程不仅全面提升了南海的城市品位,而且大批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也成为南海经济发展的动力。

作为1987年即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撤县设市后,南海在农村全面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农业、“三高”农业和城郊农业转型,同时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撤县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全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公有经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全面推进科技兴市,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大力推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争创品牌的积极性。南海工业迅速做大做强,至2002年,已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多家,形成一批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的支柱产业和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拥有2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个国家免检产品。在大力发展内源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至2002年,共有“三资”企业1534家,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

南海新城的建设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信息、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90年代后期,南海实施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信息化在全市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24年间,南海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78亿元(当年价),工农业总产值976.95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27.54亿元,职工人均收入142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3元。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南海县 广东四小虎 南海区 南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