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可汗(蒙古语:хан/ ,土耳其语:hakan,乌尔都语: ,又称大汗、合罕汗王,简称汗),是四世纪以后北亚民族高级政治体首领的称谓,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

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最初这个称呼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汉语译作“可寒”。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类似于汉字的国王;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蒙古帝国灭亡后受其影响,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国和东欧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等突厥化穆斯林国家君主也开始称可汗。

含义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后流传到中亚、西亚的突厥系国家。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史书称“可寒”,原意是“国王”。有别于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含义为“天之子”),在鲜卑等部落中“可汗”之称呼似乎是一般亲王贵胄大臣,亦可称谓。《吐谷浑传》中,“长史”乙那楼随口称自己君主的庶长兄曰:“可汗”,亦似以非正式君主名号待之,只作一般亲王宗室的尊称词而已。吐谷浑的时代,鲜卑国俗语言,“ 可汗 ”只作诸侯王或小部族酋,封国邦君,非专制一域大皇帝可比。且慕容魔继立慕容部,自号者为“ 鲜卑大单于 ”,而非慕容部“ 可汗 ”,即示“ 可汗 ”为辽东诸部的小邦国主,非有“ 单于 ”、“ 皇帝 ”煊赫当时。

中原记载的可汗的称号最早始于261年拓跋氏,《资治通鉴》载:“高贵乡公下景元二年(辛巳,公元二六一年)是岁,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贡,因留为质。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强大,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五世至可汗推寅,南迁大泽。又七世至可汗邻,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车惃氏分统部众为十族。”而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的自称。南朝的《宋书》记载可汗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一国之主之意。《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可汗指代北朝皇帝。唐朝杜佑谓:其“犹言皇帝”。《吐谷浑传》:楼喜拜曰:“处可寒,虏言:‘处可寒, ,宋言尔官家也”。此文重见于《魏书》、《北史》等书的各《吐谷浑传》。唯“可寒 ”作“可汗”《通鉴》卷一一二胡三省注:“汗”音“ 寒 ”‘。“ 可”音“刊”。

指代

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是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独特称号,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由于这传说时代过于遥远,以致“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后人就难免见仁见智。据近人研究,“三皇”是象征性的人物,未必实有其人,而“五帝”则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三皇五帝”在古代中国颇有影响,并由此演化出“皇帝”称号。

据古代历史文献记载,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最高统治者,生前称“后”,死后称“帝”。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最高统治者,则生前称“王”,死后亦称“帝”,而称最高统治者的配偶为“后”。周代(公元前1066~前256年,包括西周和东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王”。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帝喾“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兼并诸侯、统一全国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号称“皇帝”。皇帝权力是巨大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建武二十八年班彪(班超之父)给刘秀的奏章中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至、皆为臣妾。”从此以后,各代沿用,成为汉语中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号,历时颇久。

中国其他民族对最高统治者也有自己的称谓,北方民族多用“可汗”之号。据《辞海》“可汗(n hOn)”词条解释:“亦作‘可寒’、‘合罕’。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三世纪时鲜卑族中已有此称,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称丘豆伐可汗。女真(满洲)人称之为han(汗)。在女真(满洲)人的观念中,han(汗)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犹如汉语之皇帝,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语言文字之不同。”世代繁衍生息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其最高统治者称为“汗”。按其音义,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其他民族的“可汗”之号,当无可疑。或认为,“汗”即“可汗”的简称,属蒙古语。但据历史文献记载,女真人早已使用此号。金朝时期(1115~1234年),女真人既称最高统治者为“汗”,同时亦音译汉语之“皇帝”而用之。著名女真语文专家金放琮先生明确指出:女真文作“xua'q—di” (皇帝),“此为直写汉音”,(永宁寺碑)“皇帝”作“xa一(g)an”(汗、合罕),“方是女真本族的称法”。

在女真(满洲)人的观念中,han(汗)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犹如汉语之“皇帝”。据康熙《御制清文鉴》“han” (汗)词条解释:“gurun beuherilehe ejen be,manju,monggo han seme tukiyembi.”意为:一国之主,满洲、蒙古称之为han(汗)。乾隆《御制增订清文鉴》“han”(汗)词条,对应之汉文作“君”,释文与康熙《御制清文鉴》相同。

沿革

北魏皇帝被草原各部称为可汗。对于北魏统一了多少游牧部落,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中做过统计:拓跋氏亲缘部落(即代北鲜卑)十个;匈奴部落六个;丁零部落六个;出于鲜卑后成柔然的部落三个;乌丸和东部鲜卑部落九个;其他杂部七个。上述四十一个部落,是进入中原前的北魏能有效控制的。还有通过盟誓入贡的传统游牧汗国政治手段,羁縻控制的其他杂部:三十五个。根据《魏书》的记载,北魏当时能控制的,为七十五姓,由于羁縻控制的部落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是个概数。在与国力强盛的刘宋大战时,魏太武帝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开皇时代,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各国君主尊为“圣人可汗”;唐代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后,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后直到唐玄宗安史之乱后。五代时中原皇帝被回鹘人称为大可汗,《宋史·回鹘传》说:“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于阗李氏王朝可汗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阗传》)。《松漠纪闻》记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有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人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盖与汉儿通而生也。”辽代统辖西北,皇帝也被草原各部称为可汗,并禁止阻卜等部族擅自称可汗。辽、宋时期西域出现的喀喇汗王朝,其首领的头衔中都有“桃花石汗”这一称号,如桃花石汗·伊不拉欣、桃花石汗·胡赛音等。有的则冠以“东方和中国之王”。《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也表明自己为秦人,即中国人,明确地指出喀喇汗王朝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喀喇汗国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秦是由桃花石(宋朝)、契丹(辽朝)和喀喇汗国组成。据《福乐智慧》同时代的《突厥语大词典》的释义:“桃花石——此乃马秦的名称。秦距契丹有四个月的路程。秦本来分为三部: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为契丹,下秦为八尔罕;而巴尔罕就是喀什噶尔。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称为马秦,契丹被称为秦。”这里讲的“今日”实指当时的喀喇汗朝。俄国学者B·B·巴尔托里德则据此认为:秦指北部中国,马秦指南部中国。只对马秦使用“桃花石”这一称呼,又称上秦。中秦则指被契丹统治的中部中国。下秦则指新疆南部地区。

1206年蒙古部铁木真被草原各部拥立为“成吉思汗”,后窝阔台汗在耶律楚材等人建议下称“合罕”(“汗中之汗”),文献中常以“合罕皇帝”专指窝阔台。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原四大汗国地区出现的君主无论大小均称“可汗”,帖木儿汗、克里米亚汗、喀山汗、西伯利亚汗等称谓有的持续到19世纪。蒙古本部解体后的诸部落台吉纷纷自称汗,明朝皇帝在蒙文、满文语境中称为天皇帝(天子)、汗,如洪武汗、永乐汗、景泰汗、神宗皇帝被称为万历汗。同时期沙皇俄国开始扩张,逐步消灭东欧中亚的汗国,迫于压力,这些汗国臣服于沙皇,并称其为“查干可汗”(白色沙皇)。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自称蒙语汗号“昆都仑汗”,皇太极继位后仍称“汗”,在满文中凡后金国皇帝处,“帝”仍用“汗”。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时,汉文书信中所写的“大金国皇帝”字样,曾被袁崇焕指责为议和的障碍。显然,在袁崇焕等人看来,皇帝称号高于汗(han)之称号,实为迂腐之见。今人翻译满文史料,每遇han(汗)称,译文往往用字不同,意存尊卑。大凡于弩尔哈齐、皇太极则音译作“汗”,于金(完颜)、明诸帝则意译作“帝”或“皇帝”等,且不加注释,似不可取。因为此等译文,虽然只有音译和意译的差别,但容易使不懂女真(满洲)语文者产生误解,以为在女真(满洲)语中有两个不同的单词,分别对应于与“汗”和“皇帝”,进而曲加发挥,谬至千里。翻译误人,可不慎欤?皇太极对此做出让步,曾声明不称“帝”而称“汗”。这是因为在明人、朝鲜人看来,只有明朝皇帝才能称“皇帝”,“帝”与“汗”是不同等级的尊称。朝鲜亦谓弩尔哈齐“自中称王”。在天聪时,许多汉官给皇太极上奏疏,多称皇太极为“汗”。随着后金国军政势力逐渐发展与强大,皇太极的尊称由“大汗”向“皇帝”提升,实属必然。因为在女真族的概念中,虽然“汗”即“帝”,但“皇帝”一词,在汉文化中是比北亚民族的“汗”为更尊贵的称谓。皇太极在统一漠南蒙古、战败朝鲜、南攻明朝、北征索伦,屡次取得胜利之后,自然不想仅做满洲的“大汗”而要做天下的“皇帝”。皇太极在建号“大清”的同时,接受了满、蒙、汉群臣恭上“宽温仁圣皇帝”(Bogd Khan)的尊号。清代君主称“皇帝”,而把出于蒙古语的“汗”,封赐给外藩蒙古的少数王公(外喀尔喀三“汗”、厄鲁特一“汗”)。

而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称“汗”的君主国也先后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到十月革命后仅存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被苏维埃政府废除,作为君主的可汗称号消失。

直到民国初年,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袁世凯封为“呼图克图汗”,后袁世凯本人则称帝,博克多格根死后称号被苏蒙政府废除。

记载

汗,可汗。蕃王称。——《广韵

咸丰四年,土谢图汗、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清史稿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合罕 汗王 四世纪 阿尔泰语系 402年 漠北 鲜卑 柔然 铁勒 突厥 吐谷浑 阻卜 女真 帖木儿帝国 哈萨克汗国 布哈拉汗国 克里米亚汗国 喀山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