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种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该类建筑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间,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现在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

闽南的方言里,“”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南安古厝

南安古厝又称大厝 ,作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来便是著名侨乡,衣锦还乡的华侨在故乡留下了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南安蔡氏古民居和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观山村的李氏古民居建筑群的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了。

(一)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历时46年建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进不等,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除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处西端,且为坐西朝东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兴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为其自用宅第。在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铺砌石埕相连,埕边凿水井1口,辅以井台,颇具匠心;左右两侧又各有2米宽的石路相隔,笔直贯穿。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

(二)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与番仔楼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南安市观山村。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是由清中宪大夫、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李功藏(1860-1928年,讳耀垣,字稳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别号)少怀壮志,漂洋过海,南徒骏业衣锦还郷艰难缔造。在闽南素有“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的美誉。

池塘湖大厝,是印尼爱国华侨李功藏年十余随父廷芬公漂洋过海、南徒骏业,化居(做生意)之息恒数倍,资本益厚,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衣锦还乡建造传统的为二进五开间双护厝的皇宫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饰等细节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筑之时,访精工,聘良匠,艰难缔造而成。落成之时,安金刻柳,画栋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飞天。

池塘湖大厝竣工于清光绪乙未年,历时五年,占地一亩多。大厝屋脊高翘,大厝外墙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红砖垒砌,让人惊叹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内花罩、飞罩、花窗、浮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实属难得一见。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龙凤鱼虾,花草鱼鸟,这里都能找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细,刀法流畅。大厝厅堂名家诗文书于屛,"观察"、"选魁"、"选元"匾额悬于堂,木斧木刀列于侧,人文华彩、肃穆庄严。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锦屋华堂兮,蔚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池塘湖大厝是泉州府通淮关岳庙关圣夫子当时献建的风水宝地。

池塘湖番仔楼,于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建筑所用图纸均由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师在南洋用时四年联合设计而成,于1899年回郷开始兴建,所聘工匠先养三年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务求精良,“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这些材料全部用船运到南安仑仓珠渊港渡口,当时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二十四个人用肩头抬,沿着崎岖不平的陡峭的山路,从山脚抬到山顶,走十余公里,经过俩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筑工地。原来这个地方是滑坡地,为了使楼房坚固,特从坡底下开始筑挡土墙,挡土墙共分四层,为了挡土墙的坚实不变,砌体后面填用的土是经过筛选后再用的,然后打实,由此经过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的洗礼,砰前墙依然笔直如新。

番仔楼四四方方,上下俩层,共有五十六个拱,线条硬朗。可细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却是闽南的红砖,屋里铺着南洋特色瓷砖,走廊过道则是花岗大石条打造。为了使拱牢固坚实,当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粘合剂,然后砌拱。师傅精心琢磨,细心铺设地板,百余年来走廊四周,任凭雨水浇淋,总是滴心不穿。还有那个屋顶,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顶,屋坡柔和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气魄。池塘湖番仔楼全部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历时十年,耗资10万两白银,池塘湖番仔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时,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内中”的建筑风格,是与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经历分不开的。建造此楼,故名“番仔楼”。任历史风雷涌动,任世事沧桑变迁,番仔楼同样散发着特有的魅力,是闽南的一颗建筑瑰宝。

李功藏先后还在泉州府金鱼巷建造皇宫式李府大厝,并从金鱼巷两三户人家手中买下现在仍有不少后人居住的老宅地块。并在厦门鼓浪屿购置别墅。

自古声播于厦泉等地的闽南话俗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说的便是李功藏的个人功绩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来到观山,没有到这两座古厝参观,你真的枉此一游。

观山村是一座很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名村,是有着近百年漂洋过海史的第一侨郷。除了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村内还有二三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闽南古大厝,南洋风格建筑随处可见,素有“闽南民居大观园”之称。古大厝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幢红砖古厝背后都藏着故事,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

(三)石井镇中宪第

中宪第,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又名“九十九间”(实际为112间)也称大厝内,系清代雍正年间南安石井人郑运锦往台经商贸易致富后开始兴建,历经祖孙三代完工。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

中宪第深红的外围墙古朴悠远的气息扑面而来。抬头望眼府第正大门的门额,苍老遒劲的"中宪第"三字题书于牌匾之上。穿过高达3.8米、宽1.9米的大门扇,踏上厅前的大岑石,可见厅堂竖立着两根大梁柱,而且依稀可辨梁架和门扇皆配有精美木雕,可谓用心精致。厝内面积7780平方米,白石红砖围墙,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至今整体结构保存完整。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四)省新林路大厝

此外,南安著名华侨林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名噪省新镇一时享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美称。

林路大厝,位于泉州市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泉州闽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梁柱有钢筋水泥与木构混合,硬山式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花砖。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晋江古厝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晋江古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与南方山区的。晋江古民居既承汉族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粤人海洋文化的影子,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那“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当撞厝”,那以土结磊成的“土结厝”,还有“蚵仔头厝”、“泉州末代状元吴鲁故居钱头状元第”、“李五九落大厝”等。

吴鲁故居钱头状元第

吴鲁故居,亦称钱头状元第,位于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科举时代福建最后一位状元)高中状元后所构筑,坐北朝南,由状元第、宅院、书房三座“大五间”并排呈一字形建筑组成,厝与厝之间隔有防火巷,前有石埕,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列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座状元第,由下落、两侧厢房、正落、后落等组成。正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正大门顶上悬挂“状元”金字木匾,“光绪庚辰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学政”匾额高悬横楣。

左为宅院,由下落、两侧厢房、正落等组成。正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右为书房,由下落、左右厢房、学堂厅等组成。学堂厅居中,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单檐歇山顶,供塾师讲学;余为学生住所。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闽南地区 晋江 闽南  红砖厝 闽南人 南安 泉州三邑 闽南 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 泉州市 南安 官桥镇 伊斯兰教 南洋 石井镇 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