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释义

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 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2010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中出现句读题。

由来

古文一般不加标点,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与今日白话文标点符号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牢固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活泼地呈现出来。

古代文言文体系成型之际,无纸张亦无印刷术,经书的传承唯有依靠背诵读熟之后的口口相传。《朱子语类》有“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口传,所以记得牢”。故文言文体系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设计,却按照阴阳相合、虚实相生的原理,构建了独特的虚字行气体系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古人行字造句利用虚词完成停顿和转换,虚字实际上起到了标点的作用。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些视觉上的显著外部标志,帮助我们断句。

1,‘夫、惟、盖、故、粤、是故、今夫、若夫、且夫、然则’常常置于句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它们前面点断句子。

2,‘也、耳、焉、乎、哉、耶、欤’等多置于句尾,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它们的后面点断句子。

‘之、乎、者、也……’虚字体系的完善便是句读的由来。

价值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句读,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古文言文书籍的传统背诵方式,也是中国人特有的高效教育及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代代相承,在文化演进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礼记学记》记载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句读不但能让读者快速背下书本,通过每日的行气过程中更是与作者心与气合,《论文偶记》“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文言文之美,全在句读。

随着国学教育的升温,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尝试让学生背诵大量的中华经典。而背诵古文经典最好的方法就是—句读。运用句读背诵国学经典,一个成年人,一部《论语》仅仅需要二十天便可全本背下,而《大学》、《中庸》则更短,六天便可全本背下,只要有‘之、乎、者、也’等虚字的行气压韵,背诵国学经典是一件极为简单、轻松且快乐的事情。

现状

十九世纪初,中国废除经学运动后,国人视读古书为落后愚昧,句读自然没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胡适之的‘白话文’运动为核心,全面发起了对文言文体系的革命,直接按照西方口语化的方式进行文体改革,标点符号的运用全面接管虚字的运用,以西方话剧为蓝本构建出带有情感色彩的朗读方式成为国人学习文化的主流方式,句读伴随着文言文体系的没落一并消亡,失去了传承!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新对国学经典感兴趣,各地的诵读国学经典活动也在逐渐的以官方或民办方式开展起来,但苦于失去了句读的方式,使得众多国人以白话文朗读的方式进入或是干脆照着文字念,极其的晦涩拗口,难以下咽。

08年始,周御明先生赴新加坡传承玄学之际,在桐城派‘因声求气’行气法的启发之下,快速背下儒家四书。13年回国后开启了句读经典的传播与推广,发起儒行中国‘无喜悦,不《论语》’的公益诵读经典活动,让众多接触到的国人体验到文言文之美,更意识到背诵经典并非难事……

断句方法

要对古文正确标点断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汉代以前的古经书多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汉代以后的古文则有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弄通文意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通读一到三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点,抓住关键把握中心,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说理问的中心往往集中在一两句非常精辟的言语中。抓住关键就能把握中心,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一般来说,叙事性散文脉络比较容易理清,而说理性散文应该注意层次的把握。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句子还要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语气。做到正确标点。

利用句式

从词汇方面看,古汉语单音词比较多,一词多意的现象比较普遍。古今词义的差别比较大,同时词类活用的也比较多。从词序方面看,主要是宾语前轩,特别是要善于识别宾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而介词结构后置和用作补语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从句式方面看,判断句,被动句都比较好识别。省略句需要重视,要注意省略的是什么成分。古人行文有个重要特点,喜欢对举成文,常常使用对偶、对衬、对比、排比等句式,以增强文章气势。掌握这一特点,只需要把标点的文章诵读几遍,就能上口。因而能够自然的把句子断开。

延伸故事

有一个穷秀才,他很穷,天天吃不饱。所以就想办法去混口饭吃。他有一个挺富裕的朋友,每当人家差不多要开饭时,他就会到人家家里“拜访”。而且还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朋友留他下来吃饭。

这一天,秀才又“拜访”友人。友人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离开,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说。天突然下雨。秀才说:“天下大雨了!”那个富朋友想来想去,就留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纸条后就走回房间,心想:一会儿再来,看你还好不好脸皮留下。可是一会儿那个富朋友回来时,还看到秀才在那。就问:“呀,你怎么还在这儿,你不走吗?”秀才就说:“是你叫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问怎么回事。秀才指着那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吗?留!)”秀才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客气了,我还好意思走吗。”那富朋友差点晕过去。

上个故事充分的说明了句读的用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因为古文的章法非常紧凑,文章中即使是哪一句看不懂,看不明白,只要联系上下文,意思就很明白。所以读古文是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容易变成是在望文生义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师说 三字经 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