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同堂,拼音是tóng táng,指同居一家。《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鼂错,鼂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三国 魏曹植《当来日大难》:“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 韩愈《袁氏先庙碑》:“由曾及考,同堂异置。” 老舍 《四世同堂》二:“自从他有了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无减,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

词语

词语信息

【词目】同堂

【拼音】tóng táng

【注音】ㄊㄨㄙˊ ㄊㄤˊ

【释义】

1、同处一堂;同居一家。

2、谓同一祖父。

3、犹同门,同学。

详细解释

1、同处一堂;同居一家。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鼂错,鼂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三国 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 唐韩愈《袁氏先庙碑》:“由曾及考,同堂异置。” 老舍 《四世同堂》二:“自从他有了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无减,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

2、谓同一祖父。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相国同堂昆季三人,曰石,曰程,皆登宰相,惟福一人历镇使相而已。”参见“同堂兄弟”。

3、犹同门,同学。

元乔吉《金钱记》第四折:“小官有一同堂故友,乃是韩飞卿。” 清陈确《答恽仲升书》:“恃同堂之爱,不觉直言至此,死罪!死罪!” 清昭梿《啸亭续录·南书房》:“仁庙与诸文士赏花钓鱼,剖晰经义,无异同堂师友。”

“同堂”和“堂”

堂,本义为殿。古时称殿或堂,多指正房而言。由于堂多为尊长居住,所以有时用堂指称尊长。如“萱堂”指称母亲,“高堂”指称父母。古代家庭多为几代同堂,同祖不同父的兄弟称同堂当由此而来。可见,冠“堂”称谓中的“堂”是由“堂”的本义引申出来的。

“堂”用于亲属称谓,魏晋时已经出现,但开始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同堂”,表示称呼者双方之间的关系,指称同祖不同父的兄弟。例如:

(15)成困奏曰:“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同堂亡陨,方在信宿。”(《晋书·傅成传》)

(16)明帝是武帝同堂,思遇如此.尚灭害都尽。舅复焉可信。(《南史·刘暄传》)

“同堂”后面也可以跟上直系称谓。表相互关系的“兄弟”较多见,也有其他直系称谓如“弟”、“姊”等。例如:

(17)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北史·公孙表传》)

18)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硅同堂姑为南谯王妃。(《南史·檀珪传》)

唐代“堂”才单独使用。钱大听日:“《通典》载宋庾蔚之说,今又谓从父昆弟昆弟昆弟昆弟为同堂,盖六朝人尤称同堂。至唐时乃省去同字。《旧唐书》载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为成纪郡王。又,张献诚请老,荐其堂弟献恭自代是也。”(梁章钜、郑珍,1996:55)需要指出的是,“省去同字”开始单独使用“堂”并不表明“同堂”不再使用,恰恰相反,“同堂”在唐代仍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史书等著作中。

唐代“堂”在口语中基本上替代了“从”,“堂”的使用,也比“同堂”更加自由,指称对象范围扩大,既可以说堂兄弟堂兄堂弟,也可以跟叔、姑、侄等父系亲属,还可以指称母系、妻系亲属如舅、姨。例如:

(19)司徒堂兄文宪公,前后相德宗。(唐·赵《罔话录·卷二商部上》)

(20)堂姨舅以疏降索舅、从母一等。(《新唐书·韦縚传》)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史记   韩愈 王谠 陈确 昭梿 萱堂 梁章钜 堂兄弟 堂兄 堂弟 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