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三百年前,众多外来剧种涌入素有“海运之咽喉,辽左重地”之称的海城牛庄,当地艺人取众戏种之精髓演绎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海城喇叭戏,并盛极一时。

简介

喇叭戏是产生于辽宁海城的地方剧种,原名柳腔喇叭戏。主要流行于辽宁的海城、鞍山营口盘锦全境和辽阳盖县的部分地区。由于当地把该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唢呐称为喇叭,故称之为喇叭戏。

历史

喇叭戏是在辽南秧歌中孕育产生的。辽宁的秧歌在明代已盛行。辽宁大秧歌在清初有一人场、二人场、混场 (多人场)。二人场中已出现了由上、下装扮演的《小两口分家》、《小两口抬水》;三人场也出现了《顶灯》、《大逛庙》等有较强故事情节的节目,这已是二小戏、三小戏的雏形。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说、有唱,确属于戏曲形态。当时海城的牛庄为辽宁的通商大埠,所谓“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闽粤各省悉扬帆可至”。据县志记载,清代初年就有外省商号270余家,而外省的民间小戏也随商路输入牛庄,久而久之就被当地秧歌会所吸收。

当时牛庄的商号,以山西人经营者最为显赫,一则他们每逢年节就由店伙组成乐会;演出家乡戏曲;二则也时请家乡班社来牛庄演出,因而流入秧歌队中的节目以山西为多,故而牛庄人把秧歌会中演出的小戏曲统称为“山西柳腔喇叭戏”。到清代嘉、道年间这种喇叭戏已发展成在各方面均比较成熟的民间小剧种,并开始在辽南各地秧歌会流行。

光绪年间,辽南秧歌受关内影响,开始上跷,喇叭戏也由地下演出改成跷上演出。地下演出的戏曲一旦上跷,演出形式必然有所改变,作为道县的桌椅,无法使用了,演员的表演也受到了多方面限制。喇叭戏艺人只好白天在跷上演出场次较少的小戏或选场,晚上落地“打灯碗”演出较大的剧目。一部分技艺较高的艺人则带着剧目加入了二人转班社。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种的发展,使原有喇叭戏的某些剧目和技艺逐渐失传。但留在民间的喇叭戏到民国初年又出现了新的繁荣,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剧目,并结合跷上功夫创造了一套新的身段和技法。虽然未能形成常年固定的班社,但在流行区域内,每逢年节及迎神宴会,仍有频繁的演出活动。每逢阴历四月十八在大石桥耀州山赛会上,海城喇叭戏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剧种。

剧目

据统计,海城喇叭戏存留下的剧目有《王婆骂鸡》、《赵匡胤打枣》等50余出。这些剧目有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剧中的情节和语言均有地域特点。海城喇叭戏属于民间小戏,有些剧目上场人物虽也有10人左右,但从行当上讲,基本上只有生、旦、丑三行。

唱腔

海城喇叭戏的唱腔来源很多,基本属于柳子腔系。骨干曲牌为“咳调”,“咳调”号称“七十二调”。伴奏乐器有唢呐、铁木梆、竹板、二鼓、扇鼓、大锣、手锣、钦、板胡等。曲牌与秧歌曲牌套用。咳调唱词一般多由八句组成,四、七句倒辙,称为“两番半”,其余曲牌多为七字句。音乐的表现能力很强,特点是火爆、高亢、活泼,节奏感强,适于载歌载舞。

流传

喇叭戏是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县一带的地方戏剧种。主要伴奏乐器为唢呐(即喇叭),故名海城喇叭戏。喇叭戏落 脚生根在海城牛庄。清初,牛庄地方水陆交通发达,商业兴旺,外地民间艺术及艺人大多在那里落脚演出。喇叭戏在剧目、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艺术精华,因而它的内容日趋丰富,艺术水平日见提高。牛庄商号以山西人为主,喇叭戏传统剧目《王婆骂鸡》、《冯奎卖妻》,都吸收了山西梆子的特点,在唱词上运用了山西方言。传统剧目有《小上坟》、《红月娥做梦》等。喇叭戏在唱腔和乐队伴奏等方面进行革新,突出了唢呐的风格。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海城喇叭戏已发展为较成熟的民间小戏剧种,遍布全县各方,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民国初期,由于评戏兴起,喇叭戏逐渐衰落。

1948年海城群众欢庆解放、土改,编排海城喇叭戏节目在街头宣传演出。1953年,喇叭戏著名艺人高德震等演出的《王婆骂鸡》参加东北地区戏剧汇演,高德震荣获表演一等奖,剧本改编奖,这个戏由省、市、县广播电台播出。高德震1980年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及辽宁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整理了一些传统剧目,如《王婆骂鸡》、《梁赛金擀面》等,创作了《夸庄稼》、《借驴》等剧目。1980年,海城成立专业海城喇叭戏剧团,年底解散。此后,仍有十几个业余剧团演出喇叭戏,他们活跃在牛庄、耿庄、八里、南台等地。南台剧团排演的《借驴》等剧目在参加省、市、县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

现状

现在从事海城喇叭戏的专业人员,不过五人而已。了解海城喇叭戏,还得从两位梨园泰斗说起,他们用一生的时间

继承和发扬海城喇叭戏,一个名叫高德振已经仙逝,另一个陈永平已年逾古稀。

高德振,艺名“高老太太”,辽宁省海城市人。1901年出生于民间艺人世家。15岁时便能演唱喇叭戏,曾在海城营口沈阳等地表演喇叭戏。1953年,高德振出席辽宁省文艺汇演,他演出喇叭戏《王婆骂鸡》、《打枣》,获表演一等奖,从那开始,喇叭戏在辽南地区逐渐引起关注。1955年,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邀请高德振等民间艺人,座谈海城高跷、秧歌、喇叭戏,“海城喇叭戏”定名首次被提上议程;1958年,辽宁省文化厅正式为海城喇叭戏定名;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收录了《海城喇叭戏》这一词条。为了发展和繁荣喇叭戏艺术,80高龄的他几次剃去心爱的胡须,登台表演,让省、市文艺部门录音、录像,同时,门下有弟子多人。

陈永平,艺名“金喇叭”,祖籍吉林现居海城。目不识丁却敏而好学,6岁从艺,师承陈子丰(艺名“陈三楞”),9岁时便可同时演奏锣鼓、唢呐、二胡演出喇叭戏。随民间戏班辗转河北辽宁,1955年定居海城,多次参加省级文艺汇演和地方演出,演出喇叭戏上万场次,致力于继承发扬海城喇叭戏。后感于海城喇叭戏的日渐低迷,怅然退出艺坛,其间培养海城喇叭戏弟子12人。他本人所知的部分喇叭戏曲牌,目前尚无书面记载,极为珍贵。

落选“国遗”

在文化部刚刚公示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鞍山人引以为傲的“海城喇叭戏”却意外

落选,昨日,鞍山和海城两地文化部门对此惋惜的同时,都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和重视喇叭戏。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董凌山(喇叭戏《跷中情》的编剧之一)说,去年夏天,海城喇叭戏已经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试点,作为一个省一级的小剧种,这两年喇叭戏在辽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在评选的时候,也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分级进行保护,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董凌山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入选不入选“国家级”,都不应该影响我们对于喇叭戏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都来为喇叭戏的明天做贡献。

海城市文化体育局局长李恒品则表示,虽说海城喇叭戏没有入围非常遗憾,但所幸海城高跷入围“名录”。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城喇叭戏、海城高跷都是海城的骄傲,不管入围与否,对二者的态度都不会出现厚此薄彼。下一步,海城方面将筹建喇叭戏基地,包括博览中心、戏友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培训场地,进而筹建相关的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相关资料·

海城喇叭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期,由于评戏兴起而逐渐衰落。据了解,目前健在的喇叭戏老艺人寥寥无几,且均已古稀、耄耋之年,多数不能自己记录曲谱和相关的文字资料,所以摆在文化部门面前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就是抢救“活口”,到老艺人家中录制音像资料,整理曲谱、文字资料。

参考资料

1.http://www.zh5000.com/ZHJD/zgxj/2006/zgxj-0060.htm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海城 辽宁 海城 鞍山 营口 盘锦 辽阳 盖县 唢呐 喇叭 秧歌 牛庄 山西 海城喇叭戏 赵匡胤 唢呐 王婆骂鸡 小上坟 红月娥做梦 梁赛金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