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围魏救赵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攻韩。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

成语相关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1]

1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策略。[1]

释义

原指战国时围魏救赵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引证解释

战国 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 、 孙膑率军救 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 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 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曹军劫粮, 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 曹操之寨; 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 ‘围 魏救赵 ’之计也。”《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 ’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

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英文

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围魏救赵典故

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涉及人物

围魏救赵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主要人物

齐:孙膑

围魏救赵图示

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 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围魏救赵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

典故

完全版

围魏救赵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精简版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三十六计

简介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第二计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盛的敌人。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按语之译文】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孙膑兵法

原文

擒庞涓⑴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⑵,使将军庞涓、带甲⑶八万至于茬丘⑷。齐君⑸闻之,使将军忌子⑹、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⑺□□□,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⑻。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⑼,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⑽,北有卫,当途有市丘⑾,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徒舍而走平陵⑿。……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⒀?”曰:“齐城、高唐⒁。”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减□□都横卷四达环涂⒂□横卷所□阵也。环涂{车皮}甲⒃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⒄。环涂击柀⒅其后,二大夫可杀也⒆。”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⒇,直将蚁附(21)平陵。挟{艹世}(22)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23)。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24)。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25),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26)。”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27),兼趣舍(28)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29),而擒庞涓(30)。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31)。

注释

……子曰:“吾……

……孙子曰:“毋待三日……” ⑴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庞涓,战国时人, 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简文中庞涓又称庞子。⑵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 年在位)。魏国在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 又称梁。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⑶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卒,此处泛指军队。⑷茬丘,地名,其地末详。⑸齐君,指齐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⑹忌子,即田忌,齐国的将军,曾荐孙膑于齐威王。⑺卫,国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迁都帝 丘(今河南濮阳)。⑻平陵,地名。据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 则此平陵应在宋、卫之间。⑼东阳,地区名。战邑,指平陵。意谓平陵是东阳地区 军事上的重要城邑。⑽ 宋,国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⑾ 市丘,地名,在魏国。⑿ 徙舍,拔营。走,急趋。⒀ 都,齐国称大城邑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长官。这里似指那些率领自己都邑军队跟从田忌参加战争的 都大夫。孰,谁。⒁ 齐城、高唐,齐国的两个都邑。齐城,疑即齐都临淄, 在今山东临淄。高唐,在今山东高唐禹城之间。⒂ 环涂,下文屡见,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环 涂”即“环途”,迂回的意思。⒃ {车皮},疑借为彼此之彼。⒄ 末甲,前锋部队。本甲,后续部队。⒅ 柀,疑借为破。⒆ 孙膑的意思似是要牺牲“不识事”的二大夫,使魏军产 生齐军软弱无能的错觉。⒇ 段,借为断。意谓把齐城、高唐二大夫带领的军队分 成两部。(21) 蚁附,指攻城,形容军士攻城时攀登城墙,如蚂蚁附 壁而上。(22) 挟{艹世},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借为浃渫,形 容军队相连不断。(23) 术,道路。意谓齐城和高唐二大夫的军队在行军的道 路上大败。(24) 厥,借为蹶(jue绝),摔倒,败。(25) 请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直趋魏国国都大梁城郊。(26) 以上两句意谓把队伍分散,让敌人觉得我方兵力单 薄。(27) 辎(zi资)重,军用物资器材。(28) 趣,行进。舍,止息。趣舍,指行军。“兼趣舍”就是急 行军,昼夜不停。(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30) 《史记·魏世家》记魏惠王十八年(据《竹书纪年》当为 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齐、魏桂陵之战,没有提到 庞涓;记后十三年(据《竹书纪中》当为后十二年)的马 陵之战时,说庞涓被杀,太子申被虏(《史记·孙子吴 起列传》所记略同,但谓庞涓自杀)。简文记庞涓于桂 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31) 尽,终极。意思是称赞孙膑的作为尽善尽美。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公元前342年 庞涓 公元前353年 邯郸之难 段干纶 魏魏 赵成侯 襄陵 穷兵 名显天下 檀道济 公元436年 施耐庵 齐威王 淇县 田忌 临淄 山东高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