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即妈妈。是对母亲的口语称呼。“妈” 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广雅·释亲》:妈,母也。
《康熙字典》“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变化,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在上古汉语中“母”发ma音。
基本信息
【正体字】:妈
【拼音】:mā
【注音】:ㄇㄚ
【部首】:女
【英文】:(书面语)mother;(口语)mom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结构:左右
五笔86:VCG
五笔98:VCGG
仓颉:VNVM
笔顺编号:531551
笔顺读写:撇点、撇、横、横折、竖折折钩、横
四角号码:474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988
基本解释
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即对母亲的称呼。也是妈妈的简称。
旧时连着姓称中、老年仆妇:刘妈、鲁妈。
妈妈定义在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有一半是由母亲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来辨别亲属关系,且父亲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只有提供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因此子女细胞中粒线体的DNA皆来自母亲,可由此来判别母系祖谱。在社会学上,母亲可能代表了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途径,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男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母亲。经领养而成为母亲的称为养母,与有子女男性结婚而成为母亲的则称为继母、后母、后妈或晚娘。
著名妈妈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描述儒家学者孟子幼时,母亲为了让他习得良好的品行,将住家搬到学堂旁,并激励他努力向学,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但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列女传》,我们与孟母生活的年代相差至少二千年,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可考。
详细解释
【名】
形声。字从女,从马,马亦声。“马”指人所骑乘的马。“女”和“马”联合起来表示“让孩子骑背的成年女性”。 本义:背负孩子的母亲。 说明:农村的母亲们常把孩子固定在背后,这样既方便自己做家务,也方便照顾孩子。而对母亲背上的孩子来说,母亲就好像是自己骑乘的马儿。马儿的主要外形特征就是头、项上有长毛,而母亲的脑后也是长头发。这种外形特征的相似性和骑乘关系的相似性就促成了“妈”字的诞生。“妈”这个汉字一定出现在“六畜”齐备之后,更可能出现在鞍辔被发明之后。仓颉时代已经有了马。黄帝臣属当中已经有了兽医,叫“马师皇”,手里拿着针灸用针为马儿刺穴治病。
同本义〖mother;ma;mamma〗
妈,母也。——《广雅·释亲》
又如: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孩子的妈;谢谢妈
尊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妇女〖aunt〗。如:姑妈;姨妈
称中老年女仆〖maidservant〗。如:张妈;李妈;老妈子
妻子,老伴〖wife〗。如:妈妈子(妻子,老婆);美妈(娇妻)
鸨母〖madam〗。如:妈儿(妓院的老妓或妓女的养母)
词组
妈拉巴子
mā lā bā zi
〖indecentcurseword〗——粗鲁的骂人语
妈妈
mā ma
〖ma,mum,mamma〗〖口〗∶母亲
妈妈好
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
〖(ofanoldmarriedcouple)husbandorwife〗:老妻;老伴
两个孩儿和妈妈
〖oldwoman〗:对年长妇人的称呼
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清·俞樾《七侠五义》
〖oldwhore〗:鸨母
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水浒传》
妈咪
mā mi
〖mummy〗:妈妈
方言集汇
◎ 粤语:maa1
◎ 潮州话:ma1(ma?) ma2(má?)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莫补切《集韵》满补切,音姥。《博雅》母也。一曰牝马。
又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