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1982年滨州市建立,1988年,全部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划入市东办事处,建立小周家居委会。 固定资产215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被市政府公布为小康居委会。 1965年粮棉产量均达到1957年的水平,人均分配达到110元。

  小周家村位于滨州市市区北部, 隶属市东办事处。南距市政府1公里,东距市东办事处1.5公里。 南靠黄河八路;东接王兰家居委会,北邻宣家村,西与二十里堡、李南铺二村相邻,渤海七路穿过村中心。整个村庄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20米,面积240 00平方米。1996年,全村共有45户,135口人,耕地全部被工厂企业、机关占用。姓氏有周、蔡、蔺、张、高、许、齐、吴、程等9个姓氏,其中以周、蔡、蔺、张4姓人数最多。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以内。小周家居委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黄河八路与渤海七路于此交会,交通便利;南距黄河七公里,村北有张肖堂一干经过,水利资源充足,环境优美。随着滨州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周家居委会占居着天时地利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小周家居委会在建市前系属郭集乡的小周村。 小周家始称周家, 后又叫西周家(因市东边5里处有个东周家) ,再后来村民因村太小而呼为小周家。村之由来,系明初,周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于此,代代繁衍生息,渐成村落,故名周家。而后蔡氏由河北省枣强迁入,蔺氏由山西省龙门县迁入。再其后张、高、许、齐、吴、程等姓氏陆续迁此居住。1982年滨州市建立,1988年,全部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划入市东办事处,建立小周家居委会。1996年大部分村民从事建筑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年创收33余万元, 固定资产215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被市政府公布为小康居委会。

新中国建立以前,小周村长期处于一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状态,经济结构纯属单一的农业经济。土地土质较差,生产力很低,加之旱、涝、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和压迫,使得多数农民常年生活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因此,大多数农民在耕种几亩薄田之余,多兼做一点小本生意以补贴生活之需。如:靠祖上传下来的做鞋手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已成为小周家人的传统。尽管如此,由于时代的原因,本小利微,再加上苛捐杂税之多,战乱频仍,买卖不景气,群众经济基础薄弱,除极少数人家生活过的较为富裕外,多数人家仍处于贫困境地。 1945年解放,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土改以后,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束了。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而后又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粮棉产量逐年提高。到1956年,粮食亩产300多斤,棉花亩产皮棉达到80斤, 每个工值达0.80元,人均收入90多元。1957年,工值达0.80-0.90元, 人均收入100多元;1962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对农村政策调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小队,农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棉产量均达到1957年的水平,人均分配达到110元。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村庄 户口 周家 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