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体甚侧扁,腹部在腹鳍前后均有一排锐利的棱鳞,腹鳍前15-16个,腹鳍后10个,共约25-26个。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中国等海域

基本信息

赤鼻棱鳀

赤鼻棱鳀 Thryssa kammalensis   

命名者 (Bleeker, 1849)   

栖息深度 1 - 20 米   

模式种产地: Madura Straits near Kammal and SURABAYA, Java, Indonesia   

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最大体长: 8.3 cm   

栖息环境: 近海沿岸

同种异名 Engraulis kammalensis, Engraulis rhinorhyncos, Scutengraulis kammalensis, Thrissocles kammalensis   

英文俗名 Madura anchovy, Kammal thryssa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腹部在腹鳍前后均有一排锐利的棱鳞,腹鳍前15-16个,腹鳍后10个,共约25-26个。头略小,侧扁。吻钝,吻长明显短于眼径。口大倾斜;上颌骨末端尖但短,仅达前鳃盖骨后缘;第一鳃弓下枝鳃耙数28-31。体被圆鳞,鳞中大,易脱落,无侧线;背鳍前方具1小棘,胸、腹鳍具腋鳞。背鳍起始于体中部,具12软条;臀鳍长,具28-34分枝之软条;尾鳍叉形。体背部青灰色,具暗灰色带,侧面银白色;吻常为赤红色。背鳍、胸鳍及尾鳍黄色或淡黄色;腹鳍及臀鳍淡色。   

栖所生态

沿近海表层鱼类,滤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辅以多毛类、端脚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等海域。

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1998年 9月利用对虾养殖土池中的赤鼻,进行了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 ,赤鼻棱鳀是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 ,偏食大型桡足类和介形类 ,无明显摄食节律性 ;消化道日均食物含量 1.2 196g·(10 0g) -1·d-1,排空率 0 .3141g·(10 0g) -1·h-1,日摄食量 10 .813 5g·(10 0g) -1·d-1;食物转换效率 35 .0 8% ,能量转换效率 39.30 %。渤海赤鼻棱鳀的年饵料需求量约为 870 0 0t。研究结果表明 ,较高的生态转换效率保证了赤鼻棱鳀较高的生长率 ,因此较低的浮游动物生物量可支持这一鱼种较高的生产力。

食物竞争

根据南黄海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及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两者饵料的质量贡献比.发现二者食物来源较为一致,其中仔稚鱼对鳀和赤鼻棱鳀的质量贡献率分别为42%~50%和53%~70%,是两者的首要能量与营养源.在获得食物贡献比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食物重叠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法3种方法,针对5种不同的摄食条件,依次对鳀与赤鼻棱鳀的食物重叠度进行计算.其中在饵料平均贡献比条件下,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都在70%左右,计算偏差≤5%.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食物竞争主要是针对仔稚鱼展开的,两者问存在显著的食物竞争关系.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 锐利 海域 SURABAYA 印度 浮游动物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