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06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国名

越国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称作“ 于越”、“ 於越”。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另外,据《春秋经·定公五年》“于越入吴”条,杜预注解说:“于,发声也”,亦即是说“于”字是用作发声的字而已。 据《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 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历史

早期起源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表明其进入了阶级对立分明的苗邦阶段,如反山大墓中就发现了代表王权的玉锁。 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茅山以西的宁镇地区则为深受东夷文化影响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不同。

与吴国相比,越国的早期历史更为模糊。越国的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 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 禹越”。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 於越。” 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早期的越国都城位于连接北边被大洪水破坏的低珪的太湖平原与南边的宁绍平原的安吉九龙山越国古城。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 。

吴越争雄

越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一直比较强大,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国。齐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开始在晋国的支持下顿起,与楚国相对抗。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无岁不有吴师"。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吴王阖闾即位后,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都城由镇江迁到姑苏城,"子胥乃使相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协助下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越王允常趁吴国启方空虚袭击吴国,"越阐吴王之在郑,国空,乃伐吴" 成为吴军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死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zuì)李,阖闾被射伤,死后夫差即位。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宰噽,向吴国求和。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任用文种和范蠡富国强兵。范蠡持纵横之术煽动吴国与晋国、齐国中原争霸,无暇顾及越国。而勾践则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使得国力大增。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而吴王夫差中原与晋定公争夺霸主失败,被迫归国。由于吴军疲惫,国力空虚,吴国遣使携重礼与越国媾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越国再度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积极开展与中原各国间的往来,并迂都琅琊,为后来越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北上称霸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勾践称霸中原期间,积极发展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关系,并迁都琅琊,为后来战国时期的越国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

越王勾践灭吴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通过迁都于琅琊,越国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并在良渚文化结束一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对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响的历史机遇。在争霸中原时期,勾践与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相处,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命为伯" ,"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么君皆入朝" 。越王勾践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国废邾隐公立邾子何,"邾子又无道,越人执之以归,而立公子何。何亦无道" 。对于卫国、鲁国内乱,越国更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大国影响力。越王勾践二十九年(前468年),鲁哀公三桓所逼,被迫逃亡并度过余生于越国,"公患空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么。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民之冲,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兰问,卒辞不对。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怪氏,因孙于棘,乃遂如越" 。在这场内乱中,越国作为霸主,一度欲通过武力来维护原有的政治秩序,并最终成为了失势的鲁哀公的收留者。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无疆即位。勾践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

战国初期

勾践之后,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越王朱勾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国君王,其在位时间为越王朱勾元年(前446年)至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越王勾践之后的子越王鹿郢和孙越王不寿继续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变。对于越王朱勾弑父篡位的过程,《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 并没有前因后果。但是这一事件显然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仅为后来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试君现象巧下了伏笔,也直接预示了不久后发生的楚越战争中越国的惨败与越国中原霸权的结束。

朱勾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当时中原诸侯以齐、晋、楚、越等四国为强者。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两次出兵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前410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当时,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齐国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整个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越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

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衰败灭亡

为了摆脱颓势,无颛重新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无颛在位18年去世,其弟无彊继位。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无彊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

后续发展

闽越王无诸同越东海王摇,他们分别是越王无疆长子玉与次子蹄的后裔。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都自去王号,成为郡长,秦朝把他们这地方设置为闽中郡。待到诸侯反叛秦朝,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就是人们所说的鄱君,跟随诸侯灭亡了秦国。在当时,项籍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没有立无诸和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楚王。汉王攻击项籍,无诸和摇就率领越人辅助汉王。汉王五年(前202年)时,汉高祖刘邦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在原先的闽中这地方称王,建都在东冶,继续越国的奉祀。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列举高帝时越人的辅佐之功,朝廷认为闽君摇的功劳多,他的百姓也愿意归附,于是就立摇当了东海王,建都在东瓯,世俗之人称他为东瓯王。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请求把全国都迁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领全体民众到中原来,居住在江淮一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迁徙到了江淮一带居住。

疆域

纵观越国从立国至灭亡,其疆域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夫谭、允常时期的疆域;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的疆域;吴增封越国土后的疆域;越灭吴后的疆域;楚打败越王无疆后的疆域。

夫潭、允常以前的越国疆域,由于文字失载,难以考定。夫谭、允常在位之时,先秦、两汉史籍已有记载,虽然内容不多,但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疆域的轮廓,《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云:“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所谓“故界”,当指勾践即位之前其祖父、父亲在位时的国界。北到浙江至就李,西、南至姑末、写干。就李,同书指出就是“语儿乡,故越界,名日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 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定都会稽(绍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倍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主 。

战国时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饶并是东南境,属楚也。袁、吉、虔、抚、歙、宣并越西境,属越也。越国最少在勾践称霸到战国时期,都统辖江西大部分地区。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了越王无强。“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26以往论者多认为越国从此灭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当时楚国只是“尽取地至浙江”,并没有灭亡越国。浙江以东广大地区,仍是越国的天下。此时越国疆域缩小至今钱塘江以东地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越君降秦,秦在越故地设会稽郡,越国灭亡。

政治

制度

由于百越民族长期处于政治上落后的状态,"断发文身",并没有中原先进的礼乐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国实际上都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中。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也没有实行中央集权制,而是大力推广分封制,"仅据《越绝书·记吴地传》的记载,当时封在吴地的越国君王就有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政治制度的落后使得越国在迁都于姑苏后很入陷入"越人世弑其君"的内乱之中,中央王权也被权臣所取代,加剧了越国的衰落。

人事

在实行落后的政治制度的同时,越国也没有持续大批吸收到中原的先进政治人才。越王勾践之所以能灭吴雪耻,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范蠡、文种等来自中原的人才的帮助。但是在勾践称霸之后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在后来的楚越战争中,楚惠王重用来自于鲁国的科技人才公输盘,发明了钩强,在舟战中屡次打败越国。越王朱勾也曾经试图招巧墨子,但最后还是因为"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 而遭到了墨子的婉拒。随着楚越战争后楚国逐渐切断了越国与中原的联系,从此再也没有优秀的政治人才前往越国。最终越国在被迫迁都姑苏之后也陷入了内乱之中。在战国中期,反而有仅剩的越国人才前往齐国帮助齐国成为强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全文引用的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 ,齐国威宣时的越人蒙被和帮助秦穆公称霸的戎人由余相提并论,反映了此时越国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的人才外流是多么严重。

军事

兵役

越国在国内推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据《国语·吴语》记载,勾践在出兵吴国的前夕,曾向全国发布动员令:“苟任国者,皆造于国门之外。” 就是说,凡能参战的人,都到都城门外集中。由此看来,越国在战时会临时征集军队。同书又记载,勾践下令战时五种人可以留在国内,即“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有眩瞽之疾者,筋力不足以胜甲兵者,志行不足以听命者”。 正是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才出现战时全家壮劳力 (包括身有残疾的壮劳力)均入伍的现象,而勾践之所以将上述五种人放回,目的是为了示恩于军,增强士兵的决死之心。此外,越国人口有限,经济实力也有限,这就决定了越国必定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增加军队人数,又不使国家用兵费用过于繁重。

兵种

出于对内维护统治,对外防御强敌之需要,越国建立了常备军。据《越绝书》卷八记载,为防范吴国,越国在后海 (今杭州湾)沿岸修筑了石塘、防坞、杭坞、固陵等军事工程,并配置了水军,而这水军当为越国常备军之一。越国常备军的另一部分是勾践的禁卫军,即“君子”,该军种主要由贵族子弟组成,即《国语·越语》中所说的“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越国的禁卫军是其最精锐的军种之一,主要承担警卫王宫及重要军事设施的任务,并保卫王室及官员的安全,当然战时也出征,如公元前478年的吴越笠泽之战,勾践所率领的中军便是其禁卫军。

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在吴为奴三年的勾践归国,为迅速富国强兵,他在范蠡等人的协助下对越国的军队编制进行了改革。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勾践伐吴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 。

《吴越春秋·卷六》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知,越国军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习流”、“教士”、“君子”、“诸御”;同时,越国也有地方兵和少量的车兵。

指挥

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勾践归国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其中对越国的军事指挥系统进行了创设,这种创设不仅是对指挥系统而言,而且也涉及到军令系统。在军政系统方面,越国主要有范蠡、诸稽郢、越女、陈音等军事政务官,他们执掌越军的日常管理操练事务,史书上对他们职责的记载分别为:“辅危主,存亡国。不耻屈厄之难,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反,与君复仇” 。“望敌设陈,飞失扬兵。履腹涉尸,血流滂滂。贪进不退,二师相当,破敌攻众,威临百邦” 。“乃命(越女)教习军士以剑术;乃命(陈音)教士习射于北郊之外” 。越国以专门的军事政务官来训练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取得了“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的成果。

在军令系统方面,越国也以专门的官员来统兵作战,据史书记载,范蠡一直是越军的最高将领,他直接领导了越灭吴的整个过程,这正如他说的:“君王已委制于执事 (范蠡自谓)之人矣。” 从具体的战役上来看,越国还是以专门的官员来领兵,如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的吴越战争,勾践就以“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斥淮以绝吴路”, 这支军队为勾践率主力破吴争取到了充足战机。又如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的吴越战争,勾践“分其师以为左右军” ,并分别以将军率领涉江迷惑和牵制吴军主力,为勾践率军大败吴军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军事指挥系统上的文武分职、武官专任,极大地提高了越军的作战效力,是越国军事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越国最终灭吴称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

农业

同中原开始出现人工灌溉农业,逐渐形成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落后的。越地农业生产不是规划整齐的井田,而是鸟田。从传说中无余受封到勾践迁都平阳为止,越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各国,甚至落后于吴国 (吴国在此以前吴子胥已经为吴筑城)。因此,勾践在吴国为役三年,于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返国后,听从来自于齐、楚和晋国的范蠡、文种、计然等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措施,以实现雪耻吞吴、称霸中原的目的。

勾践根据越地山水地形和自然资源分布,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开展多种经营。围绕着各个城邑和建筑物,兴修水利、修筑塘堤,大力发展种植业等经济活动,为了满足发展经济。增加军力的需要,勾践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之与母,生二人,公与之饩。”通过这样的措施,到勾践伐吴前夕,越国已建成包括习流2千人、俊士4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在内的军队,总数有5万人。这在春秋时代,是相当庞大的一支军队,即使晋国经常保持的军队也不过是三军到五军,即三万到五万人左右,同当初勾践战败退避会稽山下城时,只有五千军队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鼓励生育的政策的确发挥了作用,给越国增加了大量的人口,为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

商业

计然为勾践治理越国经济,制订了一系列的价格和价格政策。以粮食作物为例,他定了六种价格:甲货粟,石七十;乙货黍,石六十;丙货赤豆,石五十;丁货稻粟,石四十;戊货麦,石三十;已货大豆,石二十。无价格的,实际上是允许随行就市。这样,就保持了价格和稳定,做到了货畅其流。为了使农末俱兴,计然还为勾践制订了价格政策。他认为:“来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一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货物官市开而至。”官市”就是市场,计然的经济头脑可见一斑。

见诸历史文献的,主要有计然和范蠡的从商活动。范蠡帮越灭吴返国后,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从事农耕和商业活动。至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到陶地,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于是“约要(邀)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能物,逐计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世称陶朱公。

商业活动一般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慢慢固定在几个地区之中,形成了集市以至城市。根据古籍记载:“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又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考古学家认为古代城市的形成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出于“防御”,有的认为是出于“地利”、“防洪”,也有的认为是“集市”。这都不无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市”是由“集市”演变而来的。它们一方面是出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适应商品的交换,在《越绝书》中可以找到它们发展的轨迹。

货币

以珠玉、金属和布帛等贵重物品充当一般的等价交换物,用来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是最早的货币形态。据文献考证、布帛、珠玉先于金属。以珠玉为币,历史文献不乏记载,早在商代就已确定。

越国地域中,珠玉为币现象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发现,良诸文化玉器的精美和数量举世瞩目。及至春秋战国,珠玉、布帛更弥足珍贵。《管子·国蓄》:“先王卜……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珠玉列于黄金之前,足见其贵重。越国以布帛、珠玉为币的情况,在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是大致相同的。尽管出土的珠玉数量不多,但亦足以证实珠玉是一种币材。1985年文管部门在绍兴县境马鞍山(今绍兴县马鞍镇)凤凰墩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前后),曾出土过管、珠、镯、锥形饰等玉制品,初定为装饰品,其实这些玉管、玉珠、玉镯、玉锥等,实际上是一种货币。1982年绍兴坡塘(今绍兴县鉴湖镇)306号墓出土玉器49件.玛瑙饰102件,玻拍珠5枚,绿松珠1003枚,水晶珠13枚。可以认为,越国已经开始用珠玉、布帛作为一般的等价物。

文化

玉器

越国因为吴国的阻隔,与中原的交往较少,其玉器除受楚国(楚“联越制吴”)、吴国的影响外,自身特征更为单纯。浙江绍兴印山越王墓,由于被盗,只残留下玉镇、玉钩形器等少量玉器,但器型与纹饰都有自身特色。东阳前山二号墩一号墓,出土玉器多达1256件,器型有樽、珩、环、牙、条形饰、玦、剑首、剑格等。玉器的材质、工艺、器型和纹饰,均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土著特征。多见叶蜡石、玉髓、绿松石等美石,少用闪石玉,是春秋越国玉器的一大特征。前山一号墓出土的玉器中,体量最大的玉樽,即为叶蜡石质。这种喜用叶蜡石的传统,到了战国时期,在越地更加发扬光大,除了樽、尊、盒、匜等容器外,还出现了剑、矛、戈、镞、剑饰、镦等大量叶蜡石兵器与兵器的组装件,有些器身上还刻有“越王”、“越王之子”等鸟篆铭文,是战国时越式玉雕中最标新立异的部分。

无锡鸿山战国贵族墓地经过两年时间(2003—2004年)的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随葬器物,绝大多数为精美的成套(组)玉器、青瓷礼器和乐器,风格独特,年代考证大约为公元前4世纪。

图腾

文献记载,以往认为越族是一个有着多种原始崇拜的蛇民族,如《说文·虫部》释“蛮”中说:“南蛮,蛇(它)种”;接着释“闽”条曰:“东南越,蛇种。”《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讲到伍子胥象法天地筑大城时说“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然而此处的“越”,应是对东南地区越蛮民族的泛指。百越习俗不同,如“闽越”就典型的蛇图腾民族,东南地区民族以蛇图腾为主,所以吴国以“蛇”代表东南,但这些信息无法说明越国以蛇为图腾。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越国盛行鸟崇拜,越国本土土著部族的先祖河姆渡人是鸟图腾和鸟崇拜最早的部族,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开始,越国故地就开始出土大量鸟图腾器物,之后的器物上盛行鸟文,也有许多关于鸟的传说。晋人工嘉 《拾遗记》 云: “越王入国,有丹鸟夹王而飞,故勾践之霸 也,起望鸟台,言丹鸟之异 也。”陶元藻、尧亭撰的《 广会稽风俗赋 》 亦云:“越王入吴 时,有鸟夹 而飞,以为瑞 也。因筑望鸟台,属山阴。”但是越国在崇拜鸟图腾的同时,也确实存在蛇图腾崇拜,“不过较大程度上,设崇拜逊于鸟崇拜而已”。关于长江以南地区有龙、蛇图腾的记载还在《水经注》、《太平御览》等文献中见到。越人俗有文身,《汉书·地理志》载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其纹样说是“以象龙子”,故知是龙蛇之类。龙蛇崇拜广泛分布于我国,越国地区从最初的鸟图腾,后来实行鸟图腾蛇图腾并用,可以说是受了周边民族的影响。

科技

越国的青铜锻造技艺已经十分成熟。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社会

越国没有建立起礼义廉耻、父慈子孝的政治理念,以至于父杀子、子灭父的悲剧频繁发生。当中原国家不断地进行变法图强的时候,越国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变法,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制度里。

春秋时越国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

外交

与吴国

吴国核心位于太湖平原的东侧,与吴相邻的越国,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公元前510年,“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提到,吴王阖闾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吴国打赢了这次位于“槜里”(浙江嘉兴)的战役。后来又在槜里打了一仗,《左传》还是记录为“吴伐越”。这一战中,阖闾被越人砍伤去世。 过了三年,夫差准备充足,开始动手报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带兵伐越,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椒山)地方打败越兵,顺势攻破越都。但是,吴王夫差因胜越而骄傲自满,不听伍子胥建议,而答应了越王勾践的议和,班师回国。后为勾践所灭。

与北方诸国

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也步吴之后尘,开始经营北方,起兵渡过淮河,和齐、晋等国会于徐州(今山东薛县),致贡于周元王,王使人赐勾践昨,命为诸侯之伯。这时的越国甚强,所以墨子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 。

民族

古越人和越国人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交换越国和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在当时人的中国观念中,越国属于九州(中国)的一部分。 有观点认为古籍中的“百越”由“古越人”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成。战国时代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名称以外,还有“扬越”这个名称指代扬州地区的越人。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中原人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

君主

第几代名字在位备注
1越侯无余夏王少康的庶子;始封诸侯,建都秦余望南(绍兴花街)
2越侯丕诚无余传位于儿子姒丕诚,为二任君
3越侯宗元无余之孙,按辈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
4越侯绍圣
5越侯毅正
6越侯子诚
7越侯娄玉
8越侯俶商朝时期;迁都埤中(诸暨店口)
9越侯枋
10越侯菪
11越侯潜
12越侯户
13越侯厉
14越侯皓
15越侯僮
16越侯浑淳
17越侯仲庚
18越侯太辛
19越侯咸享
20越侯寀迁都大部(诸暨枫桥)
21越侯浤
22越侯天表西周时期
23越子诃
24越子加佑
25越子子升
26越子纲
27越子汝稷
28越子洽
29越子汜
30越子少连春秋时期;迁都山南(东阳六石)
31越子骝
32越子逸
33越子鲤
34越子必高
35越侯无壬前621年—前591年前621年,迁都嶕岘(义乌稠城)
36越侯无瞫前591年—前565年无壬之子
37越侯夫谭前565年—前538年无瞫之子
38越侯允常/越王允常前538年—前497年夫谭之子;前538年,迁都勾嵊(诸暨牌头);始称王
39越王勾践前496年—前465年允常之子越国进入全盛时期前490年,迁都平阳,或称绍兴平水;前489年,迁都会稽(绍兴越城);前468年,灭吴称霸,迁都琅琊(山东临沂附近),号令中原
40越王鹿郢前464年—前459年勾践之子;越国全盛时期结束
41越王不寿前458年—前449年鹿郢之子
42越王朱勾前448年—前412年不寿之子;灭滕,越国向北发展
43越王翳前411年—前376年朱勾之子;前379年,迁都姑苏(江苏苏州);被杀,越国内乱开始
44越王诸咎前375年越王翳之太子,越王的弟弟豫谋夺王位,豫鼓动哥哥除掉太子诸咎,越王未听,但十月,诸咎被越国人杀死。
45越王错枝前374年—前373年越王翳之孙、诸咎之子,力求逃离王位
46越王无余前372年—前361年越王错枝族人;平定内乱
47越王无颛前360年—前343年无余之子,无余死后继承为君主,为了摆脱颓势,重新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
48越王无彊前342年—前306年无颛之弟;为楚所败,无疆被杀

遗址

鸿山遗址分布着50余座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这些墓葬的时间被限定在勾践灭吴后不久。

相关影视

出品时间影视主演
2006争霸传奇陈坤、刘松仁
2007《卧薪尝胆》陈道明、胡军
2007《越王勾践》陈宝国、鲍国安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历史 王朝 母系氏族公社 农耕文化 余杭区 莫角山遗址 反山遗址 马桥文化 东夷文化 湖熟文化 太湖流域 姒姓 尧帝 夏启 夏朝 宁绍平原 无壬 夫谭 寿梦 太湖平原 柏举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