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软力:是指以社会构成为载体,通过柔性方式主导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软力与“硬”力的辨证关系是“硬力”和“软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软力的核心

  软力是什么?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副主席易木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软力是审美追求,是心灵世界,是文化性格,是生活愿望,是审美情趣。软力是本真的生存,是鲜活的生命,是理性的谦卑,是宗教的精神,是人性的关怀。”山西青年学者崔龙斌则认为,“软力”是人类通过意识改变物质或精神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人类面对更多的挑战而日益感到无能为力时, 人类的生存力量就发生了最生动的一次嬗变, 那就是对软力更加自觉、更加广泛的应用。他说:“‘软力’不是我们的创造,只是我们的发现。因为这种力量从一开始就根植于人类的生存行为之中。魅力、魄力、感召力,以及制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方法的力量等各种无形的力量时刻在个体、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它的固有作用。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概念,将各种无形的力量归纳总结出来,并以这一新的概念为切入点,剖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成为我们思考的课题。”

  崔龙斌的《软力论》一书近日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也成为研讨会上一个热门话题。该书以“软力”这一概念为线索,剖析了从个体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软力的积聚、耗散的运行规律。他将影响个体生存轨迹的一切力量划分为欲望、理智、素质、情感、环境和方式六种软力,并将个体的命运规律归结为六力的相钳与互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个体的基础上发现,人类社会结构形成演变的本质规律是由个体六种软力递归而来的社会六种软力——政治(理智软力之递归)、经济(欲望软力之递归)、文化(素质软力之递归)、道德(情感软力之递归)、制度(方式软力之递归)、环境(环境软力之递归)。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副局长于德宝认为该书选题新,内容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足开放,逻辑严谨,文风朴实,充满爱国激情、创新勇气和学术智慧。他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大力加强我们的软实力,就要构建软实力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威望,探索外交新思维,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改善和完善有关制度,增进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谐调发展。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认为,对“软力”“软实力”的概念要进行深入研究,厘清概念,开拓思路。他提醒大家关注关于这一话题的跨学科研究现象。据他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不同学科的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软实力”的话题做过相关的研究与阐述。确实,在世界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软力”“软实力”在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软力的特点

  (一)软力的能力结构具有合成性。它包括:方向力、承载力、文化力、影响力、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等;

  (二)软力的实施方为国家、区域、企业和个人,同时其在软力的作用下可转化为受力方;

  (三)施加软力的目的是使一方在未受任何明显胁迫或进行交易的情况下认可施力方的观点并随从施力方的意图做事;

  (四)软力并非总能转换为能达到预期结果的现实的力量 ,要想转换成功,潜在软力的客观手段必须对特定观众有吸引;

  (五)软力的资源是机构体制、价值观、文化、政策、人力资源等无形有质的客观存在;

  (六)软力的实现手段具有多样性,例如国家的推广文化外交政策,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个人的养成教育等。

“硬”力对软力起支撑作用

  ⑴“硬”力为软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其一,文化、价值观等的传播需要以物质为载体。其二,文化产业之外的其他机构也构成一国文化的载体,为一国软力做出重要的贡献。其三,文化、价值观、制度和政策等的宣传与推介也需要以一定的基础设施为前提。⑵“硬”力的发展可以推动软力的提升。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经济活力是其日益增长的实力的核心——不仅是“硬”力的核心,而且是软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中国不得不承认是其经济增长唤起了全球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即使中国的文化具有经济利益之外的、独立的价值,国外的人们也最终会发现这种价值并被中国文化本身所吸引,但是至少大多数人的兴趣首先是被经济利益激发出来的,只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了解了这种文化之后才对文化本身产生兴趣,文化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显,价值才得以实现。没有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中国文化充其量只能吸引国外某些知识精英的青睐,存在于有限的学者书斋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硬”力的发展和强大对于文化软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⑶.“硬”力的发展为软力要素的合理性、先进性提供证明。硬力的强大证明了文化、政治价值观、制度、国民素质等资源的合理性或先进性,从而增强了这些资源的吸引力。

软力的提升是硬力发展的前提

  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观念与习俗的某些转型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的文化前提。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则发现,没有一系列制度的变迁,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是“不可能任务”。中国的改革开放,则以切近的事实有力地宣告:适宜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的基础。美国耶鲁法学院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指出,“按所处时代衡量,历史上所有超级强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是极为多元和宽容的。实际上,在所有事例中,宽容是实现霸权不可或缺的因素。令人吃惊的是,帝国的衰落多次与不宽容和排外巧合在一起。”“因此,要获得全球主导权(即:一个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还是一个超级强国),宽容是必要条件。”宽容是一种体现于国家政策、制度和文化之中的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观。这两句话明白无误地证明了强权对于宽容的依赖性。这些说明的都是软力的提升是硬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者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螺旋上升

  软与硬没有对立性,更多的是互补性,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且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以英特尔为例,英特尔公司的核心处理器技术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这种持续顶尖的硬力代表了该企业的软力,其影响力来自于英特尔在市场和业界长期积累下来的形成的硬技术权威,因而它能整合协调全球资源,做全球化公司。而英特尔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水平,在于他长期坚持创新所积累的软力已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永动机”个性,使其硬件技术几乎做到极致的水平,无人匹敌,于是,英特尔在“创新永动机”的推动下,又开始向个性化软件技术发展。这无不证明了“硬到极处是为软,软到极处是为硬”的转化道理。当然,像英特尔、微软这样能做到软力与硬力旗鼓相当的企业,在全球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毕竟绝大多数企业还奔波在环境生存与基本生存之间,更多的是在做大做强硬力,但因为缺乏软力经营的智慧,硬力的发展往往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认为,企业软力与硬力如果不相匹配,相互之间不但难以促进转化,企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平衡,生存能力就变得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企业软力与硬力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就现在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存在软力缺失或脆弱的症状,如果能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并将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不但能大大改善内部组织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企业软力也会在先进的硬力基础上得到强化和提升。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构成 方兴起 chua 帝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