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五百罗汉第叁拾尊迦那提婆尊者,龙树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禅宗尊为第十五祖

迦那提婆尊者:

据《传法正宗记》卷三载,尊者乃公元三世纪左右人,为南天竺婆罗门出身,或谓执师子国人。博识渊览、才辨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又自挖双眼以回施大自在天,故以为名。初谒龙树,龙树令弟子以满钵水置于前,尊者即以一针投入水中,两人欣然契合。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后以构怨,为外教之徒所刺,遣偈:”诸法本空,无我无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宝林传》卷三、《祖堂集》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二等,亦载其事迹。著有《百论》二卷、《广百论本》一卷等。

迦那提婆,意译作单眼提婆。又作提婆、圣提婆、圣天。

生平

迦那提婆,通常被人们称作提婆菩萨,意译作单眼提婆,又译作提婆、圣体婆、圣天。提婆的意思是天,迦那得意思是一只眼。迦那提婆本来是有两只眼睛的,然而,他为了宣传佛法真义,将另一只眼献给了天神。

迦那提婆在宣扬佛法时,喜欢借自己的身体举例子,因此他的讲解生动具体,让人很快能领悟。有一次,谈到神的外貌和形象,他对弟子们说,神没有固定的形象,他们活在天地之间,包藏在万物之中。寺庙里的塑像只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并不能代替神。为了加深弟子们的理解,他随即来到寺庙的大殿,凿掉了天神塑像的左眼。过了一段时间,见弟子们不再有什么疑惑,他又将自己的左眼挖出来,还给了天神。

神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天资聪慧,是可塑之材,于是指点他跟从龙树大师学习。见到龙树大师后,龙树大师也不说什么,只叫弟子端坐一碗水递给他。迦那提婆心中会意,从身上摸出一根针,投入水碗里。龙树大师夸奖说:“这满满一碗水,比喻我的学问丰富广博,你把针投进去,直入碗底,说明有心循流探源,掌握其中的真正智慧。”于是龙树高兴地收留了他。后来,龙树年老之际,又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迦那提婆,迦那提婆从此成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五祖

迦那提婆得道之后,谨遵师父告诫,周游四方,宣扬佛法。像他的师父一样,等到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也开始物色合适的接班人。经过细心地寻找,他最后选定了毗罗国的罗睺罗多。在弥留之际,他将自己最后的学问传授给了罗睺罗多,然后说了一句偈:“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说完,身体幻化出八种光芒,转瞬归于寂灭。在迦那提婆圆寂之后,他的弟子们兴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奉他。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端然静坐,身披挂络,双目平视,目光深邃敏锐,神态威武刚强。尊者学识渊博。机智善辩,吗,满怀慈悲,能为人释疑能惑。

禅诗:

莫图得己却损人,万事到头皆报应 。

弃旧从新总不晚,清修苦练自通神。

偈解:

不能做满足一己私欲而损害他人的事,善与恶到头来都有报应。弃旧从新到什么时候都不晚,勤修苦练自然会有很强的能力。

得此偈者,可能常有损人利己的念头,应弃旧从新,少投机取巧,多做善事,不然难有完满结果。

主要著作

传说提婆的著述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比较少。他的主要著作都以“百论”作为总题。其主要著作有《百论》、《四百论》、十五祖迦那提婆《百字论》等。其中《四百论》现存有梵文、藏译。汉译即玄奘所译《大乘广百论本》与梵本后二百偈相当。1914年,印度学者曾将此残存梵文后半部连同月称的注释一并印行。后又有法国学者重新校订,将其中残缺部分根据藏文还译成梵文。

“百”的梵文为S/ataka,含有双关义,全字是把一百个东西集拢来(举成数)的意思,字根S/at又有破坏之义,所以就著作形式言,他用的颂体(或其他体裁)都与一百个数目有关的;就内容言,完全是对不同学说进行破斥的。现存百论书分量最大也是主要的是《四百论》,共计四百颂,十六品。此论实际可分前后两篇,前八品自成一篇,后来称作“说法百义”,后八品则称为“论议百义”。因为前八品是直接叙述其教理的,后八品则着重放在批驳异说上。此论梵文尚存有一些片断,1914年,印度人曾连同月称的注释一并印行,后来法国人又重新校订,把里面的残缺部分根据藏文还原成梵文。西藏有此书的全译本。后八品也独立流通,汉文有玄奘的译本,名《广百论》(“广”是相对于分量更小的《百论》言,不是对《四百论》说的),并有护法的释。《四百论》原来就分作两部分流通,所以护法只注了后八品,玄奘也只译了后八品。

另外一部著作《百论》,分量小,只有一百颂,原文不存了。罗什的译本,共计十品,是一种修多罗体裁。修多罗有二义,一指三藏中的经,一指简而又简的略诠文体。罗什译时,连同婆薮开士的释也译了。为甚么叫《百论》呢?就是把其中修多罗所构成的颂(三十二字为一颂)凑起来,恰成一百颂。据僧肇〈序〉文说︰“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卷,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而不传。”那么,汉译的《百论》就不是全本了,原文二十品一百颂,如果略去十品就只有五十颂了,可是拿译本《百论》与《四百论》对照,僧肇的说法,恐怕弄错了。《百论》第一品名〈舍罪福品〉,译文分量相当大,内容则概括了《四百论》前八品的要义。另外九品,则相当于《四百论》的后八品。这样看,《百论》的内容,并未删略,更无后十品之可言。提婆的《百论》为《四百论》入门之作,犹龙树《十二门论》为《中论》入门之作一样,如果二者内容一致,就谈不上删节,僧肇的传说值得怀疑。

提婆最后的一部著作《百字论》,更加短小,不是用颂计算,而是一百个字(以梵文音节为单位),也是修多罗体裁。汉译较晚,是元魏·菩提流支译的。有人误会为汉文的一百个字,翻译时为了硬凑字数,还略去了原文的几个字。译文不顶好。论的原文已不存,印人据藏文还原为梵文,则只有三颂。印度颂的体裁有多种,此颂属三十二字为一颂的“首卢伽”,是印人极为通用的一种颂体。还原为梵文的《百字论》是用“阿梨耶”颂体,每句字数长短不一,义译为“圣章”体。传说《百字论》是提婆被刺以后,未死之前,用自己的血写下的。这暗示此论是提婆的重要著作,是临死时忍痛写出的。事实确也如此,在他的几部《百论》中,最概括、最扼要的就是《百字论》,懂了它也就懂了其他“百论”的基本精神。西藏说此书是龙树写的,这不对。汉文是连同注解译出的,本文只是后面的一百个字。注者是谁,译人未说。

提婆著作的汉译除上述几种外,还传有《破楞伽经中外道四宗论》和《涅盘四宗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楞伽经》的出现是在提婆以后了。

藏译保存的比汉译多些。关于显教的有八种,其中也有错误,如将陈那的《掌中论》同注释看成是提婆的就错了。此外,也还有一些是可疑的。藏人还把提婆看做密教的大师,因而也传译了他的密教着述十余种,也大多不足凭信。研究提婆的学说,只能根据可以确信为他的著作的几部百论。

佛学思想

提婆著作以“百”字命题,就表示着破灭一切之意,所以他对龙树学说发展之处,也是在破斥的方面。他的破斥原则与破斥方法都比龙树彻底。

破斥原则

首先,在破斥原则上。一上来他就确定了破他执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龙树的《中论》〈观五阴品〉最后二颂也提到过,只是译者注意不够,未能将这一精神译出来。那颂文说︰“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原意是说,龙树破他是以“空义”做武器,同时也主张自己的武器也是空。空义是全面的,否则,人家会反击︰为什么你自己却保留了“空”?先说明自己的武器也是“空”,就不会给对方以反击的余地。原则如此,运用起来却有困难,因争论时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破,而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总是有限的,不可漫无边际地甚么都谈到,这就得先声明,我的立足点是以一概全。我说到的是空,我未说到的(因时间、着述篇幅限制)也是空。龙树在所著《无畏论》中,特别说明这两颂是一切空义章中最重要的,但青目释未引这句话,罗什的译文也忽略了。这两个颂按照梵藏文本应作︰“若依空论议,可随应说难。然一切非难,应同所立故。又依空作释,可说随一过,然一切非过,应同所立故。”《无畏论》释云︰“若以各别空义论诤,可以随一非空者为难;然此应知与所立宗相似不能成难也。盖论宗是以一切法解空,而所说为各别法空。或以有余法疑难别有不空,故今例云同所立也。”《无畏论》又云︰“此二颂为一切空义章中要义。”

破斥方法

其次,从方法论方面看,提婆也比龙树彻底,他的著作题目就很显眼。龙树的《中论》是讲破的,但各品都冠以“观”字,是比较客气含有商讨的意味,这与所破对象都属佛教内部的偏见有关。提婆的《百论》就不然,各品都以“破”字当头,一点不客气,这也与所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异派有关。特别是当时势力大的数论,以及与它相连的婆罗门(声论)、胜论以及与它相连的正理论。龙树破异论所用的方法常是两面的,即二分法,就是相待的方法。如破有破无而得中道。实际上这个方法对不同意见还不能完全地概括。提婆的方法是三宗,即三分法,如破有破无,除此而外连亦有亦无也破了。这样,比二分法更彻底、更全面了。

破想

提婆学说也有积极的一方面。首先,他对龙树的空观方法,进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观。《四百论》梵藏本都有“瑜伽行”的字样,全名是《瑜伽行四百论》。罗什在《中论》和《成实论》的翻译中,注意及此,遂译为《四百观论》。“观”字就是与“瑜伽行”对应的。又《四百论》后八品,除最后一品外,品名都是“破……修习”。不是单纯的“破”,而且还要“修习”的。但此义在玄奘所译《广百论》中没有表达出来。这些,都说明提婆是以“破”为“观”,不是空谈破甚么,而且还构成一种观点,作者对一切有自己的理解,对中观空的方面有更为具体的看法。

二谛说之真假

提婆学说积极的另一面是对二谛的说法提出了“真假”的问题。二谛,就是俗谛和胜义谛。俗谛也译作世谛,胜义谛也译作真谛、第一义谛等。谛,即真实、实在的道理。二谛,就是两种实在的道理。二谛之说,部派佛学时期就有了,后来大乘《般若经》中提到它,龙树的《中论》中也提到它。龙树讲二谛,与他用分别说方法解释佛说有关。他认为,对佛说要分别看待,有时佛以世俗谛说,有时以胜义谛说,所以二谛之说,原来就有的。也许有人要责难,既然以胜义谛为真实,何必还要世谛呢?龙树解释说,世谛是必要的,“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世谛所理解的道理,就是常识,常识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凡与语言有关的都列在世谛之中),用语言文字讲道理,使大家有所了解,就是俗谛。第一义谛,按照龙树说法是要凭“现观”才能得到,但要别人了解它,也离不开语言(俗谛),所以说,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龙树《中论》所说“亦为是假名”,“假名”就是言说施设,是与俗谛相应的,而“我说即是空”就显示了第一义谛。因此,他的中道就含有统一二谛的意义,不偏于俗,不偏于真,这才是中道。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五百罗汉 龙树 五祖 传法正宗记 南天竺 大自在天 回施 契合 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提婆菩萨 西天二十八祖 五祖 梵文 梵本 僧肇 百论 阿梨耶 显教 陈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