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自然资源,亦称天然资源或地球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一般来说假如获取这个货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纯化,而不是生产的话,那么这个货物是一种自然资源。采矿、采油、渔业和林业因此一般被看作获取自然资源的工业,而农业则不是。自然资源是成为货物的自然财富。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一般来说活的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比如咖啡森林等),假如它们不被过度开采耗尽的话,它们的再生速度可以与开采速度相当。非生物的可再生资源有土壤、水、大气、潮汐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

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可产生能量的物质资源,又称能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原料或燃料及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场所。一般可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72)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代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概况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资源的内含,随时代而变化,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展。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

①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

②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

③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形式周期漫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分类

自然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着许多形态和性质很不相同的物质,为了有利于管理和利用,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非枯竭的自然资源:这类资源供给稳定、数量丰富,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不因利用而枯竭。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全球性水资源、大气和气候等。

二、可枯竭的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数量有限,其中有的将会枯竭,如化石燃料;而有些则在不合理利用时才会枯竭,如能适当利用就可不断更新,例如生物资源。这类资源又可根据其是否能够自我更新分为两类。 (1)可更新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地区性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这类资源可借助于自然循环和生物自身的生长繁殖而不断更新,保持一定的储量。如果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就能够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果使用不当,使资源受到损害,破坏其更新循环过程,会造成资源枯竭,不仅经济受到损失,严重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2)非更新自然资源。这类资源基本上没有更新的能力。其中有些可借助于再循环而被回收,得到重新利用,包括金属矿物和多数非金属矿物,如铁矿、铜矿、磷、钾肥料、石棉、云母、粘土等,这些资源是经历了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循环过程而缓慢形成的,其更新能力极弱,当它们被人类开采使用之后,可以再回收重新利用。另外一些非更新资源是一次消耗性的,既不能再循环,也不能被回收,主要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此外,还有一些非金属矿物,如石英、石膏和盐类,以及一些消耗性金属如涂料中的铝、电镀中所用的锌等,仅供一次利用,无法回收。

特征

①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②区域性。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

③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自然资源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衰退性变化

1.海洋环境恶化

全球约有30多亿人住在沿海地带或离海岸约100km的范围内。人类在陆地活动中产生的大多数废水和固体废物都排入海洋。大量垃圾、塑料渔具、石油泄漏等,直接造成海洋污染。人类活动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如沼泽地、红树林和珊瑚礁。沿海湿地急剧减少,过量捕捞和水质恶化使海洋生物资源迅速减少。

2.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的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酸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为0.5~2t。1988年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约46.87亿hm2,其中12.3亿hm2已经退化。由于过度侵蚀,全世界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4亿t。全球每年损失耕地150万hm2,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区域和全球的粮食生产潜力大大减少。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3.森林砍伐

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积共36.25亿hm2,1988年世界圆木消耗总量为29.72亿m3,由于乱砍乱伐,到2010年工业用圆木的供应将不能满足全球的需求。从1980年到1990年,全世界每年砍伐森林高达l680万hm2。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如干旱、霜、暴风雨及病虫害、森林火灾、大气污染对森林造成重大危害,人为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面积锐减。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

4.物种消失

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5 000万种。由于生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分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不断消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单”显示,目前全球1.5万个物种,包括脊椎、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和真菌正在消失。另据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陆地上现有物种的四分之一在最近50年内将不复存在。

资源情况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稀土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铅锌、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能源、矿产及化学等资源的总称。海洋生物资源以为主,在环境保护和提供人类食物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发电、水温差发电等,远景发展尚包括海水中和重水的能源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底的锰结核及海岸带的重砂矿中的等。海洋化学资源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种化学元素(等)以及等。海洋资源的开发较之陆地复杂,技术要求高,投资亦较大,但有些资源的数量却较之陆地多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因此,在人类资源的消耗量愈来愈大,而许多陆地资源的储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从长计议开发海洋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气候资源

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是指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能源。气候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资源;不利的气候条件则破坏生产力,是灾害。利用恰当,气候资源可取之不尽,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可取代性。故对一地的气候资源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是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约形成于本世纪7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第二个长期计划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气候既是有益于人类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又可能导致自然灾害。”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写道,“凡农之道,原(即候,指时令)之为宝”,将气候称为农业生产的资源(宝)。我国古代即已提出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等,以便掌握农时,利用好气候资源的科学方法。

气候是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气候环境则只是对人类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大气的性质的总称。

气候与气候环境在现代并不明显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差别,而只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

气候资源则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霜雨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所以,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的问题。

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气温、降水、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我国这方面的专家经过对历届奥运会气候条件的分析研究,得出北京金秋气候条件在历届奥运会中是一流的结论,为北京申办奥运会作出了贡献。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状态  咖啡 森林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 土地  植物 矿产 特点 土地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