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

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该片第一季于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魅力记录》栏目首播,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于2014年4月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季于2018年2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同步播出。

剧情简介

海报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作为一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一方水土一方人”,本片将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其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本片共8集,将从时节、脚步、心传、秘境、家常、相逢、三餐七个角度来讲述中国美食故事,第8集为拍摄花絮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观食物之美,远眺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在历史演化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倾力为观众呈现视觉及精神大餐 。

分集剧情

第一季:1.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季:2.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一季:4.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一季: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一季:6.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一季:7.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第二季:1.脚步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宁夏固原,回乡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第二季:2.心传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第二季:3.时节

中国,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沿袭祖先的智慧,来安排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时节变换中寻找属于每个季节的独特美食。东北,冬季绵长,铁锅炖鱼贴饼子,还有冻豆腐,炖鱼时贴上玉米饼子,一餐美味。天目山,春雷响起,深山中的村民来到大山挖掘雷笋,以笋为生的临安人,用雷笋制作各色美味,雷笋炒肉丝、多味笋干,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第二季:4.家常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最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第二季:5.相逢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总有味觉作为见证。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本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二季:6.秘境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本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二季:7.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然而,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二季:8.三餐

本集为您呈现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第三季:1.器具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 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

第三季:2.小吃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第三季:3.宴席

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第三季:4.食养

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食养正气,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蕴含着健康的奥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讨论食养,希望帮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季:5.厨人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着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这一集将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第三季:6.点心

点心是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品类丰富、风味多变而著称。人们爱吃点心,是因为它们在美味之外,还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点,至今仍然是中国老百姓人情往来不可或缺的馈赠佳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变迁和人情礼仪。可以说,点心伴随人们走过一年四季的节庆日子,也见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完善,它寄托着幸福,也承载着人们仁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季:7.节气

天地万物,随四季更替,中国的农事劳动,也依循着大自然的韵律。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作和生活的一套独特系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智慧的体现。时至今日,中国人持续以节气饮食安顿身心健康,顺天应时,在大地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三季:8.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东西交汇独特的历史演进,始终是饮食文化融合与流变的重要推动力。人的迁徙带来食物的更新,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当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世界的空前巨变。餐桌上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潮流的印证。本集聚焦中国人口迁移,探讨其如何影响着当今国人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又在以何种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口味和性情。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陈晓卿向台里申请选题的时候,临时选了个名字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 一度叫过“舌尖上的旅行”,最后剧组讨论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

任长箴受《慢食运动》中对美食学以及领域分类的启发,来划分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大框架确定之后,剧组在与中国烹饪协会的座谈中,剧组得到了一本《中国烹饪大全》,里边罗列了和烹饪有关的所有素材,任长箴复印了书中很多关于“酱板鸭”“调味料”“湘西腊肉”具体的材料,后来还让三、四集的两位导演在网上各自买了一本,专门研究里面的“转化的灵感”和“时间的味道”。

前期准备

前期调研分三个部分文献考察、网络收集和最后的实地调研。任长箴还买来1995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只要看到有吃的东西,就加上条以方便检索。任长箴和调研员龚瑜等人把这些资料按地域划分,汇集成表格。后来觉得还是麻烦,就把所有杂志全撕了,整整撕了两天,把杂志里有用的资料装进20多个活页夹子,每个夹子都是用省份来命名。

拍摄过程

第一季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第一季只有7集,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镜头由中国70个不同地方采集而来。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第一集是七集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因而这一集安排了任长箴和程工二人共同担 当编导。

在卓玛采松茸那段录制中,卓玛一个小时只能采集一颗松茸,或是更少,按照这个速度完成拍摄可能需要任长箴和她的队友半个月的时间。因为松茸稀少,所以不得不摆拍,于是,剧组就把挖好的松茸掩埋在土里,进行“摆拍”。如果是真挖出来的松茸,而镜头对焦没对好,“就把松茸埋回去再拍一遍”。

而至于片中“湖泊的馈赠”里出现的在湖北嘉鱼的职业挖藕人,事先,湖北咸宁电视台的编导陈玲已经帮剧组摸好了情况,但10月份,剧组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两个湖又小又不漂亮”,于是,剧组打听了一个私人的湖,而且“第二天有三百人一起下湖挖藕”,便临时换了拍摄地点。光三百人一起下湖的镜头,摄影师就拍了三天。因为在野外光照太强,拍摄的时间只能集中在上午九点之前和下午四点半之后。对于手里拿着摄像机的摄像师来说,在淤泥下拍摄完成工人挖藕的整个过程后,先要把摄像机递给摄影助理,然后两个挖藕人把摄影师腿边的烂泥铲掉,两个人再合力把摄影师拉出来,一个上午最多能拍三五个镜头。

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每一集都不是根据食物来定主题,食物只是出发点,通过美食看中国社会。全片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是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 总导演陈晓卿认为路上也是一个获得美食信息的过程,于是为了找寻美食出现在“舌尖”中,规定分集导演在“调研”时不能自己开车,必须要坐公共交通工具“调研”,以方便在不断与人交流。同时为了拍出一些相对日常,更多的人能够吃到的美食,对拍摄的食材的价格有所限制,陈晓卿在第二季时曾就指示导演只可拍当时物价为50块钱以下的食物;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第三季

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节目组将近200人,除了央视自己的团队之外,也有来自荷兰和台湾地区的摄影师和剪辑师加入。

主创团队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
李立宏解说员
-单珍卓玛简介 采集松茸的藏民
-老包简介 常年在浙江遂昌挖冬笋。
-老黄简介 云南诺邓火腿传承人,云南大理北部山区云龙县人。
-圣武简介 圣武和弟弟茂荣,湖北嘉鱼县上的职业挖藕人。
黄国盛老黄简介 陕北人,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都会做馍馍出去卖
-刘光荣简介 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
-阿婆简介 宁波年糕手艺传承人
-姚贵文简介 姚贵文和王翠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做豆腐的手艺人
-方兴玉简介 安徽毛豆腐手艺人
-丁国云简介 绍兴酱油手艺人
-侯师傅简介 上海三阳南货店腌腊柜台组长
-林仁灼简介 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
-郭少芬简介 郑祥兴虾铺传承人
-扎西简介 黑陶匠人
-居长龙简介 淮扬菜大师,其刀法纯熟。
-梁子庚简介 国际名厨

职员表

第一季

制作人张海俊
导演组陈晓卿(总编导)、任长箴(执行总导演)、胡迎迎(第二集导演)、马羽洁(第三集导演)、张铭欢(第四集导演)、刘艺乐(第五集导演)、邬虹(第六集导演)、杨晓清(第七集导演)
前期调研员龚瑜
念白李立宏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第二季

总导演陈晓卿
执行总导演任长箴
总顾问蔡澜沈宏非
配音李立宏
导演李勇(第一集导演)、陈磊(第二集导演)、胡博(第三集导演)、邓洁(第四集导演)、费佑明、刘硕(第五集导演)、陈硕(第六集导演)、丁正(第七集导演)
配乐阿鲲
出品人胡占凡
总监制罗明
总制片人刘文
节目监制周艳、史岩、石世仑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第三季

出品人慎海雄
监制魏地春(总监制)、张宁(总监制)、梁红、史岩(节目监制)、石世仑(节目监制)
总导演刘鸿彦
总策划周塬
导演骆永红
摄影Benito Strangio(荷兰)、安同庆
撰稿周塬、喻江
策划陈江、胡爱忠、王伟达、韩任伟、刘伟鹏
总顾问邱庞同、王仁湖、尚哈玲、边疆
美食总顾问高炳义
顾问章武、二毛
制片统筹张东升
录音统筹范立明
录音乔婧、张金浩
导演助理边国锋、王誉霏
英语翻译孙兆林
剪辑孙锋燚、闫伸、王宇宸、Rane Hazekamp(荷兰)
作曲张逸马
解说李立宏
摄影助理彭海、汤惊雷、黄其泰、张小楠
航拍卢宏梁、张二虎
数字影像管理吴焱
前期调研张铭、黄鹤
调色夏镇、杨婧、张颖
片头设计王晓雷、巴一、任丹、杜彦、李想、陈宏年
摄影棚拍摄尤袆、张海鸿、史宇航、杨帆
声音设计高宝喜、王同
声音统筹陈璐、王博
声音编辑柴玉伟、汤彦君、薄华宇、刘孟夏
海报设计制作刘发禄、胡彪
片名题写骆永红
制片鲍月、刘洋、王海欣、易文韬、张明文、赵征
现场制片贡佳敏
外联制片王誉霏、张蕾、黎如雪
宣传统筹江舒远
宣传片制作张震
后期合成牛爱云、朱建、王晓丹
花絮拍摄赵世越、边国锋
弦乐队亚洲爱乐乐团
音乐演奏袁小钢、高冠琳、孙莹、丁晓逄、高翔、尚靖雅、高飞、邹畅、张平、王馨悦
音乐录音王鑫、李源
音乐混音许刚
包装设计朱升元、戴红、李柳菁
后期制作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片头制作恩都瑞格(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制作北京沐肆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后期合成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前期设备银河星光(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视晨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制片服务北京中视锦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项目主编钱钰
节目编辑李瑶
播出管理刘茜、兰孝兵、陈妍妍、聂茸、霍志坚、符甦
责任编辑袁峰、郝蕾蕾、欧阳秉辉、唐野、李振宇、苏丹
宣传管理李艳峰、王春丽、杜袁腾、王彩臻、张晨明
融媒体监理段莹、马梦莹、汪晓琳
融媒体传播耿姝、郭晓姝、吴胜、宋莹莹、刘紫玉、张健、林琳、金齐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类型曲名作曲人所属专辑
配乐《劳作的春夏秋》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水与火的艺术》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才下舌尖,又上心间》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时间的记忆》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厨房的交响曲》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夕下》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耕种速写》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片头曲《舌尖上的中国》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冬藏》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东方智慧》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原野之风》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土地图腾》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味与情》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水的秘密,城市的声音》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微观的世界》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大自然的法则》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配乐《彩蝶舞夏》何真真《京城四季(一)》
配乐《初夏雨后》谢明祥《京城四季(一)》
配乐《追梦》RobertEtoll《THETRAILERCOLLECTIONVOL.4》
配乐《TambourBattant》BrunoCoulais《LePeupleMigrateur鸟的迁徙原声》
配乐《Lóri》Amiina《Kurr》
配乐《HeartofGLICO》小林武史《SwallowtailButterfly燕尾蝶原声》
配乐《Shangba-La》张大为《eMao》

(以上资料来自:)

幕后花絮

任长箴靠镜头来解析BBC的很多规律来运用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例如BBC讲人并不讲单个的人,而是讲人际关系中的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任长箴并不只讲卓玛,她讲卓玛和妈妈,也不只讲圣武和茂荣,讲圣武、茂荣和他们的妻子孩子的故事——当人物关系被一一呈现的时候,故事也就出来了。 [14]

任长箴表示拍摄之前节目组都觉得节目一定要用到航拍,结果意见到了陈晓卿那里被经费预算顶了回来。最后大家找到一群做飞机模型试验的清华大学,用带着垫着泡沫塑料、用牙签和瓶子盖绑着摄像头的模型,试验要拍的是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里的最后一个故事。遗憾的是这次“航拍”最终失败,周围的杨树和鸽子太多了,飞机也没办法制动,第二次试验借了两床被单,为了飞机回来能缓冲一下,几个人举着被单追飞机。 [14]

总监刘文表示纪录频道成立之初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未来如何在海外争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舌尖上的中国》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看: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然后是央视一套改变收视为王的理念在次黄金时段开辟“魅力纪录”时段——用刘文的话说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除了自身的内容和专业品质,还赶上了好时候。 [14]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颁奖方奖项名参考资料
2012年10月11月至14日第十二届中日韩三国制作者论坛制作者大奖
2012年10月20月至2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厨师节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奖
2012年10月28日第七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
2012年12月08日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两岸交流优秀作品”纪录片
2012年12月20日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审团大奖
2013年月19日2012中国电视榜推委会特别大奖
2014年05月30日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3届“星光奖”)电视纪录片大奖
2014年9月16日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06月12日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版权金奖(中国)——

发行信息

发行放映

播出日期播放平台备注
2012年5月14日~2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每天22:40《魅力纪录》栏目全国首播
2012年5月28日~6月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每天17:30左右魅力纪录》版本
2012年5月23日~2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2:00特别呈现》时段
2012年6月1日~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寰宇万象》时段
2012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8:00~15:0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2年6月18日~2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8:00精彩放送》时段
2012年6月23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00~17:0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2年7月台湾公视首播
2012年8月31日~9月6日中央电视台高清综合频道(CCTV-高清)每天21:00高清版,频道首播
2012年9月新加坡星和都会台首播
2012年9月29日~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每天22:25标清版,频道首播
2012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1:00~18:0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2年10月香港TVB翡翠台首播
2012年10月1日~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CCTV-7)每天11:22标清版,频道首播
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寰宇万象》时段
2013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3:00~20:0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3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七集连播2:00~9:00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3年3月4日~10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2:00《特别呈现》时段
2012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七集连播11:00~18:00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3年5月6日~12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万象》时段
2013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0~17:3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3年8月5日~12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2:00《特别呈现》时段
2013年9月1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9:30~16:3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3年9月27日~10月3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每天17:10左右《魅力纪录》版本
2014年1月6日~19日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纪录中国》栏目部分省、市级电视台一轮播出
2014年1月29日~2月12日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纪录中国》栏目部分省、市级电视台二轮播出
2014年1月31日~2月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特别呈现》时段
2014年4月11日~1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0:00《特别呈现》时段
2014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0~17:3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4年6月11日~1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20:00《特别呈现》时段
2014年6月30日~7月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0《特别呈现》时段
2014年7月13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1:00~18:0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5年2月11日~1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每天19:05《万象》时段
2015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41~16:52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5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41~16:49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5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4~16:48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6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9~17:3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2016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10:39~17:30七集连播节假日编排时段

收视率

2012年5月14日至5月22日,22:40至23:3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期间的平均收视统计,节目播出前收视并发数是400,播出20分钟后,收视并发数达到800,节目播出过程中收视并发数一直保持在800左右,基本无波动。

同名图书

2012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所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同名图书出版。

作品评价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它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

“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评)

《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 人对生活的热爱。(导演陈晓卿评)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它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东方早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东方早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从故事选定、到设备器材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在拍摄上,除使用常规的高清摄像机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使用了SONY F3拍摄设备,拍摄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从微观的角度更好地展示中华美食。(新浪娱乐评)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娱乐 娱乐作品 综艺节目 陈晓卿 慢食运动 蔡澜 沈宏非 胡占凡 魏地春 CCTV-2 魅力纪录 特别呈现 寰宇万象 精彩放送 CCTV-9 CCTV-高清 CCTV-10 张同道 陈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