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芭蕉(学名:Musa basjoo Siebold),为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琉球群岛,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 厘米。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厘米,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

叶纤维为芭蕉布(称蕉葛)的原料,亦为造纸原料,假茎煎服功能解热,假茎、叶利尿(治水肿,肛胀),花干燥后煎服治脑溢血,根与生姜、甘草一起煎服,可治淋症及消渴症,根治感冒、胃痛及腹痛。

(概述图来源 )

形态特征

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长2-3米,宽25-30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 厘米。

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厘米,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

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

生长环境

芭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性喜温暖耐寒力弱,茎分生能力强,耐半荫,适应性较强,生长较快。

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的地方十分适合芭蕉种植。这样 的地方产出的芭蕉,个大皮薄,肉嫩细滑,清甜爽口,具有开胃助消食的功效。芭蕉最宜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的土壤生长;适当的遮光有利于植株生长,更利于提高品质。

芭蕉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较好。不耐寒,冬季须保持4℃以上的温度,但也能耐短时间的0℃低温。耐半阴,过于荫蔽则植株生长不良,难以开花。由于其叶片为平行脉,结构疏松,极易被大风吹裂,故应选择避风的地方种植。喜湿润,栽培中应经常浇水和向植株喷水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和空气湿度,但忌土壤持续积水,否则很容易烂根。栽种时除施足基肥外,每月还应追施腐熟的有机肥1次至2次。

产地生境

原产于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可能有野生,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繁殖方法

芭蕉多采用分株繁殖,宜在4月上旬进行。分株时,先在芭蕉周围,用铁锹或 锄头将泥土挖开,让小芭蕉头和匍匐茎根裸露出来,再用锋利快刀从母体上带匍匐茎根一起切下,切下的小芭蕉头就是分株繁殖的种苗。

如果种苗的匍匐茎根已长有须根,就可直接栽于庭院或作盆栽观赏。如果切下的种苗没有须根,可先用育种苗床填上素砂土育根,埋入沙质苗床前,要考虑以后盆栽的需要,可适当剪短匍匐茎,便于今后上盆。在操作时要注意不能损伤根瘤。培育未生根幼苗,以3-厘米的株行距为宜,栽培时将小芭蕉头全部埋入沙土中,浇透水分,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掌握在10-25℃之间,幼苗很快就能长出须根。

当嫩芽冲出土壤表面时,便可从苗床中挖起,再植于庭院、窗前,或上盆栽培,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在中国中部地区进行芭蕉的种苗繁殖,在秋末蕉叶凋萎时,剪去枯叶,壅土护根。残留茎杆用稻草从茎杆基部向上包扎。到次年4月上旬再将稻草解除。当根上长出许多幼株时,可行分株繁殖。移栽时前坑中施入有机肥为底肥。目前对芭蕉进行大规模的种苗生产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用阴凉潮湿肥沃的地方,以沟、坎、堤、坝、塘边,尤其以洼地为宜。如果选用坡地,要选土层厚、水肥来源好的地方。整地时要把土刨松,把土块打碎,以便栽植后“走马鞭”(即地下茎)蔓延,及时串土生长。

移栽植株

芭蕉分蔸移栽一般在深秋至次年早春进行,因为这时芭蕉正处在休眠期,分蔸移栽对植株损害轻,也容易栽活。分蔸时要在已生长5年以上的芭蕉林中,选取当年才从走马鞭上发出的新蔸茎。走马鞭要选植株四周的,因为这样的走马鞭须根发达,串土力强。同时,要避免挖断走马鞭,并要求每蔸上有2-3个一年生的茎。移栽时每窝栽植的蔸茎数要因地块制宜,一般在坎、堤边每窝栽2-3个;在洼地每窝栽1个即可,因为洼地阴凉潮湿,水土条件好,植株易长大。栽植时要把蔸茎直立放在事先已挖好的栽植窝内,放好后,用较细碎的猪、牛、羊粪拌少量肥土填盖即可。

栽后管理

蔸茎栽好后要随即用稻草、茅草或地膜覆盖好,以防止冻害。等大地回暖后再揭开覆盖物。栽后3~4年内要每年施肥盖土1次,以促进繁育生长。施肥盖土要在春季大地回暖、心叶开始生长时进行。把猪、牛、羊粪或土杂肥整细,均匀撒在蔸茎上面,再取肥土覆盖。瘠薄地块要多施些粪肥,肥沃的地块可少施些粪肥。此外,嫩茎开始生长时还应防止牲畜践踏啃食。

近种区别

如何区分芭蕉和香蕉(Musa acuminata (AAA)):

1.看外形

香蕉弯曲呈月牙状,果柄短,果皮上有5-6个棱。芭蕉的两端较细,中间较粗,一面略平,另一面略弯,呈“圆缺状”。其果柄较长,浆果三棱状,果皮上有一般3个棱。总体来看,香蕉个大,芭蕉较小。

2.看颜色

香蕉未成熟时为青绿色,成熟后转为黄色,并带有褐色斑点,果肉呈黄白色,横断面近圆形。芭蕉果皮呈灰黄色,成熟后无斑点,果肉呈乳白色,横断面为扁圆形。

3.尝味道

香蕉香味浓郁,味道甜美。芭蕉的味道虽甜,但回味带酸。

4.外形

香蕉和芭蕉同属芭蕉科,在形、色、味上都很相近。从外观上看,香蕉棱少,形体长圆,果柄短,未成熟时为青绿色,成熟后转为金黄色,果肉为黄白色,横断面近圆形。芭蕉一头略大,另一头略小,果柄较长,芭蕉果皮呈灰黄色,果肉是乳白色,横断面为扁圆形。从味道上分辨,香蕉味道浓甜,而芭蕉果肉细致油滑,但回味中略带一些酸涩。

主要品种

芭蕉科包括3属约6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的热带地区,中国有3属,12种。

本科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叶大,为螺旋状排列,叶鞘重叠包成假茎;花单性或两性,一或二列簇生于有颜色的苞片内,下部苞片内的花为雌性或两性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雄蕊5枚;果实为肉质浆果。最常见的品种为芭蕉属的香蕉。

1978年C. Y. Wu 和 H. W. Li将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升格为一独立的属并得到国际植物界的认同。主要品种:

台湾芭蕉Musa formosana,台湾特有品种,别名山芎蕉、大蕉。产于台湾低海拔山区,高约2米,性喜阴湿。
香蕉Musa paradisiaca,热带地区广泛栽培食用。香蕉味香、富含营养,终年可收获,在温带地区也很受重视。植株为大型草本,从根状茎发出。
大蕉Musa sapientum,果柄较长,果皮稍薄,呈灰黄色,无梅花点,果肉乳白色,味甜中带酸,个子较香蕉大。大蕉产量较香蕉少得多。
红蕉Musa coccinea,又称红花蕉、指天蕉等,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常绿丛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云南东部、广东、广西等地。红花蕉株形潇洒,花序硕大,苞片鲜红艳丽,开花持久,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观赏花卉,在华南等温暖地区可种植。植株细瘦,花苞殷红如炬,十分美丽,可作庭园布置用绿化材料。果实、花、嫩心及根头有毒,不能食用。
象腿蕉Ensete glaucum,基茎粗壮膨大,似象腿,故名象腿蕉。象腿蕉;叶片长圆形,长1.4-1.8米,宽50-60厘米,先端具尾尖,基部楔形,光滑无毛;叶柄短。基茎周长至100cm左右就可进入花期了,花期不定。总状花序,果序下垂,幼果自粉绿变黄红色就成熟了。成熟时籽是黑色。单果内含籽50粒左右。
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原产中国云南,为中国特产花卉。假茎的叶腋处为真正的小花朵,清香、娇嫩,黄绿相间,更添一份精巧的美丽,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地涌金莲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也是傣族文学作品中善良的化身和惩恶的象征。云南民间还利用其茎汁解酒、解毒,制作止血药物。

主要价值

食用

芭蕉可以吃,芭蕉与香蕉的营养价值差不多,从中医角度讲,都有润肠通便功效,但香蕉性凉,芭蕉中性,固胃寒者不宜多吃,一般老年人宜吃芭蕉。

芭蕉果肉、花、叶、根中均含有丰富的糖类、氨基酸、纤维素、多种矿物质、硒等微量元素及多种化合物成分,药食兼用,营养丰富。研究人员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芭蕉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实验,水提物中含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皂苷等物质;醇提物中含蒽醌、黄酮、香豆素、酚类、强心苷、蛋白质、氨基酸等化学物质;石油醚提取物中含有挥发油、甾体、油脂、内酯及香豆素等亲脂性成分并确定芭蕉根中含有氰苷。

观赏

芭蕉的园林种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园林中芭蕉只是偶然一现。中唐之后,芭蕉在园林中的种植逐渐普及,尤其宋元明清,芭蕉已经在园林中获得较高的地位,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植物,并形成一定的园林种植规模和造景模式。

其可丛植于庭前屋后,或植于窗前院落,掩映成趣,更加彰显芭蕉清雅秀丽之逸姿。芭蕉还常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组合成景。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二者生长习性、地域分布、物色神韵颇为相近,有”双清“之称。芭蕉还可以做盆景,是古人喜欢的一种清玩。

药用

茎煎服功能解热,假茎、叶利尿(治水肿,肛胀),花干燥后煎服治脑溢血,根与生姜、甘草一起煎服,可治淋症及消渴症,根治感冒、胃痛及腹痛。

芭蕉叶

【性味】:甘淡,寒。

1.《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无毒。

2.《江西草药》:性凉,味淡。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

1.《本草再新》: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2.《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脚气,外用消痈肿。

3.《中国药植图鉴》:皮及叶:敷蜂、虻刺伤处,可止痛,并有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芭蕉花

【性味】:甘谈微辛,凉。

1.《滇南本草》:性温,味酸咸。

2.《江西草药》:性凉,味淡。

3.《贵州草药》:性寒,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妇女经行不畅。

1.《日华子本草》:治心痹痛。

2.《滇南本草》:暖胃,散痰,软坚。治寒痰停胃,呕吐恶心,吞酸吐酸。

3.《分类草药性》:治头眩昏,气痛,散血。

4.《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能通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烧存性研末。

芭蕉根

【性味】

1.《本草备要》:味甘,大寒。

2.《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止渴,利尿,解毒。治天行热病,烦闷,消渴,黄疸,水肿,脚气,血淋,血崩,痈肿,疔疮,丹毒。

1.《食疗本草》:主黄疸。

2.《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敷。

3.《本草从新》: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亦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4.《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水肿脚气。

5.《贵州民间方药集》:通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注意】《得配本草》:多服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植物文化

诗词

在诗人眼里,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对芭蕉为怨悱,其诗词也柔婉动人,古人把伤心、愁闷借着雨打芭蕉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关于芭蕉的古诗词
创作时代诗词名作者
唐代连雨白居易
唐代夜雨白居易
唐代代赠李商隐
唐代山石韩愈
唐代逢归信偶寄李益
唐代杜牧
唐代芭蕉杜牧
唐代戏题草树张说
唐代闲居寄诸弟韦应物
唐代寻阳七郎中宅即事岑参
唐代寻道者所隐不窦巩
南宋初夏睡起杨万里
北宋宿洞霄宫林逋
南唐忆秦娥冯延巳
隋唐杨柳枝顾夤
南唐长相思李煜
唐代南乡子欧阳炯
宋代添字采桑子李清照
南宋一剪梅蒋捷
元代水仙子徐再思
清初蝶恋花宋琬

典故

《芭蕉失鹿》:典出《列子·周穆王》:“ 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

比喻恍忽迷离,糊里糊涂或得失无常,一再失利。

乐曲

《雨打芭蕉》:它是一首广东音乐早期出现的佳作。据传是何柳堂作曲,尚未证实。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后经潘永璋执笔整理。乐曲表现的内容据陈俊英解题说:“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

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使之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乐曲一开始,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接着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时现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名画

古往今来芭蕉就成了文人墨客抒发喜怒哀乐情思的主题。丹青描绘芭蕉,情趣亦盎然。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 琉球群岛 雄花 浆果 造纸 苞片 雄花 浆果 分株繁殖 根瘤 组织培养 马鞭 台湾芭蕉 热带地区 象腿蕉 总状花序 五树六花 氨基酸 连雨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