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龙门洞,道观建筑群,位于陕西省陇县西北部、陕甘交界处的六盘山南段景福山麓,古名灵仙岩。是中国五大悬空道观之一、丘处机创立道教龙门派的开宗栖真之地。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为道教全真教“龙门祖庭”,因而驰誉遐迩,被称为龙门派圣地,并被确定为陕西省省级对外开放道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洞是陕西西陲名胜。景观以奇险著称,与“西镇”吴山(属宝鸡)东西相望,相互辉映。

1980年代后,当地政府对龙门洞建筑群陆续进行了修缮和开发,并周边自然景观一起组成龙门洞森林公园,与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区组成龙门洞风景区,龙门洞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

历史沿革

龙门洞是全国五大悬空道观之一、国家4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真龙门派祖庭。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因道教全真派真人之一长春真人丘处机隐修于此,创立龙门派,被誉为“龙门祖庭”。县上先后投资8200万元,对龙门洞景区进行高品位、大力度地改造提升,建成了上善广场、龙潭广场等特色景观。今年又投资1700万元,重点实施丘祖殿、节点景观等工程。景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古木参天,集险、奇、秀、静于一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龙门洞景观以奇险著称,素享关中第二华山之誉,与“西镇”吴山(今属宝鸡市)东西相望,相互辉映。它是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为道教徒顶礼膜拜的祖庭,因而驰誉遐迩。龙门山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为关中山水奇观。

龙门洞,坐落在景福山,古名灵仙岩。景福山,一名玄陇,一名龙门,北岳佐理之山,在陇州汧源县。周回二千里,属景福仙伯治之。环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九峰,洞洞通仙界,潭潭透幽境。天地奥区,藏壑于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巘,无径可通,丹梯石磴,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神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乾隆《陇州续志》卷八)

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是道教徒云游栖息之所。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相传西周的(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战国时,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娄景先生弃官入道,晚年隐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避诏隐居,施药济世。金元时期,道教“七真人”之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在此修行七载,时称龙门山,后山脚下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庙。后改山名为龙门洞,继增景观,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亦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处机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策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历经包括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

据元代的玉宸宫碑记载,龙门道派创始人丘处机殁后52年中,门下法孙贺志真等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奉旨协议兴修丘的旧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规模无考。贺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规,离家入林定居修炼,大修宫观,宏大山门,加上丘处机被金、元王朝封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受到道教内外的尊崇,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成为陕北道教一大丛林,江山胜迹得以绵延永存。龙门洞地处陕、甘两省的接壤地带。层峦叠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胜。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斗妍,晴日朗月,紫雾缭绕,风前雨后,白云出山,群鸦晚噪,溪水鸣琴,为关中山水奇观。人们到此畅游,旷心怡神。“文革”中虽遭受严重破坏,但经近年对庙宇和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供水供电问题,不仅旧观渐复,而且风彩频添。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龙门洞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点,游人逐年增加,1989年达1万多人次,已成为关中西部重要旅游地之一。

主要景点

龙门洞山场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着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龙之说。36处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间,24潭点缀在溪流的狭长地带,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萦素缭白,纷红骇绿。从元代丘处机起,历代道徒在此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宫建庙,矗碑立塔,铁索攀岩,栈道悬空,留下许多胜迹,使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造景物相结合,风景胜地,别开生面。故有人曾于龙门洞山门撰联“崖悬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涧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龙门洞洞潭之奇妙。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洞潭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仅有痕迹尚存。当然也不能排斥民间传说的“穿凿附会”之嫌。但无论如何,岩峰、林木、涧溪、溶洞、潭水、楼阁、摩崖以及历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动的遗迹,遮云桥、石阶、铁索、栈道、挂梯、曲径在三维空间里神功般地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秀丽而又雄奇、险峻的诗画意境!

北极宫(无量祖师殿)建在正院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桥登153级石磴,进入龙门道院即至。为道院最大的5间大殿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坐像,两边陪祀四大天王(元帅)站像,威武庄严。桌上供有清代铁铸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约25公斤,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面形丰满,另有檀木雕刻的无量祖师坐像,高约1米,雕刻精细。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斋醮诵经均于此处举行。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清和宫(丘祖楼)位于北极宫大殿西上侧,与东山门摆成直线。旧时楼内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现改塑长春真人丘处机像。过去有关丘遗留文物皆藏于此,今已佚失。楼3间,结构精巧,经过装修,飞阁流丹,典雅肃穆。
丘祖洞(长春洞)、丹阳洞、春花洞三洞均在清和宫楼后石岩上,前二洞是丘处机与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须攀缘铁索而登。春花洞在两洞下侧,传说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处。丘祖洞虽小,但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潜修处,全真道徒到此,有“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洞内有石球,直径约30厘米,光泽滑圆,名“磨性石”,传说丘祖在此洞修道时,磨炼心志,每天将此石掀滚下去,再抱上来,年深月久,竟将不规则的石块磨成圆形。后传说此石具有灵气,游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气力,沾触福气,百事如意。
太清殿附近殿宇从东山前方循山路迤逦而上,殿阁亭洞,随山势布置,计有:祀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祀奉东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尧)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楼及清代整修过龙门道观的道人田守存、黄本善、曾守荣、苗清扬“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画面人物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少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
王母宫及索梯王母宫在龙门洞绝岩山腰西侧,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侧低,结构对称,藻绘工丽,全系凿壁架空,四无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长的铁索悬梯。在北极宫前仰视,梯上人如蚁蠕动,险峻玄妙,令人惊恐。
混元顶溶洞此处是龙门洞最高处,距道院高约130米。凡来龙门洞者都以有勇气到此一游为乐。混元老祖龛洞全用斗拱临空架设,凿壁衬托,相当险峻,可谓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处的栈道,长约50米,全在峭壁凿孔,打入铁桩,用木板架桥,游人攀铁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登临此顶,凭栏远眺,关山林海,尽收眼底;四顾旷杳,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定心峰(香炉峰、望山峰)及铁塔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独立,如同削成,峰顶仅可倚坐数人。因此峰正对丘祖楼,如楼前香炉,故又名香炉峰,也称望山峰,登峰环顾,全洞诸景尽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处,人迹罕至。峰下有5层空心铁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旧香火炉原迹上建成,全高2.60米,顶层高0.8米,小于塔身,出檐,中层高1.15米,直径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围有6个缠龙小柱,每棱铸一蹲狮,高约0.8米,空档上孔上分别铸有篆书“天精”、“地闿”、“山寿”、“水炀”、“民富”、“物阜”字样。足部各铸大兽头,中部凹入,间隔空档铸卧象、卧狮各一。塔顶、塔身、塔座均铸捐化铸塔者姓名。
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
黑虎潭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
景福山景福山原为附近山场总名,主峰海拔1952米,与龙门洞混元顶山头隔沟南北相望。清康熙二年(1663)河北宛平人田守存整修龙门洞后,在此山御屏风下兴建云溪宫殿宇,以后不断扩修,成为有名道院。山场开阔,环境幽雅。主要建筑有斗母宫、地姆宫、玉祖殿、丘祖楼、文三司楼、武三司楼、雷神殿、子孙宫、药王洞、灵官楼、田祖殿、八仙岩洞殿、东西客房、云厨等。而玉皇大帝殿、灵官大楼之巍峨富丽,斗母宫之新奇工巧,雷神峰之嶙峋独秀,八仙岩洞之诡奇幽险,各具风姿,令人留连忘返。现经整修,景色更加诱人。
龙门洞洞潭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但说法不一,且岁月推移,风雨沧桑,今已难一一复见。除少数洞潭尚存外,其它仅遗痕迹,不易辨认。
(一)三十六洞1.混元洞,位于混元峰顶。2.雷祖洞,位于三仙洞石壁上,旧供有雷祖木像。3.湘子洞,位于后山口湘子湾。4.三仙洞,位于旧黑虎殿北。5.朝元洞,位于湘子湾旧后山门处。6.禹王洞,位于蹑云桥东岩畔。7.玉皇洞,位于玉皇阁后。8.养心洞,位于湘子湾东下方。9.晚阳洞,位于子孙宫白云洞下。10.飞仙洞,位于太清殿左侧。11.列仙洞,位于王母宫下。12.洞中洞,位于湘子湾朝元洞石台。13.丘祖洞,位于丘祖楼后,为仅容二人踞坐浅洞。14.丹霞洞,位于青霞洞左侧。15.丹阳洞,位于丘祖楼后。16.卧云洞,位于丹霞洞右侧。17.蜜蜂洞,位于三清阁右侧石壁上。18.青霞洞,位于黑虎殿去道院路旁。19.莲花洞,位于定心峰左下石岩中。20.青霓洞,位于早阳洞栈道下北岩壁。21.心珠洞,位于定心峰顶侧。22.娄景洞,位于山腰部王母宫下。23.神虎洞,位于蹑云桥上石蹬北侧。24.范阳洞,位于早阳洞南侧,有上下两洞。25.太玄洞,位于混元阁所在地。26.烟霞洞,位于厨房后面下。27.龙门洞,位于北极宫下。28.水帘洞,位于蹑云桥上山台边。29.黑虎洞,位于黑龙潭上面悬崖上。30.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峭壁上。31.春花洞,位于丘祖洞下侧。32.白云洞,位于子孙宫北侧壁上。33.朱砂洞,位于核桃滩临河断壁下。34.药王洞,位于早阳洞院内。35.会真洞,位于子孙宫殿后。36.八仙洞,位于药王殿后石崖中。
(二)二十四潭1.青石潭 2.莲花潭 3.飞仙潭 4.八龙潭 5.黑虎潭 6.黄龙潭 7.青龙潭 8.三教潭 9.双龙潭 10.金龙潭 11.泪水潭 12.垂瀑潭 13.沤月潭 14.鼓玉潭 15.蛰龙潭 16.鸣鹿潭 17.蛟龙潭 18.漾月潭 19.乌龙潭 20.卧龙潭 21.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混元峰顶摩崖刻字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
元代白玉碑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
龙门洞仙迹图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
景福山大钟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

交通信息

从宝鸡汽车站乘坐发往陇县的班车,在陇县县城转车前往。

道教源流

龙门派是道教全真派的支派,在道内影响较大。丘处机根据全真教义,创立了龙门派,传派授徒,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他在道教内起过重大作用、是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龙门支派就是因他在陇州龙门洞住过而取名的。

丘处机(1148~1227),南宋末期人(公元1148年-1227年),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原名叫丘哥,丘处机为师父王重阳所赐。龙门洞长达13年的修炼中,丘处机完善了全真道义,逐渐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一位全真高道。他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册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清代的乾隆皇帝曾在北京的白云观题对联:“万古长青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神功”,对丘处机这一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龙门洞还遗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遗迹。

到清康熙时(1662~1722),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又公开传戒,龙门派从此大兴,一时受戒弟子达一千多人。龙门弟子按所定派单轮转起名,原为20字,以后徒众繁衍,增为100字。因传派开创于丘处机,丘的声誉高,又住过龙门洞,其传宗弟子自然是龙门派正宗。但白云观是丘受朝廷册封后定居的地方,户县祖庵是王重阳埋骨处,所以3处接收的弟子,全被认为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门徒,3个地方都被信徒视为龙门支派的发祥地,受到尊崇(道内称王重阳为全真教祖,丘处机为教主,真正龙门嫡系指丘处机之后赵虚静的后裔)。所以重阳宫、永乐宫和烟霞洞被尊称为“全真祖庭”,而龙门洞和白云观、磻溪宫这三大宫观被称之为“龙门祖庭”,而龙门洞亦为龙门宗宗源流地。

龙门道派教旨,系王重阳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条:①出家须先投师住庵院;②云游求道不避险阻;③学书(读书、书法)以心解为主;④研究药物济世;⑤庵房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厦,隔绝地脉;⑥应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⑦静坐清修;⑧求定心绝虑;⑨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⑩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⑾修性命;⑿积功德;⒀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⒁养身;⒂脱落心地,真离凡世。

传说故事

一、龙门洞开山传说

龙门洞开山建庙的时代,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据传说,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丘离开龙门洞后到终南山祖庵,龙门洞托弟子赵九古主持。赵九占后附丘去雪山,死于西域。龙门洞由丘门下法师贺志真(是龙门派的华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进行大规模扩修工程,添建了庙宇,修建栈道,作摩崖刻石,并正式定名总山场叫景福,留存到现在的龙门洞布局,就是这时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详载兴建经过,是重要历史资料。

 又有传说,丘来之前的龙门洞就是龙门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区群众纪念夏禹凿山治水功绩建的这座庙,丘才能在这里落脚,以后创立以此山为名的龙门道派,建立丛林制度,收徒传戒。加上丘受金、元两代皇帝接见,优礼见重,命令总领全国道教,所到之处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声誉遍及各地。把龙门洞扩建为大气魄的道家丛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对丘的纪念。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龙门派把王重阳尊称教祖,对丘则称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则居后殿、偏殿。龙门洞保留到现在的道院始建于元初。

  至于说西汉初的娄景在龙门洞穴居修炼并开山,混元顶旁的娄景亭、洞遗迹及“定日月娄景先生洞”刻石,或当时尹志常修庙时,故意留此玄迹,均无翔实资料,难于肯定。

  二、陈野仙化瓮

  清嘉庆时甘肃靖远道士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并常行医看病,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某日陈到甘肃华亭县安口镇陶瓷铺化缘,店主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卖的瓷大瓮,你是野仙,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稽首称谢而去。深夜,狂风忽起,铺内两个大水瓮被风吹到龙门洞后山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残迹。

  三、王道变鳖

混元顶峰下第二层神龛后有一深洞,传说可通往甘肃平凉崆峒山。洞内常有神人栖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过。不知何时,有位修炼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过深潭进入洞内。第一次进洞见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这人一定是神仙变化,机不可失,就编谎说他要翻修龙门洞庙宇,财力不足,请神仙大施法力帮助。木匠表示赞同,指着地下木渣片让他尽力背去。当时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变成金块,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虽说已看破红尘,却异常贪财自私,只拿出小数目金子修庙,其余都拿到他家里去了。他贪心不足,第二次又进洞去背,并狠狠地装了一大背斗出来,可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失足,竟掉到蹑云桥下黑虎潭里去了。乡人传说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灵官一铁鞭,被打入潭里的。并说他死后变成一个大鳖,以后朝山进香的同乡人过潭边叫王道名字,这个鳖就凫出水面,向乡党点头致意。有人讨厌他的贪心,变成异类,给同乡丢了脸,就向它吐唾沫,从此它羞愧地钻到潭底去,再不出头露面了。

  四、元世祖问道石及拴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国师丘处机曾在龙门洞住过,并听说这里风景很好,就带领亲贵大臣前来访问,在定心峰东面岩石上与当时龙门派弟子谈论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问道石及《无上谈玄碑》。因他带的护卫人员多,这里都是石壁,无处拴马,就将御马拴在前山门悬壁鸦嘴形峭石上。此迹一直传留至今。

历代祖师

尹喜

据《庄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和《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的宗教传说,尹喜可能是天水人,与老子同时。善习天文、阴阳。后游历至雍州终南山就峪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管星望气,后即称作楼观。毕沅在《三辅黄图》注中引汉博士刘熙释名说:“观,观也,于上观望也。”周昭王尹喜任函谷关令,逢老子西游入关,因二人志趣相合,便同至楼观。老子将平生学说尽行授予尹喜,由他整理为《老子》(后世作《道德经》)一书,不久即辞世。据《水经注》载,老子被葬于就水之旁(即楼观之西侧)。尹喜根据《老子》的思想进一步阐发、撰写了《关尹子》9篇及《高士老子内传》。尹喜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其生平大致如前所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他受老子传授《道德经》后在楼观静修三年,后去成都复会老子,另据碑记和传说,尹喜曾在龙门山灵仙岩隐居。

娄景

龙门山混元峰顶现存“定日月娄景先生洞”摩崖石刻,康熙《陇州志》卷一据此认为是“汉娄景先生栖真之所”。罗彰彝《龙门洞常住碑记》说:“自汉娄景真人诛茅栖止,遂称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因其人以福地也。”据《中国道教》1996年第3期舒天啸《长春丘真人“龙门七载”述略》载:娄景先生是秦末汉初人,曾任汉文帝侍郎官,后弃官入道,从张君学道。得云母朱英丸方,服之,130岁时,容颜不衰,貌若30年纪。另说,娄景先生能日行三百里,饮一斗酒,寿200岁。《陇州志》卷四载有“汉娄景墓,州西四十里”。从此墓方位看,亦与龙门山一致。又,西汉有郎中娄敬,曾戍陇西,或与娄景同一人,或与之相关。

孙思邈

孙思邈(约54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北周,“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洛阳总管孤独信视他为神童,并自叹自己官卑难用。孙思邈成年后,长期隐居于终南、太白山中,采药行医、服气炼丹,精研天文、术数,并与佛教律宗南山宗创始人僧道宣结为林下之友。隋文帝时,拟任用为国子博士,坚辞不就。私下与友人说:“后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唐太宗即位,召他入长安,见他年已老迈而耳目聪明,称为“有道者”。打算授他爵位,被他谢绝。

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再次征召孙思邈到京,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674年)称疾请求还山,高宗赐给良马,让他暂居于鄱阳公主邑司(在长安光德坊)。居太白、长安期间,以阴阳、推步、医药之术授徒,有宋令文等投其门下。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卒于故里。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道藏》中收录他著作甚多,但难以考订是否确为其所著。孙思邈是有唐一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医药学史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死后,遗嘱子孙薄葬,墓中不设明器,亦不用牲宰之奠。据《续仙传》载,“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衣焉,已尸解矣”。传说孙思邈曾在陇山采药,居于景福山太玄洞,因陇山与终南、太白相近,且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孙思邈涉足此山是可能的。

曾若虚

宋代陇州道士。据乾隆《陇州续志》引《西斋话记》及褚稼轩《坚瓠集》卷五:

曾若虚,陇州道士,善医,尤得针砭之术。时胡寡妇再适人,x疾,且卒,经日而心间尚暖。家人因奔诣若虚,哀祈往救。既至,引针。针之即时而苏,良久乃能语曰:“始者,梦姑夫相随出郭外,远历郊野桥梁,复入丛林草莽,辗转不舍。俄而,故夫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尤是独行,忽焉梦觉。”郡人诣若虚询之,若虚曰:“向之所针乃皇帝针,入邪穴也。”

马丹阳

马丹阳(1123-1184),山东宁海人,初名从义,字宜甫。祖籍陕西扶风,五代时迁居宁海,世业儒。其父马师扬生子五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号称“五常”。丹阳为次子,虽为儒而不求进取,掌管家中财产。一次,马丹阳与友人游昆x山,有道士李无梦赞其“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乡邻孙忠显闻言,将女孙不二嫁与马丹阳,后生三子。马丹阳受其影响,亲近道教,建道舘一座,聘请陆道士居舘住持。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与乡邻战师游于范明叔的怡老亭遇王重阳,被其言谈所感动,邀至家中,以诗词唱和。并在其家南园建一道庵供王重阳居住,命名“全真”。王重阳为其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马丹阳又自称“山侗”。马丹阳的生平著述,多为诗词吟咏,词作多达1000多首,后世结为《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等,均载于正统《道藏》中。其弟子王颐中又收集其平时言论50余则,辑为《丹阳真人语录》。在《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中也收有他写的诗词。

董守之

元初道士。“居汧陇,慕神仙之术。一日谓其徒曰:‘诸仙邀会’,遂逝”(《重修汧阳县志》卷七)。

陈明耀

甘肃靖远县人,少年时出家于留坝紫柏山张良庙,后移住龙门山,长居早阳洞和湘子洞,因有异能,时人称之“野仙”。据传乾隆年间,曾去华亭县安口镇化缘,遇一陶坊开窑,窑主戏言将窑内陶器施舍。次日窑空,窑主循迹至龙门山,见悬崖峭壁多处皆有缸、盆等陶器。又传陈明耀曾于某石匠处化得以副石磨以禅杖担入龙门洞,石磨原置于早阳洞,民国年间尚存。置于山岭间的陶器,至本世纪60年代尚多处可见,“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损毁。现仍有三口陶缸置于王母宫左侧绝壁凹陷处,人莫能至,其中一口弹孔清晰可辩。陈明耀是如何将这些陶缸运至悬崖之间的,终为千古之迷。就在当时,即被视为神异。华亭县教谕赵先甲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久闻陇州有龙门洞,洞中又陈野仙者,长老往往称异”,专程前往造访。在湘子洞于陈明耀相会,见陈一副野人形象。又见洞口有巨缸,峰岭悬崖峭壁间多置粗笨陶器,赵先甲返回后,有人问陈明耀是否真有其能,他回答说:“何以异于人哉!但其地异,其所置之物异,其貌亦异也。”又据陇州知州李经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写《重修药王洞记》,陇州城北谷神观,州人俗称为药王洞,而观中并无药王之祀。当年,陈明耀忽对人言“谷神观中有古圣二尊,埋入土中。有人发心庄严者,功德无量。”州吏王廷绪与陈素有交往,闻言后即去谷神观后寻访,果然从崩嘊中见一小洞,内有神像而尊,经李经芳辨认为药王、药上二真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陈明耀逝于龙门洞早阳洞

龙门洞高道

古代

毕知常

毕知常出身于乾州醴泉之巨室,弟兄四人均好道,大定壬辰(1172年)闻丹阳在终南祖庵演教,一同来的数人都投在丹阳门下。因此,他也深得丹阳教诲,得修身养命之要。1182年马丹阳东归宁海,让他西入陇山,以奉伺长春。在那里菜薪汲水,先后五年,在闲暇时他危坐不。以修静定之功。1191年,长春亦东归,留下他与吕道安同主祖庭事。毕知常善医药,凡有人患病,不问贫富,必往救之。由此毕知常道缘日弘,在数年间渡门人百人以上,重振祖庭,使道风为之一振。1231年,关中受兵灾,毕知常与居民同往太白山峡中避难,三月十六日,告门人曰:“昨于定中,山林潜报,此地不堪久处,当徙之他所。世态如此,吾不忍见”。即焚香辞圣,次日即仙去。1250年春,掌教李志常奉朝命追赠为广容真人。

贺志真

贺志真(1212—1299)名贺无希,号圆明老人,隆德人(今宁夏)拜吕通明为师,吕通明为郝太古门下,亦从丘祖受法,贺后又拜丘处机门下慕志远为弟子。先后居于耀州孙姜村长春观、陇州玉宸宫,且多有营建。至元三年(1266年)他与张志宽协作兴建玉宸宫,时贺为陇西路提点。贺志真为石匠出身,龙门洞石崖现存石刻“全真岩、定日月娄景先生洞”为贺志真所刻。他是华山朝元洞的创修人,实为华山派的开派宗师。1299年,移居长安县潜真庵,后仙去,号通玄散人,为功德主,将贺志真葬于全真观旁。

唐括姑、镏琼

唐括姑,善道,她闻丘长春之名,专访至长安,京兆夹谷统军亲写书信给丘长春,并派人将唐括姑送至龙门洞。丘处机在《磻溪集》有诗并序纪其事,诗题名赠潍阳唐括姑,则括姑为潍阳人,题下介绍说:唐括姑“乃丞相女弟也,予时在陇山,京兆统军夹谷专人书召,姑寻至”。丘处机在诗中说:“东莱之姑性玄远,蕴德含章自超拔”,是说唐括姑气质不凡,具有学道的根基。唐括姑至龙门洞亲邀丘长春前往长安,丘处机把重到长安的感触告诉唐括姑,并劝她“速抛家业违物情,早作仙人伴仙侣,壶中自游日月长,身外不复衰残殃”。唐括姑也因劝入道。

镏琼系一女冠,在丘处机身边学道。据《通微真人蒲察尊师道仙碑》载:蒲察道渊到西安后,清明时游兴庆池,遇女冠镏琼,向她打听长春所在。镏琼告诉他:“吾师今隐陇山,翌日径往参谒”。当蒲察将到的时候,长春对毕知常说,“有自燕都来受教者”。可见,镏琼是长春身边的女徒。丘长春身边有一些女徒,道心都很坚定,在陇州龙门洞时,至少有唐括姑和镏琼二人。后来,人们把这些女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服侍丘长春的女徒弟李春花的形象,关于李春花传说甚多,大概可以归结为对丘处机的一些女徒的典型概括。

近代

曾守云

曾守云,号自悦,系清初龙门洞开山祖师。为山东曾子之后,在武当山太子坡入道,传为龙门五房法眷,属龙门派第八代传人。

明代末年,战事频仍,即使龙门洞毁为废墟,加之龙门洞宫、殿、楼、阁年久失修,龙门洞殿堂破败不堪。据现存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龙门洞诸殿宇碑》载,“惟洞前连山壁碑并悬崖‘全真’镌字在焉”。清顺治年间,曾守云由武当山太子坡入主龙门洞。顺治十一年(1654年),有明末遗老,明固原镇总镇张显中,痛伤明亡,弃职修真,隐迹山林,邀游至龙门洞,曾守云即与之筹划,共谋对龙门洞复修之事。于次年建成万寿宫后,曾即筑庵羽静,主醮道事,专修上乘,其未竣工程由张独立承担。后张与接踵而至的黄本善、苗清阳同心协力,共完成修竣事。经过三年募化,开基砌台,重妆饰陋,修阁建庙。自顺治十四年至十八年(1657-1661年),以五年时间,修建和补饰青龙白虎殿、文昌殿、关圣殿、太上殿、三官殿、玄帝殿、三清殿、灵官殿、七真楼、湘子洞等15座殿阁,又与华亭善士杜若馥,募铁为桩修筑了通达玉皇阁的铁链栈道,方便了游人牵引攀登。此次工程浩大,使明代以来渐次残缺的道观,面貌焕然一新。

曾守云与田守存虽均来自武当,但在龙门内部道见相悖。据传,清初在修建大殿时,田公力主以玉皇大帝掌山,而曾公却认为当以真武祖师掌山,田因此负气去景福山八仙崖,开创了景福山道场,以玉皇掌山,曾守云后羽化于陇县城内长春观。

田守存

田守存系顺天河北省宛平县人,出身于阀阅名门,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传人。自由聪慧敏达,博学枪机,才识过人,气质非凡,抱有匡君救民之志。后见仕途诡异,诈伪滋生,乃幡然悔悟曰:“奈何以有尽之身心,蹈无涯之陷阱乎”。遂视富贵为浮云,弃田园妻子,云游四方,遍涉名山大川,皈依全真教龙门派。康熙二年(1663年)由武当策杖渡关,谒华山,扣吴岳,抵崆峒,后栖于龙门洞,倾心娄景先生之遗迹,欣慕丘真人之丹灶,与曾守云、黄本善、苗清阳共谋重建龙门。此时龙门洞因屡遭兵火,庙宇荒凉,羽流星散,开创修葺颇为艰辛,在修建大殿时田因与黄、苗意见相左,遂携徒高太慧去景福山八仙崖另辟道场,为景福山道场开山祖师。龙门洞在清初重建时,田守存为开创人之一,与曾、黄、苗诸公功同名齐,故被龙门派子孙将四人列为“四公”,并建“四公祠”于龙门洞山场,塑全身像以祀奉。

在开创景福山道场中,田守存探奇寻幽,被其胜若龙门之景所感,奋然发志。初始开山兴工,面对寂山幽林,荒坡旷野,他寝于石穴,饮之泉流,霜雪不惧,虎狼不惊。终日早出晚归,乞化募缘,笃志力行,备受艰辛,其虔诚至诚,辛勤功绩为道内和世人所称道。相传因他的心迹和作为,感天动地,得到各方的相助。据说在开山中,曾遇虎挡路,田即对虎笑曰:“古人称你为山中之王,此山应开,君需助之、避之,如守不能开此山,君当啖之”。听此话后,虎以头点地,悠然遁去,再未复见。又一说,在此开山半就时,天炎人众,泉沽流竭,田公即跪地拜天,祷天祈水。这时,忽有两麋鹿跑出,蹄创角牴,遂甘泉涌出。至德感化,人心悦服,远近妇女老幼多有归其门下相助。御屏峰顶建成九皇殿、混元阁、三官殿、山神、灵官二祠,后又创建了云溪宫。宫内有玉皇殿、斗姆宫、王母宫。三官殿、三清殿及救苦楼、圣母殿共12座,并开坛放戒,使云溪山场盛及一时。

苗紫霄

苗紫霄号清阳(?--1719),道教龙门派第10代传人。清初,曾与黄本善、田守存曾守云重修龙门洞,为龙门派尊祀的“四公”之一。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兵变,平凉崆峒山遭劫,僧道逃散,宫观寺庙残败坍塌。兵戎停息后,乡民李天禄、孙应龙、赵维新等10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发起聚资整修崆峒山全城,并四处寻访道界高士。访得陇州龙门洞主持苗清阳道德崇高,遂前往虔请,苗坚辞不就。后经平凉知府杨凤起亲笔书信,再三敦请,清阳顾念官、民,盛情难却,遂选携门徒范一圣,潘和真、范一样、杨一光莅临崆峒道场。

经十方募化,又多次得到宁夏文武官员、士庶商民资助,于康熙十六年(1677)春动工整修崆峒山隍城大殿,先后修复了关圣药王殿,青龙白虎殿。创建增修了钟、孤二楼,于二十年(1681)竣工,使全城殿宇焕然一新。其后四十年中,在苗清阳苦心经营、众弟子同心协力下,崆峒道教盛极一时,庙宇殿阁几遍全山。此间,苗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云游龙门洞,常与众道友静坐与凤爪峰下,赋诗吟赠,曾有道友赠其诗曰:“山静红尘少。庵香紫气多。长春今复见,潇洒乐如何”。今崆峒山、龙门洞居山为道者,均为其弟子、门人,已传至27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苗清阳羽化,遗骨由其弟子安葬于头山北麓。

黄本善

黄本善,号秀峰,中州河南人,龙门洞“四公”之一,龙门派第15代传人。他于清顺治间入道龙门洞,至康熙末年先后与曾守云、苗清阳、田紫霄、薛教玉等前仆后继,开山建道,为复兴龙门洞道院建立了不朽功绩。

清顺治十一年至十八年(1657-1661年),曾协同曾、田与固原都张显中,共谋兴建了道院楼阁宫殿15所。

康熙六年(1667年),黄本善与弟子贺常德鸠工修葺了玉皇阁、混元阁、救苦殿、三清殿、三官殿,并分别妆颜金像,使庙观金碧流辉,彩焕复新。并为混元阁、救苦殿、三清殿、三官殿劈石筑阶,悬梯架木、方便了攀援登临。十七年(1678,与苗清阳向五原善士邹起旺、蔡养神募缘十方乡庶,对殿阁塑像又进行了一次彩饰。

黄本善深邱祖“民为邦本”思想,道心向善,不与民争食。他认为“夺民业而资常住,非所以良民也”。故而力垦荒坡,勤耕不辍,为道院广开福田。到三十四年(1695),道院已垦植耕地七十余亩,道观膳食基本自给。为后世徒孙开了自食其力之先河,到康熙末年,道院粮田已达四百余亩。

黄本善形貌癯然,神气泰然,虚怀若谷,静而如渊。昔年,他发开山之宏愿,于僻野荒棘之中,刈草结庵,然独坐,阐玄风之道,倡无为之篇,尤在庙会期以蒲团露坐于院中,自鸡鸣呼弟子一一奏疏、诵经,日日复然,数十日不寐,精神如故,使四方朝山者肃然起敬。他不惮艰辛,不畏霜雪。佀虎狼,剪樛木之长蔓,除葛之蔓茎,披荒榛,攀峭壁,广开基址,构木深林,使山色重辉,仙风丕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其弟子薛教玉饮水思源,梦寐怀念师祖开基功德,托梦蓄意,为其构橼三楹,建黄公祠并楼碑,岁岁祀奉不已。民国六年(1917年),龙门道院将其与曾、田、苗诸道并列,称“四公”,视为开山祖师,将黄公祠改建为八仙楼。楼下设“四公祠”,祭祀至今。

薛教玉

薛教玉,甘肃省华亭县人,黄本善法嗣徒孙,全真教龙门派第17代传人。幼年入学,但未进仕途,天资颖悟,长于经济学问。七岁即归玄,壮年出家如龙门洞,冠巾后,云游参访,广见博闻,继承师祖扩山阐教之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龙门洞监院,募化各郡,与功德主蔡毓俊、蔡芝仲、赵义、贺英杰、贾崃等人共谋龙门洞道院兴工之事。商定后遂携羽士赵子南跋涉金陵,聘请名艺人工笔彩绘《太上一气化三清》,八十一幅圣像壁画,购置法器经典36(部)件,檀像2尊。归赴本山后,先后建成了太清殿、灵官亭、左右配楼、东西客厅、玉皇前阁、七真楼、王母宫以及道院群房。后将“八十一化”,挂置于太清殿内,其画面山水人物勾勒清晰生动,栩栩如生,为道教庙观中少见艺术珍品,为民间无名艺人智慧的结晶。建国后,有关文物保护部门曾拍摄照片,以作为研究学习者刮观摩参考和维修复建的临摹蓝本。于此同时,他还组织冶铜塑造了玉皇大帝像、钟磬醮炉等。设立了龙门洞下院二处,置水磨二盘,水窖一眼。这些,都使龙门洞再度山色增辉。

另据《龙门洞常住碑记》载,薛教玉不以物累,虚清为怀,修炼精严,善结四方志同道合之士。尤勤劳俭朴,不屑入乡村闹市以乞施为道。在常住内,他卧石盖草、仅设善粥地一处,垦地自耕,奋发兴道。康熙五十四年(1751),他视道场土地不足耕种,遂考察本山旁上阴坪狮子湾、交白岘等荒坡数段,呈报州署准为开垦扩大耕种,使龙门洞常住鹤田增达400余亩。后恐与地方发生地界纠纷,他复勘押帖,依州府文告铭文立碑,明确了道院田地四址。并说:“人不可求,求之于地,地不可求,求之于天。俯仰尘寰奔走形势,此我之所不能也,戴日荷锄,披星负锸,此我之所能也。即地 x山脊,耕种难施,而满地松花,遍山x栗,此天之所以予我,为辟谷计,莫善于此,奚累于后哉”。其善言高志,与世无争,名无为而始,实有为而终的高尚道德可见一斑。

薛教玉法嗣龙门洞,对师祖之焦劳,前建之勋猷,念念不忘,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他曾为师祖黄本善建祠造像,岁岁祀奉,雍正三年(1725年)又为祖师“邱祖青天歌”铭碑立石,使龙门善事、文献得以永存。薛秉志演清,弘扬道法,开拓基业,建树丰厚,为有清一代龙门洞道院复兴之中坚。康熙五十二年(1749年)《重修龙门洞碑记》誉其功绩:“龙门非薛子不能显其奥,薛子非龙门不能展其才而扩其志”。仙逝后,公议入典“四公祠”,塑像陪“四公”受祀。

刘一明

刘一明(1734-1819),号悟一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曲沃(今山西闻喜)人,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少即慕道,遂弃家资出家为道,云游四方学道,先后以龛谷老人、仙留丈人为师,后结庐于甘肃兰州栖云山炼养。学思聪敏,富有文采,精通易经,擅长医术,继承全真龙门派传统,得趣养生之道,对修持练功有独到之处,对此且很自负。曾有七绝曰:“日月如何可定哉,阴阳气聚结灵胎先生指出神仙窍,自是愚人悟不开”。在龙门洞期间写有九首绝句,赞美龙门洞景物。对《西游记》有注释,并有《道书十二种》行世。

田至盛

田至盛,在嘉庆、道光年间任龙门洞监院,在承担监院时对监院职责有自述碑,现存于四公祠窗台上。道光二年(1822年)所刻的一块无名碑上,有署为监院田至盛德文字。据《重修龙门洞救苦殿碑记》田至盛为郭明连之徒,此碑刻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则他出家当在此以前。另有道光二年碑刻《重修太上殿序》,表明他任监院期间对殿宇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葺。田至盛谢职,后即外出云游,参访证道。田云游二十余年后,复归龙门,在挂单时因年迈失仪,受到担任知客的年轻道士的斥责,罚入云厨洗碗、淘菜。在过年时,被当时担任监院的他的徒弟发现,因讹传田已羽化,一时不敢肯定。经询问知客后,知确为本师,即率全院道众顶着茶盘至云厨长跪请罪。正田色对他们说:“律科为师传,为师者首当守持,其责在吾,尔等何罪,请退”。并向众顶礼致意。田的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至今在道教内传为佳话。关于田的神迹至今在道内流传,如说他出外云游,为救一落水者被急流冲走溺死,而当时适有一婴儿诞生,乃田转世等。

杨崇全

杨崇全,陇县关山人,清末在药王洞出家。传说他由混元顶误跳下来,以致疯癫,被人称为杨疯子。他常在陇县街巷乞食,得钱即弃于地,引动小儿哄抢,杨则憨笑为乐。一些顽皮儿童向他抛果皮瓦片,杨亦不怒,只以鬼脸对之。他常背一背篓,上遮纳头,从不准人动。入夜即坐于千河石滩上,虽经雨雪,其坐处周围俱干,无雨雪迹。虽整日疯言疯语,后多有验。如在辛亥(1911)革命前,杨在天庆观大殿西墙头上画一和尚抱一妇人坐在炕头,人斥之,以为谤僧,杨则憨笑而歌:“不要笑,不要笑,和尚搂着妇人去睡觉”。辛亥革命后,剪辫去发,人们认为其前图似有预示之意。民国初年,白朗军流过境前,杨一手碗,一手持柏枝,边淘边向人淋水,口中念道:“淘柏!淘柏!”待白朗军入境后,人始知其意,淘柏逃北也。因白军过境只经城南,北乡安然无事,南逃者遭难,北逃者却避却此灾。杨羽化前,嘱其先祖永平公收尸,后羽化于城隍庙内。

李守志

李守志(1898-1948年),字九春,千阳县城东街人,龙门洞传人。其父名李茂天,九春系其长子,12岁时,因家贫生活无着,被父卖于三义庙毛师,毛遂教其读书。九春天资聪颖,如饥似渴地攻读诗书,严练书法。稍长即随毛师出家,皈依道教,攻读道经,兼览诸子百家。随后遵师命栖居龙门洞参学,曾任龙门洞知客年余。毛师去世后,九春被千阳各庙观推选为千阳“道管”,掌管千阳全县道教,民间遂以“道管”呼之。民国24年(1935),九春游于楼观台,住半年后又去八仙宫,因其精明能干,通晓经书,任知客,不久又晋任都管,代理监院执掌教事。民国28年(1939),辞去八仙宫执事,仍回千阳城隍庙任道管。他能写钟鼎文,书法长于颜体与行书,国画亦工。其字画特别山水花卉、翎毛、人物等传统功力浑厚,笔墨工致严谨,色调精丽典雅,民国时期在千阳居首位。宝鸡地区各县书法爱好者,均以能索得他的字画为荣。他平易近人,喜爱农民,常为人写字作画,写春联而不计报酬。1948年仙逝,享年50岁,葬于城隍庙的安沟塬墓地。灵过街巷乡村,沿途群众摆桌祭祀,为其执拂送葬,其哀悼场面在千阳县是空前的。

马鹏

马鹏(1904-1963),又名马万九,道号园通,人称“马神仙”,宝鸡县石羊庙乡李家堡人。自幼好学,诸书皆读,思维敏捷,厌弃名利、仰慕西汉朱家,郭解的侠义行为,慷慨好义,遇人饥寒,则解衣推食。

民国20年(1931年),马闻龙门洞有法师王永盛,法行崇高,兼长医术,道行为时所重,遂拜王为师,入教龙门洞。王永盛立道,以虚无为心,精诚待人,不事俗务,每日除晨昏拜祷外,全部精力用于研习医术和为人治病。耳闻目睹,潜修默化,使马深受熏陶,完全承袭了其师衣钵。。王仙逝后,马云游四方,以岐黄为业,以扶贫救弱为宗旨,恭身行医,施药济世。他不分白天黑夜,阴晴雨雪,不论贫贱富贵、老幼弱残,为民治病,即请即至,从不延误。他自奉节俭,不贪资财,乡里所送钱物,又复转施贫穷,深受民间尊崇。被人们尊称为马老师,因其医术高超又被誉为“马神仙”、对此曾有诸多神奇传闻,在关中西部各地甚有名声。后马鹏定栖凤翔景福山,将其平生所研医术心得、验方、针灸之法刻之于碑,遗传后世。碑现存于陕西省中医学院博物馆。解放后,马鹏在宝鸡县石羊庙卫生所行医。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有时日诊患者多达300余人。由于他无私心利己之念,常将所获薪水全部用于救济贫困,1962年,马鹏当选为宝鸡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于次年11月24日病故,享年59岁。

现代

闫崇德

闫崇德,(1898—1971),宝鸡县人,龙门洞第二十六代传人。民国八年,(1919年)弃家求道,游栖陇县药王洞,受龙门嗣师郑信元引度,皈依全真。闫崇德天赋慧敏,参通道德,涉猎诸子百家与四书五经,过目成诵,临难不乱,颇能前知,如道场常有岩石下落,庙房倒塌,他皆能预测防范,使人有备,免于灾难,处道修持严谨,自奉俭朴,思维敏捷,性直口爽,且语言洪亮,故有“疯子”之绰号。闫崇德于民国26年(1937年)起,先后但任陇县药王洞、火烧寨、龙门洞住持或监院30多年,直至临终。在从道中,他曾访游关中、甘肃等地名山道观,研习道教经典,交游广泛,在陇东、关中道教界享有极高的威信,亦有较大的影。

闫崇德出身贫苦,思想进步,同情革命:信仰虔诚,处人和善,爱老怜贫。抗战当中,他积极支应差拨,支持抗战。1945年,他亲自烧毁了道院多年出租田地的契约账单,并舍平地数十亩于贫苦百姓耕种,施粮米百亩担赈济孤寒。1943年起,他多次利用龙门洞有利条件掩护地下党员避难脱险。中共陇东地下党负责人李义祥、张可夫等常与闫往来。1947年,地下党员潘自力因受国民党追捕,来龙门洞避难,被闫以僧人身份予以掩护,临行时,闫给其银元作为盘费。因此,国民党陇县县党部对其剧增,不久就被人告密。同年7月23日,国民党陇县公安局长带领40余人,持枪荷弹对龙门洞进行了搜查,一无所获后,欲逮捕闫崇德与数名道士,闫即大怒,痛骂道:“我把你们这些吃得红眼了的吃庙贼,龙门洞有什么事,我是当家的,要杀要砍,有我闫崇德一人承当,何以累及他人?”局人无奈,只得带了闫崇德一人关押于陇县看守所,月余后又押解西安监狱。在狱中,闫被审讯40多次,严刑拷打,坐老虎凳,备受折磨,直至解放后还双腿行动不便。但他意志坚定,闭口不言,未漏一点真情。国民党省党部及军统人员在口供俱无的情况下,只能将其以“通匪”之名看押。后经西安八仙庵监院邱明中,(邱原系黄埔军校毕业生,曾任蒋介石近侍卫数年,后调军统局任特务营长,熊为其部下。抗战时,邱因不满蒋之逆行,愤而出家),与当时的陕西省省长熊斌多次交涉,并以八仙庵3000万元(旧币)作期,于同年腊月十三日将闫崇德保释出监狱。先后共被关押140天。

解放后,闫崇德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情服务。土改中,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献出庙产土地,分给贫苦农民。镇反中,他带领公安人员捕捉暗藏在道教内的一贯道头子。1950年春,他又拿出龙门洞2000斤粮食发给农民度荒。1952年,抗美援朝中,他捐款50万元(旧币)支援前线。合作化运动中,他说服教徒入社,并自愿担任会计,积极工作,拿出庙产、耕畜粮食支持集体生产,救济困难群众。“文化大革民”中,党的宗教政策受到破坏,道观庙宇被砸,闫崇德特别对打毁神像十分不满,被群众一度以“牛鬼蛇神”对待,让其与四类分子一起接受批判,并令其参加修路等劳动改造。闫崇德终生从道,其善行义举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肯定。解放后,他曾历任县人委委员、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省人民代表和全国道教协会理事。1957年,参加全国道教协会成立会议,并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71年冬,仙逝于龙门洞庄房,葬于龙门洞坟茔,终年73岁。

田嗣舜

田嗣舜,(1921—2003),宁夏西吉县降台乡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八代、龙门洞第二十八代传人。田嗣舜道长于1942年出家龙门洞,拜师高高学道长,在龙门洞苦志修学,勤于耕种,尊敬师长,爱护后学,专于清修,重于全真内修,一生忠诚、俭朴、和蔼可亲,受到道众们的推崇。

  1972年老监院闫崇德道长委托田嗣舜道长住持龙门洞道院,田嗣舜道长率领道众,拥护党的领导,爱国爱教,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先后恢复重建道院,礼请有文化道长办学,培养道教后继力量,在宗教开放初道教青黄不接时,培养大量青年道徒,1989年被陕西省道教协会推荐于北京白云观领受全真三坛大戒。

多年来,田嗣舜道长带领道众,为地方道路建设、教育发展、扶贫助困、抗击非典等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田嗣舜道长多次受到人民政府表彰,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名誉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宝鸡市道教协会会长、陇县道教协会会长、宝鸡市政协常委、陇县政协常委,自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为恢复、重建龙门洞道院作出重大贡献,为后辈称道。

2003年8月21日,田嗣舜道长仙逝于龙门洞道院,葬于龙门洞坟茔,终年83岁。田嗣舜道长19岁出家慕道,先后在龙门洞从道62年。他一生爱国爱教, 勤苦修行,为弘扬道教文化、保护国家文物古迹做出了贡献。他驻锡龙门洞逾60余年,为龙门洞祖庭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徒弟有朱法友、贾慧法等,徒孙有梁兴扬等。

建设管理

“文革”中,道院建筑破坏严重。1980年后逐步整修,重建的殿堂有太上殿、太白殿、混元顶殿、三清殿、火神殿、山门、灵官楼、子孙宫、八仙楼、四公祠、湘子湾殿。玉皇洞前洞补修,后洞重建,扩建药王殿1间为3间,并用钢筋水泥改建高8米、宽4米的旧蹑云桥,上山石磴台阶153级,扩建客堂为3大间,加固客堂,石基高10米。1981年3月,投资3000元建成抽水站,铺设管道260米,用柴油机三联泵抽水。1986年春投资2万余元,建成输电线路3公里,使道院通了电。数次整修公路,耗资8万余元,路况得到改善。

建国前,由会首会管理,后废。龙门洞不设方丈,设监院,由龙门派的弟子担任,主持丛林一切事务。凡有10年以上道龄的老道长,均能收徒弟,传授道规道法。道徒若犯规,轻则罚跪,重则起单(驱逐)或取消道士资格。云游道众经监院许可,可以“挂单”暂住。会期斋、醮念经,邀请外地道友来山相助,会后离去。春季会期,朝山香客不能回去的供给食宿。

山场行政管理由县人民政府民政局负责,新集川乡政府就近协助,县委统战部从宗教政策上给予指导,并通过与宗教上层人士的联系,团结和帮助宗教人员进行自我教育,自觉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庙产有王家湾庄房,房屋24间,耕地28亩,自垦菜地10亩,养牛4头,由道友耕种。年生产粮食4000余公斤,足以自给。历年栽树1000余株。下院,磨儿下洞宾庵、火烧庵上清观、药王洞3处,均由各处自行管理,与上院不统管。

目前,景区内建成上善广场、养善湿地、早阳洞栈道、大小瀑布、溪之源、紫炉烟雾、紫藤廊架、旅游步道、生态公厕、飞瓮崖修复、龙潭广场、九间房护坡、变朽回春、石上谈玄、甘泉润物、混元栈道加固、丘祖殿、丘祖广场、24潭水景观提升改造、观潭栈道等景观及基础设施35处以及配套绿化、照明、标识系统等,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深厚的龙门洞景区展现在游人面前。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景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