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锦囊就是用、缎、等做的袋子,在古代用来装信函,相当于现在的信封。锦字本身就是指好看的或质量好的绸缎帛等,例如锦上添花、锦绣河山等中的锦字。

锦囊又称香囊,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在民间,端午节有佩戴香囊的习俗。

词语解释

(1).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或机密文件。

《南史·徐湛之传》:“以锦囊盛 武帝 纳衣,掷地以示上。”

《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宋 苏舜钦 《送王杨庭著作宰巫山》诗:“落笔多佳句,时应满锦囊。”

《花月痕》第四回:“忽奉令箭一枝,锦囊一个,内固封密札。”

(2).借指诗作。

宋 杨万里 《云龙歌赠陆务观》:“金印斗大值几钱?锦囊山齐今几篇?”

清 赵翼 《周长庚邂逅山塘具述倾注之意答诗志愧》:“锦囊幸免遭投厕,红袖知谁肯拂尘。”参见“ 锦囊佳句 ”。

(3).吐绶鸡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吐绶鸡》:“﹝吐绶鸡﹞《古今注》谓之锦囊。”

相关名词

锦囊妙计

典故

“锦囊妙计”是一条尽人皆知的成语,大家也知道它的出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为曹仁留下了锦囊妙计,曹仁凭曹丞相的妙计大败东吴周瑜。第一百零五回标题是“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说的是诸葛丞相预测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会造反,为平定魏延的反叛而留下了锦囊妙计。为什么要把妙计放到锦囊里?

探源

关于汉代的书信封缄制度,东汉大学者-蔡邕《独断》中说:“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亦用绿囊。”这里说的皂囊是黑色的锦囊,绿囊是绿色的锦囊,秘密的奏章信函文书等都要放到锦囊内密封起来。这样看来,锦囊就是装重要内容的信封吧。

古代在纸张未发明或未普及的时候,文书大多是写在竹简(古代称“简”)或木简(古代称“牍”)上的。传输的时候,把简牍文书捆扎或以囊盛装,在封口处以绳扎之,以泥团封护,并在泥团上按公私玺印。这样一来,就可以起到信用标识和保密的作用。这种封缄的泥团,被称为封泥,封泥又分为封货物和封文书两大类别,在这里只探讨封护文书的类别。封泥在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都有广泛的应用,到纸张广泛应用之后,才发展到今天的钤印于纸的习惯。封泥自清代道光年间至今陆续出土,前人及今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考证。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传为东汉蔡伦在元兴1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中写到“自古书契(注释:泛指文字)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注释:缣为细绢,缣帛泛指古代写字,画画用的白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 造纸术发明以后,至到魏晋时代的一段时期依然沿用以简犊为书信,以封泥封缄的习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晚的封泥是1957年西安唐代长安大明宫出土的唐代一百六十多枚封泥,这批封泥更大的可能是封货物用的,但同时说明了封泥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信函

来历:据考证古代的信函,是写在比较宽的竹简(或木犊)上的,称为函,也就是今天信函的“函”字的来历;写完后,上面再盖一枚同样宽度的竹(或木)片,称为“检”;如信的内容较多,“函”上写不完的话,也可继续写在“检”的背面。“检”的正面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信封正面,在“检”上题书收发人的地址称谓等,叫做“署”,也就是今天的署名的“署”。那么古代是用什么来密封信函的呢?在西汉出现了上部刻有缺口或凹陷方槽的“检”,这种“检”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封泥的脱落,又在下部留出题署的空间。在刻有缺口或凹陷方槽的地方,以绳结实地捆扎后,填上软泥,钤上印章,这样就密封好了。《说文解字》中的“检”字,徐铉注释:“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机密 吐绶鸡 承露盘 春秋战国时代 魏晋南北朝 白绢 脱落 徐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