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马拉维共和国(齐切瓦语:Dziko la Mala i;英语: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内陆国家,被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三国包围其中,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809.2万。马拉维得名于境内的马拉维湖,这个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积3万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独一无二的淡水鱼种类。

马拉维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包括:烟草、咖啡、茶叶、棉花、甘蔗。其中烟草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相关行业吸收了全国70%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烟草也是马拉维第一大外汇来源,占全国外汇收入的60%,主要销往欧洲。

马拉维曾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后仍留在英联邦内,受英国影响很深,行政、司法、教育等都采取英国模式,至今英国仍是其最重要的援助国。全国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裔商人经济实力雄厚,在很多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马拉维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纪班图人的一支进入下刚果基萨莱湖地区定居并建立了卢巴王国。16世纪中叶班图人中的契瓦人、尼扬扎贾人、曼甘贾人、恩顿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进入马拉维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数最多。他们在这里建立了 9个王国,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长卡龙加建立的马拉维王国。19世纪初,班图人另两支尧族和恩戈尼人分别从东部和南部进入马拉维境内定居。

殖民者的入侵

德国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达马拉维湖地区。他把该地称为尼亚萨兰。随后德国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也来到该地。1883年德国政府向马拉维派遣领事。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尼亚萨兰被纳入德国势力范围。同年德国殖民者C.J.罗得斯所创立的德国东非公司获得开发尼亚萨兰专利权。德国人大量抢购土地,占地达尼亚萨兰土地总面积的1/7。1890年德葡两国达成边境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统治得以确认。1891年3月德国殖民政府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任命H.H.约翰斯顿为专员兼总领事。1904年德国政府直接管辖尼亚萨兰。

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马拉维的民族主义运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伦布韦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许多尼亚萨兰人被迫参战。但殖民政府对战死者家属拒绝发给抚恤金。奇伦布韦领导非洲人请愿抗议,于1915年1月23日组织群众袭击白人庄园,夺取军械库,不久,起义队伍遭到镇压。奇伦布韦阵亡。

一战后德国殖民地被瓜分。20世纪40年代起,英国企图将尼亚萨兰和南、北罗得西亚强行组成中非联邦,以利用尼亚萨兰人发展南、北罗得西亚经济。尼亚萨兰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强行组成的中非联邦的斗争。1944年成立的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张民族自决,反对建立中非联邦。著名民族主义者H.K.班达给予该党极大的支持与指导。但1953年英国政府不顾群众的反对,成立了中非联邦。

1953年8月,班达离开英国赴黄金海岸(今加纳)领导尼亚萨兰的民族主义运动。1958年7月班达被选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他走遍全国,鼓动人民起来反对中非联邦。1959年3月班达和党的重要骨干被捕入狱,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被禁止活动。同年9月,该党改名为马拉维大会党,继续进行民族主义运动。当时参加民族主义运动的还有基督教民主党、国民大会解放党等。1960年4月班达出狱后,被选为马拉维大会党主席,9月又被选为终身主席。

独立后的马拉维

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力主通过非暴力的合法斗争迫使德国殖民政府让步。1961年5月尼亚萨兰举行第一次大选,马拉维大会党获胜,班达出任德国殖民地政府的部长。1963年2月,尼亚萨兰获得内部自治,班达任总理。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取得独立,改名马拉维共和国,并加入英联邦,班达就任总统。1971年起任终身总统。马拉维独立后,对外奉行自由选择结盟和中立政策

现代

马拉维政府腐败严重,即将卸任的宾故总统希望自己的直系亲属接任总统一职,随着年纪增长,这位原先有着很多经济头衔的总统开始逐步的昏聩,在继位人选问题上,与主要援助国英国,欧盟关系极为紧张,甚至驱逐英国大使出境,更为滑稽的是,总统颁发一条法令,禁止在公众场合放屁。失去援助的马拉维,一时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之中,2011年6月至8月间,该国主要反对党派取得了公民集会游行的权益,走上街头呼吁政府停止腐败,但是却被一家地方法院临时判为非法集会,随即引发骚乱,在此过程中,首都利隆圭,商业重镇布兰太尔大量印度人,中国人的店铺,仓库遭到哄抢,军警开枪镇压,约16人在骚乱中丧生。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西与赞比亚为邻。马拉维国土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地形地貌

马拉维具有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其最大特色是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境内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东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从区域上看,马拉维地形主要有三种:北部区域多山,最高峰超过3000米,并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态各异的维非亚高原;中部区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区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数是低地,但位于南部姆兰杰的萨皮图瓦山海拔3013米,为全国最高峰。

气候特征

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分三个季节:5-8月为凉干季节。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5-18°C,裂谷地区平均气温为20-24.5°C,最冷月份是7月,最高气温为22.2°C,最低气温为7°C。雨季从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为90%发生在这一季节。在雨季,马拉维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区降雨量超过1525毫米,特别是姆兰杰山东面迎风坡降雨量高达2150毫米。

水文分布

马拉维、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之间的马拉维湖为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虽为内陆国家,但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有希雷河、鲁库鲁河、鲁奥河以及马拉维湖、奇尔瓦湖、奇库库塔湖等。

自然资源

矿藏有煤、铝矾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铀、铁矿等。2005年矿产收入增长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储量为11600吨的高品质铀矿。马拉维属于矿产极不丰富的非洲国家之一,分布不均匀,由于国内交通不便,增大了开采难度。

森林面积约73万公顷。

水利资源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别是希雷河与马拉维湖。马拉维湖是仅次于维多利亚湖和坦葛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长550公里,宽30至75公里,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希雷河流经马拉维内部,是马拉维湖流出的唯一的一条河流,全长450公里,往南绕过希雷高地进入莫桑比克,与赞比西河汇合,向东流入印度洋。希雷河不但为马拉维提供丰富渔业和电力资源,而且也是马拉维航运通道。

行政区划

区划

全国分为3个区,北部(下设7个市)、中部(下设10个市)和南部区(下设15个市)。

区名首府区名首府
北部区姆祖祖Mzuzu萨利马萨利马 Salima
奇蒂帕奇蒂帕 Chitipa南部区布兰太尔 Blantyre
卡隆加卡隆加 Karonga巴拉卡巴拉卡 Balaka
利科马-布兰太尔市布兰太尔 Blantyre
姆津巴姆津巴 Mzimba布兰太尔乡村-
姆祖祖市恩卡塔湾 Nkhata Bay奇克瓦瓦奇克瓦瓦 Chikwawa
伦比-奇拉朱卢奇拉朱卢Chiradzulu
中央区利隆圭 Lilongwe马钦加马钦加Machinga
代扎代扎 Dedza曼戈切曼戈切Mangochi
多瓦多瓦 Dowa姆兰杰姆兰杰Mulanje
卡松古卡松古 Kasungu姆万扎姆万扎Mwanza
利隆圭市利隆圭 Lilongwe恩桑杰恩桑杰Nsanje
利隆圭乡村-法隆贝法隆贝Phalombe
姆钦济姆钦济 Mchinji蒂约罗蒂约罗Thyolo
恩科塔科塔恩科塔科塔Nkhotakota松巴市松巴市 Zomba Municipality
恩彻乌恩彻乌 Ntcheu松巴乡村Zomba Rural-

首都

马拉维首都利隆圭(Lilongwe)位于马拉维中西部,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98万(2015年)。 始建于1968年,1975年1月马拉维首都从松巴迁于此。利隆圭周围是富庶的烟草、花生、玉米产区和养牛区,其工业以烟草加工为主,还有肉类加工、服装、家具等工业,同时也是马拉维中部地区农产品的集散地,商业发达。利隆圭是全国公路中心,干线公路南通布兰太尔和松巴,北通广大的北方地区,东至马拉维湖畔,西通邻国赞比亚。马拉维建有国际机场,并拥有数条国际国内航线。

利隆圭的城市分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旧城为传统服务业和零售业集中区,新城为政府机构、使馆、警察总部、银行和法庭等集中区。利隆圭已初步形成了一座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

国家象征

国旗

马拉维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的横长方形构成,旗面上方中间为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放射31道光芒,黑色象征黑人,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斗的烈士鲜血,绿色代表该国的美丽国土和绿色景物,太阳图案象征非洲人民争取自由的希望。

国徽

马拉维国徽中 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分三部分:上部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马拉维湖,中间的狮子图案表示该国在历史上与英国的联系,下部的太阳图案来自1924年尼亚萨兰的徽记。盾徽上端是雄鹰、太阳、银盔、花冠图案,两侧有狮子和豹,下端的山峰图案象征该国南部的姆兰杰山,绶带上用英文写着“团结和自由”。

国歌

《上帝保佑马拉维》

上帝保佑祖国马拉维,成为一平之地。消灭一切敌人和灾殃:饥饿、疾病、妒忌,使我们团结如一人,无忧虑,无恐惧。保佑我们每个领袖和母亲马拉维。

人口民族

人口

马拉维全国总人口1721万(2015年),绝大多数为班图语系黑人。 马拉维人口稠密,最密集的区域是奇尔瓦湖、姆兰杰山地与希雷河之间地区,每平方公里达300人。近80%的人口为农业人口,首都利隆圭人口约97万,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其他主要城市有布兰太尔、姆祖祖和松巴。其中,布兰太尔为马拉维工商业中心,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约80万;姆祖祖为北部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农业产区,人口61万;松巴原为马拉维首都,国家文化教育中心,人口53万。北部高原地区和山岳地带则人烟稀少,流动性大。据世卫组织2012年数据,马人口平均寿命为59岁。

民族

马拉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全国总人口中马拉维族人占总人口的50%,隆韦族占19%,尧族占14%,恩戈尼族占9%,菲帕族和尼亚库族各占3%,另外还有不到2%的来自印巴、欧洲等地的其他种族。

马拉维的民族构成复杂而分散,西南部主要有契瓦人、尼扬加人、恩森加人、西孔达人。这几个部族相互渗透、混合,通称马拉维族,为马拉维第一大族,其中契瓦人数量最多,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南部地区,与恩戈尼、尧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契瓦语。

西北部为图姆布卡人和通加人。通加人主要生活在马拉维湖西岸,以捕鱼为生。

东部主要是尧族,起源于莫桑比克的东北部地区,于19世纪后半叶迁徙到马拉维。尧族实行母系氏族制和男嫁女家制。恩戈尼族居住在东南部地区,恩戈尼人实现父系氏族制,族长具有绝对权威。

在马拉维北部,主要居住着恩贡德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按父系溯源继承家业,但不存在氏族组织。隆韦族居住在马拉维南部。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其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与尧族很相似。

政治

政体

马维拉共和国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由全国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以连任一次。议会是马拉维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是马拉维最高行政机构。穆塔里卡总统执政以来,着力吸引外资,打击腐败,改善民生,马政局保持基本稳定。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94年5月颁布,1995年修订。宪法规定,马实行多党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一次;保护多党民主和独立的司法权。

议会

实行一院制。议会由总统、议长、副议长、民选议员等组成,每届任 期五年。本届议会于2014年6月组成,共193个议席,执政党民进党席位为77席,大会党53席,人民党26席,联民阵16席,独立议员20席,争取民主联盟1席。议长理查德·姆索沃亚(Richard Msowoya ),来自大会党。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4年6月组成。主要成员有:总统兼国防军和警察总司令、国防部长阿瑟·彼得·穆塔里卡(H.E. Prof. Arthur Peter Mutharika),副总统索洛斯·克劳斯·奇利马(Rt. Hon. Saulos Klaus Chilima),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乔治·沙蓬达(Hon. George Chaponda),财政部长古多尔·贡德伟(Hon. Goodall Gondwe),农业与灌溉部长艾伦·齐延贝凯扎(Hon. Allan Chiyembekeza),教育与科技部长伊曼纽尔·法比亚诺(Hon.Emmanuel Fabiano),交通与工程部长弗朗西斯·卡塞拉(Hon.Francis Kasaila),信息、旅游与公民教育部长孔德瓦尼·南库姆瓦(Hon. Kondwani Nankhumwa),卫生部长珍妮·卡利拉尼(Hon. Dr. Jean Kalilani),劳工部长亨利·穆萨(Hon. Henry Mussa),司法与宪法事务部长塞缪尔·滕贝努(Hon. Samuel Tembenu),青年、体育与文化部长格雷斯·奇乌米亚(Hon. Ms. Grace Chiumia),自然资源、能源与矿产部长阿图佩莱·穆卢齐(Hon. Atupele Muluzi),土地、住房与城镇发展部长布赖特·姆萨卡(Hon. Bright Msaka),贸易与工业部长约瑟夫·姆瓦纳姆韦卡(Hon. Joseph Mwanamveka),妇女、儿童、残疾人与社会福利部长帕特丽夏·卡利亚蒂(Hon. Patricia Kaliati),内政与国土安全部长保罗·奇宾古(Hon. Paul Chibingu),地方政府与农村发展部长汤姆· 戈韦洛(Hon. Thom Gowelo) 。

司法

马拉维司法局机构分最高上诉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党

主要政党有:

(1)人民党(People's Party):执政党。2011年由时任副总统乔伊丝·班达建立。该党以“团结、平等、发展”为建党理念,主张保障公民宪法权利,推进政治决策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与出口产品多元化,大力发展工商业、教育和艾滋病防控,促进就业、保障粮食安全。主席为现任总统彼得·穆塔里卡,副主席为现任副总统昆博·卡查利。

(2)民主进步党(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DPP):在野党。2005年2月由马前总统穆塔里卡成立。根据该党公布数据,有党员250万。主张团结所有马拉维人,致力于恢复经济增长和减贫。2009年大选中提出将马“从进口、消费国转变为出口、生产国”和建立“人民可以信赖、致力于发展的政府”的目标。现任主席为彼得·穆塔里卡。

(3)马拉维大会党(Malawi Congress Party,MCP):1944年成立。原名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1959年改称现名。1964年马独立后至1994年为马唯一的合法政党,执政时间长达30年。现为马最大反对党。主席为约翰·坦博。

(4)联合民主阵线(United Democratic Front - UDF):前身为1992年3月在利隆圭成立的联合民主独立党,同年10月改为现名。1994年起执政,2005年因穆塔里卡总统脱离该党另立新党执政而沦为反对党。主席阿图佩莱·穆卢齐(Atupele Muluzi)。

(5)争取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Democracy - AFORD):1992年成立,成员主要包括马前政要、学者和商人。主张在马实行多党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1993年与联合民主阵线联手,在全民公决中击败执政的大会党,实现马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转变。1995年参与联合政府。1996年5月退出,2003年再度联手,建立“民族团结政府”。现任全国主席埃诺克·齐哈纳(Enock Chihana)。

(6)人民进步运动(People's Progressive Movement - PPM):2003年3月成立,主要成员为商人。主张彻底改变马恶劣的经济状况。现主席马克·卡聪加(Mark Katsonga)。

政要

总统彼得·穆塔里卡(Peter Mutharika)。1940年生。2012年起任民主进步党党首,已故总统宾古·瓦·穆塔里卡的胞弟,2014年5月31日当选马拉维第五任总统。

经济

概况

马拉维为农业国,全国约86%人口从事农业,经济十分落后,是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主要种植烟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70%。其白肋烟(Burley)质量上乘,在世界烟草界享有声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脱贫计划,但因吏治腐败被西方冻结援助,经济发展受阻。穆塔里卡上台后,努力改善同西方关系,西方逐步恢复援助,经济形势趋于好转。2005年起实施“增长与发展战略”,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由于政府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实施农业补贴计划,马已连续6年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经济增长率也连续6年超过7%。2011年上半年,马发生外汇和燃油短缺危机,并引发民众全国性示威游行和骚乱。2012年4月,班达就任总统后,与西方缓和关系,着力争取外援,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马经济状况有所好转。

工业

马拉维工业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业,包括烟草、茶叶、蔗糖、酿酒、棉纺、菜油、建材和食品加工等。2012年制造业同比增长1.4%。

农业

农业是马拉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全国38%的土地为可耕地,7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小米、豆类、水稻、木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茶叶、甘蔗等,是非洲最大烟草生产国之一。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鸡为主。马拉维湖和希雷河上游为主要产鱼区。全国约24万人从事捕鱼业。2010年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产量有所下降。2012年农业产值同比降低0.2%。

渔业

马拉维的主要产业之一。马拉维虽然是内陆国家,但由于淡水面积很大,渔业资源丰富。非洲第三大淡水湖-马拉维湖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湖中生活着大约500种鱼类,尤其深水区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资源储量,造就了马拉维比较发达的渔业。

旅游业

旅游业是马拉维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马拉维大力改进旅游设施,旅游业发展较快,2009年游客达75.2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1.5%,旅游业收入695.28亿克瓦查。游客主要来自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南非、坦桑尼亚和英、美等国。

对外贸易

马拉维主要出口烟草、茶叶、蔗糖、咖啡,进口工业及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肥、化工产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南非、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以及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成员国。2006年出口额5.28亿美元,进口额8.3亿美元。

外国援助

马财政严重依赖外援。欧盟、英国、美国、世界银行、日本等是马的主要援助方。2003年底,西方国家以政府打击腐败不力为由,冻结向马援助款目。2004年5月,穆塔里卡执政后加大反腐败力度,精兵简政,紧缩开支,获得西方国家认可。2005年起援款逐步解冻。2009/2010年度年获世界银行、英国等援助7.92亿多美元,涉及扶贫、电力、水利建设、投资环境、艾滋病防治项目等。2011年,马与西方关系交恶,西方逐渐削减对马援助。2012年4月班达总统就任以来,着力改善与西方关系,争取外援,西方对马援助逐渐恢复并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逐渐恢复对马援助。

文化

语言

马拉维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奇切瓦语,同时各民族亦有自己的语言。

宗教

马拉维约70%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2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少数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重要节日

英雄纪念日:1月15日

烈士纪念日:3月3日

劳动节:5月6日

自由日:6月14日

国庆节:7月6日(1964年)

母亲节:10月14日

军事

武装力量包括正规军和警察。总统兼国防军和警察部队总司令。2006年正规军总兵力5300人,其中陆军4880人、海军陆战队220人、空军200人。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警察1500人。武器主要由英国、法国等提供。

交通

公路

马拉维是内陆国家,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全国公路总长截止2014年为2.49万公里,其中沥青路4073公里,与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及南非的公路连接。

铁路

截止2014年马拉维铁路总长总长790公里,南起姆兰杰、经布兰太尔、利隆圭至赞比亚和马拉维边界的姆钦吉,东面与莫桑比克铁路相接。连接莫桑比克科纳卡拉的铁路线为马拉维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通道。马拉维铁路线基本处于废弃状态。

空运

马拉维共有民用机场4个,其中2个为国际机场,国际航线通往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阿联酋和英国。

水运

马拉维地属内陆国家,国内湖上运输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湖上的主要港口有奇波卡、奇鲁巴和恩卡塔贝。2010年南部恩桑杰国际内陆码头一期竣工,完成与赞比亚铁路连接。

社会

教育

马拉维沿袭英国教育制度。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学制小学8年、中学4年。1994年起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共有公立大学4所,即马拉维大学、姆祖祖大学、利隆圭农业与自然资源大学和马拉维科技大学。还有多所私立大学。中学978所,小学5461所,教师2.2万人,学生35万人。2008年小学入学率为91%,成人识字率为64.1%。

医疗

马拉维实行福利性医疗制度,政府每年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马拉维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8.3%,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74美元。

媒体

主要报刊:《每日时报》,1895年创刊,英文,发行量1.4万份;《马拉维新闻》,1959年创刊,英文、奇契瓦文周刊,发行量1.9万份;《民族报》,1993年创刊,英文日报,民间报刊,发行量1.6万份。

马拉维通讯社:官方通讯社,1966年创办。

马拉维国家广播公司:2010年马国家电视电视台与国家电台合并,成立新的马拉维国家广播公司,隶属马新闻与公民教育部。两台主要用英语、奇契瓦语编播节目。电台有8个频道。

风俗

服饰

一般马拉维男子的头发不容许超过颈背,也不许穿上窄下宽的喇叭裤。女士则不可穿暴露的衣物。在宴会等正式场合应备有黑色或白色的西服。

饮食

马拉维人每天大多食用玉米糊;生活条件好的人,用玉米面加上牛奶烙成大饼,同时用西红柿、牛肉煮成红汤一道吃。马拉维人有食白蚁的习惯,特别是在春季白蚁繁殖季节非常盛行。

起居

在马拉维尤其是在乡村,人们大多居住在圆形茅屋内。它是用树枝编织抹泥做墙壁,用香蕉叶和茅草盖屋顶。一般一个村落有三四十座圆形茅屋,分为大房屋和小房屋。大房屋较为宽敞,多由老人或家长居住,里面备有日常生活用品;小房屋比较狭窄,多有年轻人或孩子居住,里面除了睡觉用的一张席子外,别无他物。另外,马拉维人习惯于早起早睡,故大部分人在晚上9:00左右就寝。

礼仪

马拉维人热情好客,同他们交往时,要注意礼节,诚恳相待,马拉维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在谈话时,不可有意无意地使用有损他们民族感情的话语、暗示或比喻等,否则会引起不快。另外,在与马拉维人交往时,不可轻易询问对方年龄,打听对方财产情况等。马拉维忌讳谈论总统健康和计划生育等问题。

人民生活

马拉维约有劳动力400万人。有4所中心医院、25所地区医院,48个乡村医院,440个医疗中心,101个诊所。平均1000人拥有1.3张床位。1995年政府投资2500万美元,创办一所卫生学校,每年可培养30名医生。2009/2010年度,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为361亿克瓦查,占马政府开支的第二位。2005年人均寿命为46.3岁。马15~49岁人群中约19%携带艾滋病病毒。人民生活困苦,据统计,普通劳工日均工资在3-5美金。

外交

外交政策

马拉维奉行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马拉维是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成员国,与9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外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

直到2011年上半年,马拉维与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美国于2000年通过了《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并给与马拉维加工出口免关税待遇,现美国已成为马拉维重要贸易伙伴。

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马拉维,2013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马拉维总统班达等四位非洲元首访问美国。2014年1月美国与马拉维签订了五年发展合作战略,2013年-2018年将向马拉维提供7亿美元的援助。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

马拉维与英国的关系最为深厚,曾受其长达70年殖民统治。2011年4月,英国驻马拉维大使的一份职责马拉维总统独裁的电报泄露,印发马英互逐外交官,两国外交关系陷入僵局。同年7月,英国宣布终止所有对马拉维援助。

2014年初,部分援助国逐渐恢复对马拉维援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受制于世界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外部环境影响,马拉维主要援助国并无过多能力扩大甚至保持原有对马拉维的援助规模,马拉维外援改善实际情况不及预期。

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马拉维逐渐重视改善和加强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等邻国睦邻友好关系。摒弃过去只注重与西方发展关系的实用主义外交路线。2013年8月,马拉维在首都利隆圭主板第33届SADC(南部非洲发展联合体)首脑峰会。

同中国的关系

2007年12月28日马拉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断绝了与台湾保持了41年的“外交关系”。马拉维中国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双边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在不断攀升。

2014年6月2日,马拉维新当选总统彼得·穆塔里卡在就职仪式上表示,他将在自己任期内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等“新朋友”的关系。

旅游

马拉维主要旅游胜地有马拉维湖、旺地国家公园、狩猎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奇尔瓦湖

奇尔瓦湖是马拉维南部一个内陆湖泊,临近莫桑比克边界,位于松巴东部32公里处,是从姆兰杰山沿希雷高原延伸的一片凹地所构成的,湖区水质微咸,盛产各种鱼类产品,是马拉维重要的鱼产品捕捞基地,四周风景秀丽,也是马拉维的旅游胜地。

奇尔瓦湖长48公里,宽25.5公里,湖水面积随季节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最大水深为3.5米,湖区周围有多条河流流入,其中最大的是松巴河和帕隆贝河,但因流经沙地的河道较长,这些河流的下游河道往往出现干涸的现象。

旺地国家公园

旺地国家公园被认为是马拉维最好的猎物繁殖和保护区,占地面积550平方公里。旺地国家公园位于马拉维湖的南方,也包含了Malombe部分湖区和Shire河区。旺地国家公园是马拉维国家管理最健全、风景最美丽的国家公园。旺地国家公园的生物种类丰富,这里是河马和鳄鱼的家,在公园则可看到几百只大象,鸟类生态也非常活跃。此外,也可以看到非洲象、犹猪、黄毛狒狒、灰色叶猴、羚羊等。

琼戈尼岩画艺术区

琼戈尼岩画艺术地区位于马拉维中央高原树林丛生的花岗岩山岗上,占地126.4平方公里。该地区127处遗址最集中、丰富地展现了中部非洲的岩画艺术。它们反映了相对贫乏的农民岩画艺术传统,以及自后石器时代就居住于此的群居猎人巴特瓦的绘画艺术。

切瓦农民的祖先生活在后铁器时代,习练岩画至二十世纪。岩画艺术里与妇女关系紧密的符号,在切瓦中仍有文化关联,这些遗址与庆典和仪式紧密相连。同时,这些密密麻麻的被广泛收藏的岩石艺术反映了许多世纪以来一种本地人庇护文化传统的非凡毅力。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国家 恩森加人 尼亚萨兰 中立政策 赞比亚 姆兰杰山 坦桑尼亚 鲁奥河 希雷河 坦葛尼喀湖 姆祖祖 奇蒂帕 奇克瓦瓦 奇拉朱卢 马钦加 恩桑杰 法隆贝 蒂约罗 恩科塔科塔 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