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鬼子,指骂人的话;从前对外国人的鄙称。见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横行中华大地,烧杀抢夺无恶不作,“鬼子”遂成为“日本鬼子”的通称。

词语解释

1. 詈词,犹言鬼东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士衡(陆机)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宋·陆游《北窗病起》诗:“更事天公终赏识,欺人鬼子漫纵横。”

2. 在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

洪琛《赵阎王》第三节第七幕:“那鬼子尽教着村里人吃洋教,说鬼子话,拜洋菩萨。”叶圣陶《春联儿》:“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其它含义

据不完全考证,“鬼子”此名词,为中国人所创,泛指日本人,或指在侵华时期的日本士兵。或指外国人,称其洋鬼子。例如,英国鬼子、美国鬼子、德国鬼子等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文化现象是,华族人骂外族人一般都用“鬼子”这个词,而华人骂华人一般都用“匪”一词。

“鬼子”也是道士对魔鬼的蔑称(依据《聊斋志异·画皮》)。由于最早震动全国的侵略军是白种人,而在一些鬼怪画中的小鬼大多是面目扭曲的形象,所以中国人民就把五官“怪异”的白种人憎称作“鬼子”,后来用以泛称侵略者。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横行中华大地,“鬼子”就成为“日本鬼子”的简称。

日本鬼子

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了抗倭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我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鬼子”呢?据说出于一副对联。

甲午海战前,清庭一位大臣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污清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日本人的上联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就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谁知,李鸿章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

联曰:“倭人委,袭龙衣,魑(chī)魅(mèi)魍(wǎng)魉(liǎng),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众多记者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从此大家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改而称为“鬼子”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陈康祺 日本鬼子 陆机 鬼子敢尔 更事 赵阎王 叶圣陶 风马牛不相及 白绢 倭人 琴瑟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