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战国名将白起战神还是杀神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因其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是百战百胜的“战神”,还是杀戮无度的“杀神”?人物的解读有不同角度,而史实却是唯一的。透过千年变幻的历史烟云,回到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代,白起,这个有血有肉的关西汉子,向我们走来……

关西大将,一战成名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句话,或许正是源于白起白起是今陕西眉县常兴人,当年这里是秦国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武、精于骑射。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相当于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此时,距离商鞅开启的变法时代,刚刚50余年。接下来的37年,秦国进入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公元前294年,秦国试图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准备派兵打伊阙(今洛阳龙门)。经魏冉推荐,秦王命左庶长白起率兵东征。白起领命,率军出发,秦军进至伊阙,发现韩、魏两国已组成联军在此把守。韩国和魏国的军队,以公孙喜为主将,率领二十四万大军据守伊阙迎击秦军。

    伊阙是韩、魏相联的地界,是两国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时的秦国军队数量不及联军的一半,且有利地形已被联军占据。白起到达伊阙之后,没有急于求战,而是把军队驻扎下来静观对方军队的变化。

    次年,秦国白起为左更。此时白起已经看出韩、魏两军的弱点,他们相互观望,谁也不愿率先出击,而是设法保全自己。白起抓住这一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国军队,而以秦军的主力突然向魏军发起猛烈进攻。

 

秦代铜钱上的白起形象。

    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结果惨遭失败。秦军的强大攻势和魏军的失败,动摇了韩军的情绪,秦军乘势攻韩,一举大败韩军主力,俘获主将公孙喜,歼敌二十余万,攻下五座城池,使韩国军队的主力几乎丧尽。秦国打开了东进中原的门户。在此战之中,白起成功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巧妙地使用了避实而击虚,先弱而后强的战术。这次战争的胜利,显示了白起的指挥才能,获胜之后他被提拔为国尉。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晋升的基石,那么,鄢、郢之战则是显示白起才华的舞台。伊阙之战秦军大获全胜,它继续向东扩张。当时东方各诸侯国争相自保,无心他救。为了各个击破,秦国大军把进攻的锋芒直指孤立无援的楚国。

    公元前279年,白起奉秦正之命率兵攻楚。

    楚国地多兵广,兵力数倍于白起所率秦军。但楚国内部争权夺利严重,相互倾轧、无心治军,军中斗志衰退。白起抓住楚军及其国内特点,甩掉后勤负担,大胆使用“因粮于敌”的策略,率几万精兵长驱直入楚国腹地,很快包围了楚国的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

    白起命军队夺楚粮为食,减少后勤供给部队,增大参战人员的数量。守卫鄢都是楚国的主力部队,秦军几次攻击都不能得手。白起经过对地形的侦察,发现城坚有备,城中驻有楚军主力,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然后抽调人力,在鄂都西南百里处筑堤挖渠,准备引长谷水淹没鄢城。

    水到渠成之日,秦军一声令下,把自己的军队撤至高处,放水淹没了鄢城。大水无情,滔滔江水吞没了鄢城,淹死了楚军主力,也淹死了数万楚国百姓。鄢城不攻自破,大水退去,白起挥师疾进,乘胜攻占了楚国的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等城。

    攻鄢战役大获全胜后,秦军进行了暂短的休整,然后直逼楚都郢。此时,楚国军队和百姓已经畏秦军如虎,他们望风而逃,秦军则所向披靡。楚倾襄王见大势已去,为保全自己,决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郢都守将不战而降。白起攻鄢、郢之战连战皆捷。这次战争充分显示出白起大胆果敢的战将风度。

    他进楚地时拆桥、焚舟,自断归路;抛弃粮草,自断后勤,大有一去不复返之势。作此决定,是因为他相信“因粮于敌”的策略能够实行。此次攻楚之战,白起除因粮于敌的策略外,还使用了因势用兵、战必全歼和深入敌后、背水而战的原则,而且都获得了成功。攻楚获胜之后,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达到他职位的顶点。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一场生死大战。赵国派出了王牌将军廉颇。在长平,廉颇坚壁清野,三年不出,迫使秦军陷入僵持战。无可奈何的秦国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反间计就此上演——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间谍”逢人就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有什么本事,只会守不会攻,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果然中计,立即把赵括调往前线。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懂临阵应变。秦国反间计得逞后,立即启用白起为主将,王龁调为副将。同时下令:“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斩!”赵括准备好的一套应对王龁的策略,完全落空了。

  长平之战以白起的胜利告终。赵括走投无路,被秦军射死,40万士兵投降。此时的白起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为防降兵暴动,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赵国小兵回国报信外,其余的人全部坑杀!

  赵国震惊,七国震惊。这也是白起在史书上留下的浓重一笔,纵然有一生不败的战功,但坑卒40万,成了白起万世难辩的罪证。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成功地运用了以强示弱、诱敌深入、迂回包围、围而不歼、困敌坐毙的战术原则。长平之战的指挥过程,显示了白起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整个战争,双方动用兵力近百万,使用了诈敌、诱敌、围敌、挠敌、阻敌、困敌等一系列手法。在这场旷日持久、极其复杂而又超大规模的作战指挥过程中,白起组织严密,不留漏洞,每着必胜。这说明白起的军事指挥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秦赵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指挥生涯的顶峰,也是他军事生涯的终结。

君王猜忌,悲剧结局

推荐文章:世界10大未解之谜 三星堆文化 猛犸象 食蚁兽 #p#分页标题#e#

  长平之战过后,是秦国灭赵的最好时机,白起当然希望一劳永逸。但一报还一报,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说客苏代受赵王委托,带上丰厚的礼物入秦,反问秦相范雎:“武安君擒杀了赵括吗?”

  “是。”

  “秦国就要围攻赵都邯郸了吗?”

  “是。”

  苏代于是说:“灭了赵国,秦国称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为秦国夺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历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到时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苏代接着说:“上党的百姓宁可归附赵国,也不向秦投降,可见天下百姓不愿做秦国的臣民。如果秦国灭了赵国,赵国北方的人就会投奔燕国,东边的归入齐国,南面的跑去韩国魏国,秦国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着赵国惊恐之际,叫赵国割地求和,别再让武安君建功立业了。”

  这段话说到了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劝秦昭王和谈,这令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后,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赵时,时机已然错过了:赵国从重创中喘息过来,白起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败。于是去请白起白起断然拒绝:“邯郸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何况各国的救兵纷纷开进赵国,他们对秦国的怨恨何止一日两日?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死了40万,但秦军也折损了一半,我们国内空虚,还要远征别国。赵军以逸待劳,各国援军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昭王不听,强行派兵。不久,第二员大将王龁果然遭遇了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白起不免自鸣得意:“不听我的话,如今怎么样啊?”这句话传到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恼羞成怒。那好,那就让你白起上阵吧!国相范雎亲自去请,但白起犟如黄牛,偏不从命。一个将军,既然不能为王所用,就只能为王所弃。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由于病情反复,白起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三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看到白起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立即离开。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得到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在后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杀神”的形象出现。然而在当年,他是秦国真正的“战神”,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和他征战数十年取得的赫赫战功关系密切——这是历代史学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推荐文章:陨石 动物的叫声 玄武岩 奇异事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战国名将白起战神还是杀神  白起  白起词条  名将  名将词条  战神  战神词条  战国  战国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野史

 被老婆气得离家出走的皇帝

隋文帝杨坚是个胸怀大志野心勃勃的男人,历史也给了他机会,于是巧妙利用刘昉和老同学郑译的不轨之心,从人家孤儿寡母手里接掌了北周的兵权,借机取而代之,建立隋朝。咱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