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邮政:唐时已成熟 清代仍沿用

1793年10月,到访中国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注意到,手拿各种信件的差役成天在宫殿里进进出出,作为统治者的朝廷与地方政府之间信件往来十分频繁,从广州到北京,路途超出2700公里,往来函件只需十天。在一个既没有机械动力车,更没有电报、无线电与电传的国度,仅靠骑马,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为此,马戛尔尼特地考察了在这块神秘土地上存在了千余年的邮政与驿站制度。

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邮或驿制度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出现早。马戛尔尼在书中写道,中国唐代就建立起十分完善的邮驿网络。据考证,高峰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10个多世纪后的17世纪初,英、法等国才整合国内各种传递信件组织,创立国家主导的近代邮政。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十里一亭”,作为乡以下维持治安的行政架构。中国传驿的出现,比马戛尔尼所说的唐代还要古远。

其次是速度快。马戛尔尼在书中特别提到杨贵妃吃荔枝传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而荔枝长在广东,离长安城近1500公里。同时,新鲜荔枝保质期不过三天。也就是说,驿马必然每天跑500公里,才能满足贵妃吃上新鲜荔枝的需求。马戛尔尼感叹说,即使是17世纪英法建立起近代邮政,每天传递信件速度也超不过二百公里,刚到唐代中国驿站传递速度的三分之一!

再次是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如何做到既快又安全送达函件,中国有一整套成熟的制度保障。比如,驿站使用一种叫“勘合”和“火牌”的凭证,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这就是现代邮政“邮戳”的前身。紧急公文会打上类似“马上飞递”的标志,根据需要标明必须日行三百里、四百里甚至五百里、六百里,按要求时限送到,相当于今天的“特快专递”。为保证邮路通畅,驿站设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是根据交通状况定。马戛尔尼认为,这样一整套制度,只有统一、强大的现代政府才能建立和维持,但中国人竟然如此之早就做到了,这在世界史上是“无与伦比”的。#p#分页标题#e#

但是,马戛尔尼赞美中国历史上的成就,不过为后来者感叹中国后来的保守与没落作铺垫。

就在马戛尔尼到访不到半个世纪,英法等国实现了统一邮政和邮资制度,把原来专为公务服务的国家邮政系统,推广到为商业和私人利益服务。紧接着,西方发明了电报,使传递信息的速度有了革命性进步,这一技术也很快应用于邮政系统,现代意义上的邮政诞生了。此时的大清朝,不仅仍然沿用一千多年的老驿邮制度,而且人为抗拒先进技术的引进。

1877年10月2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位美国记者在中国的见闻。由于中国百姓无法理解电报工作的原理,认为是洋人雇佣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凡电报线经过的地方,发生什么不幸的事,人们就会认为,是那个鬼神从线路里跑出来,祸害人间。一些守旧绅士不断发起反对铺设电报线活动,仅因为电报线附近村庄有个人生病,人们就把长达一英里的电报线毁坏了。

1896年9月13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大清国邮政专述》的特稿。此时距离马戛尔尼访华快100年,西方已进入机械化邮政时代,但大清国仍然是靠快马送递。尽管已经允许商人和普通人通过这项服务寄送信件和包裹,但由于把政府公文、国外使节、商号与买办等列为第一等级服务对象,民众几乎很少能享受到这一服务,且仍然习惯于通过民间信差和过往船只传递家书和财物。也就是说,此时国外记者看到的大清国邮政,仍然与一百年前马戛尔尼看到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黑格尔说过,中国是一个停滞的帝国,几千年没有变化,因而注定将被淘汰。中国的邮政制度与西方相比,由最初的“无与伦比”到晚清的“成为笑谈”,就是文明停滞的典型例证。中国由盛唐时的万邦来朝之国,到晚清没落成列强口中肥肉,正是由于文明长期得不到进化、无法跟上世界近代化潮流所导致的恶果。一部沉痛的近代史告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时刻保持蓬勃的活力,时刻保持革新与开放,才能避免再次由盛向衰的命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沿用  沿用词条  清代  清代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邮政  邮政词条  成熟  成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