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诸葛亮致命两弱点影响蜀汉

着墨于蜀汉集团的人物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的出版说明、前言、评论等文章都认为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位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全才,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自信潇洒,足智多谋,似乎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完人"。其实不然,《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以描写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蜀汉集团又是失败者,必然有它失败的道理。作为蜀汉集团代表人物的诸葛亮,出现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出于政治倾向,把诸葛亮塑造的较为光彩照人,但并没有不合逻辑地掩盖其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只不过是写得较为隐晦罢了。以下作为个人读罢《三国演义》的体会,愿与喜爱《三国演义》的网友商榷,敬请批评指正。

  

  

  唐国强版诸葛亮

  诸葛亮两大致命弱点让蜀汉最终败亡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的个性弱点:自负与临机不决。对于这两个弱点,不得不提到《三国演义》中另一杰出人物的代表司马懿,这是与诸葛亮相对照描写的人物。纵览整部《三国演义》,唯一能与诸葛亮成为对手的,只有司马懿。虽然有"空城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千古笑谈,但这并不能掩盖司马懿的杰出才能,论三国而不论司马懿实为一种缺憾。诸葛亮战赤壁可以把曹操、周瑜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尽情愚弄,后气死周瑜,智取汉中速败曹操,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但是,诸葛亮司马懿却是多有顾忌,甚至是惧怕,这一点在小说中多有描写,如:

  91回 听到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时,"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91回 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

  却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川中。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

  

  陆毅版诸葛亮

  94回 太傅钟繇奏曰:"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则能制人。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臣以全家良贱,保举一人,可退蜀兵。未知圣意准否?"睿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贤士,可退蜀兵,早召来与朕分忧。"钟繇奏曰:"向者,诸葛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自退矣。"睿问何人。繇曰:"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也。"

  94回 听到魏主曹睿诏司马懿复职时,"孔明大惊。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第98回 孙权称帝后,"后主即遣使到汉中问孔明。孔明曰:"可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后主依言,遂令太尉陈震,将名马、玉带、金珠、宝贝,入吴作贺。震至东吴,见了孙权,呈上国书。权大喜,设宴相待,打发回蜀。权召陆逊入,告以西蜀约会兴兵伐魏之事。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整部《三国演义》当中,令诸葛亮有如此反应的人物,唯司马懿一人。刘备军败当阳时,兵微将寡,曹操身率百万之众而来,诸葛亮也是轻松应对。而六出祁山伐魏时,诸葛亮身率数十万之众,对司马懿却依然顾忌重重。由此可见,司马懿真是诸葛亮的对手。由于司马懿的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读罢三国,深有"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之感。公正地讲,司马懿的智谋要逊于诸葛亮,但其把握机会和权衡轻重的能力确实在诸葛亮之上,只要失败不影响大局,司马懿宁可选择可能失败,也不轻易放弃机会,小说中多有记述,如:

  

  诸葛亮

  67回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玄德请军师商议。孔明曰:"亮有一计。曹操自退。"玄德问何计。孔明曰:"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

  85回 早有魏军探知此事,报入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大喜曰:"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兵伐之?"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正言间,忽一人从班部中奋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众视之,乃司马懿也。丕大喜,遂问计于懿。懿曰:"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p#分页标题#e#

  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96回 忽报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说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愿以郡来降,密遣人陈言七事,说东吴可破,乞早发兵取之。睿就御床上展开,与司马懿同观。懿奏曰:"此言极有理,吴当灭矣!臣愿引一军往助曹休。"忽班中一人进曰:"吴人之言,反覆不一,未可深信。周鲂智谋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诱兵之诡计也。"众视之,乃建威将军贾逵也。懿曰:"此言亦不可不听,机会亦不可错失。"魏主曰:"仲达可与贾逵同助曹休。"

  106回 司马陈群问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时,兵分八路,八日赶至城下,遂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某实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

  从上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机会当中,有得以实施的,有没实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即使失败了,对于曹魏集团并无多大损失,而成功了,却会给曹魏集团带来重大的战略利益。司马懿非常善于把握机会,对于战略利益轻重的权衡更是非常准确。而这一点正是诸葛亮不如司马懿的地方。诸葛亮智过于人,所向披靡,曹操、周瑜、曹真、孟获皆甘拜下风,唯有在与司马懿的交手中,虽屡屡取得局部胜利,但就整体而言,却没有能够取得一次胜利。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诸葛亮足智多谋,与其交战十有八九会失败,所以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轻易与其交战。只要不给诸葛亮机会,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不轻易失去机会的司马懿因此丧失不少局部战机,但却牢牢地把握住了全局,那就是只要打持久战,就可确保国力强大的曹魏取得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有准确认识,这一点,诸葛亮也是深有感触:#p#分页标题#e#

  第103回 诸葛亮送"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给司马懿,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诸葛亮的这一句"彼深知我也!"发自肺腑,如果仅仅是指"寝食及事之烦简",思维严谨的诸葛亮绝不会有此叹息。这是指司马懿对诸葛亮整个人的深刻认识啊!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功,关键是有这样一位深知诸葛亮弱点的对手。诸葛亮深感克复中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最终病死在五丈原。能被诸葛亮叹为知己,司马懿对诸葛亮可谓知之甚深。如果说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的话,那么司马懿却是一语送终诸葛亮

  司马懿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弱点的呢?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晋书·帝纪第一》)。司马懿的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的深刻而又具体的诠释。这段评语应当这样理解为:"(诸葛亮)志向很大却把握不住机会,多有谋略却难下决断,喜好用兵打仗却缺乏权衡轻重的能力和权变的能力。"《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有深刻认识,但为了小说整体思想的需要,并未专门地明确指出,只是在小说中只言片语的提及,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揭示。

  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活活拖死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要比司马懿智慧许多,诸葛亮处处让司马懿中招,无奈北伐老是缺粮,最终遗恨五丈原。这其实是演义和新《三国》电视剧对诸葛亮的美化。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采取攻势多一些,略占优势,可只取得一些小胜,司马懿则揪住诸葛亮的两个致命弱点,甚至可以说,诸葛亮最终是被司马懿活活拖死的。

   诸葛亮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蜀汉军队远离后方,蜀道艰难,军粮难以补给。司马懿与诸葛亮作战尽量采用持久战,避免正面交锋,使诸葛亮难以速战速决,北伐往往因粮草不继,而被迫退军。

   诸葛亮为了刺激司马懿出战,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今晚,新《三国》里的司马懿收到诸葛亮的礼物后,是忍着不战。而在史实里,司马懿大怒,向天子表请决战,天子不许,派性格刚烈的辛毗为军师制衡司马懿。诸葛亮再次挑战,司马懿要出兵,辛毗就杖节立于军门,阻止司马懿。#p#分页标题#e#

   诸葛亮获知此事后,说,司马懿本无战心,所以才向天子请战,这是给众将一个交代,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里请战的道理?诸葛亮的这句话,千百年后读起来,也透着一股凄凉。

   史书记载,司马懿坚守不战,下属一再请战,司马懿就“病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老爱装病,史书有明确记载的,不下于三次。

   诸葛亮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食少事烦,身体难以持久。诸葛亮司马懿相拒五丈原,司马懿接见了诸葛亮的使者,只字不提两国交兵之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处理事务情况。使者说,丞相早起晚睡,吃的少,凡是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更是坚守不战。

   长于军事的司马懿评价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兵十万,却早已落入他的计谋之中,“破之必矣。”魏延认为诸葛亮用兵太谨慎,甚至到了“怯”的地步。

   虽然,《三国志》作者陈寿和诸葛亮有段个人恩怨。陈寿的父亲担任马谡的参军,马谡失街亭被斩,陈寿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掉头发)。但是,陈寿治史严谨,对诸葛亮的记载、评价都很客观。

   陈寿评价诸葛亮,内政做得很好,但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大会打战。

  诸葛亮机关算尽: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

  

 

  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其实却不然。通观《三国演义》,论智慧,论兵法,论谋略,诸葛亮虽然都远胜于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兵退三十里,即便是身后也能让“死诸葛”吓倒司马懿的十万雄兵。但是最后诸葛亮却没有斗得过司马懿,致使蜀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一次都是兵退而回,无果而终。

  

  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p#分页标题#e#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为什么司马懿总是能将数十万蜀汉大军挡在国门之外?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六条:

  首先,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一身儒雅之气,两袖君子之风,谋略多用于战场对阵,心机却很少用于自身安危,他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非是偶然之言;而司马懿受到的是曹操的“宁愿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唯我思想影响,为人处世,上阵交兵,总是先考虑自己的生前身后、成败功过。

  第二,诸葛亮受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因而一生常怀报恩之心,不论平时生活,还是率军打仗,无不以报恩为大,这就大大加重了他为人做事的负担,曾有人见诸葛亮事必躬亲,夜以继日,就劝阻说:“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诸葛亮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心中的负担之沉重;而司马懿既无忠君之意,更无报恩之心,带兵打仗一身轻松,一切以掌握兵权为大,有了兵权就有了一切,因此司马懿一生都在谋划如何牢牢掌握兵权。

  第三、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总是用“天授皇权”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每次后主刘禅一道撤兵的圣旨,诸葛亮无不惟命是从,因此贻误了许多出奇制胜的战机,致使六出祁山,功败垂成;而司马懿带兵打仗时,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信条,一切以军事上的胜利为准则。对诸葛亮的做法,司马懿就曾感叹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第四、司马懿城府深厚,心机莫测,善于隐身蛰伏权术,他在罢职回乡期间,虽然时刻准备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他平日却稳坐船头,安然垂钓,韬光养晦,以应万变;这一点,是高居相位、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难以做到的。

  第五、司马懿善于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即便身穿诸葛亮派人送来的女人的衣服也在所不计;这一点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诸葛亮做不到的。可以想见,如果是司马懿为诸葛亮送来女人的衣服,一定会被诸葛亮骂得狗血喷头。#p#分页标题#e#

  第六、诸葛亮一生谨慎,处世小心,不论平日政务,还是率军出征,他总是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这样不仅影响他在军事上精力的集中,而且也加重了他体力上的付出,再加上他生活朴素,吃食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他衰老的速度;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些做法颇有微词,曾有一次,司马懿询问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说:“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答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便告诉帐下的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不久,诸葛亮便病逝于五丈原。这说明司马懿不仅对诸葛亮的这些做法不以为然,而且他有着与诸葛亮根本不同的军事策略和治军方法,以及饮食习惯。

  从古至今,诸葛亮始终被人们认为是正人君子,而司马懿却被人们一直称为奸滑小人。用现代话说,诸葛亮是一个好男人,而司马懿是一个坏男人。然而,诸葛亮的正人君子的风范却成了他六伐中原、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而司马懿的小人行径反倒成了他克敌制胜、功成名就的法宝。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可逆转和难以预料的自然规律。诸葛亮司马懿的斗法的故事,又一次提供了君子斗不过小人,即好男人斗不过坏男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也充分说明,古人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诸葛亮致命两弱点影响蜀汉  蜀汉  蜀汉词条  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弱点  弱点词条  致命  致命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野史

 同时拥有十个皇后的荒淫皇帝刘聪

     八王之乱后,西晋国运将尽;北方随即进入五胡乱华的时代。所谓五胡,其一匈奴族,主要包括刘氏、沮渠氏与赫连氏;其二鲜卑族,主要包括慕容氏、秃发氏与乞伏氏;...(展开)

野史

 揭秘古代皇帝三大性创意

 中国古代皇帝大都后宫拥有三千佳丽,因此历史上很少有不风流成性、荒淫无度的皇帝。这些皇帝在朝堂上日理万机之后,就把召幸后宫嫔妃作为自己轻松一把的娱 乐生活。但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