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刘备孔明都赏识的清官能臣邓大人

  刘备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兵败抑郁而死后,为蜀汉全局利益,诸葛亮想修复与东吴关系,进行邦交正常化谈判。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谈判人选。这时,位居尚书之职的邓芝引起孔明注意。孔明当即拍板,派这位邓大人出使东吴。邓芝果然不辱使命,促成吴蜀两国重新结盟。

  

  关于邓芝使吴的故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基本框架一致,而具体情节处理有所不同。

  

  按《三国志》所载,邓芝出使差事是他自己主动向诸葛亮申请得来。到达东吴后,孙权先是像斯大林晾访苏的毛泽东那样,晾着老邓不肯召见;又是邓大人自己写信给孙权,请求接见。这给人的印象,是邓芝在寻找机会方面主动性很强。

  

  且看求见诸葛亮的情景: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邓芝审时度势,猜到诸葛亮心理,主动求见丞相。一见面他直奔主题,点破孔明心事。孔明多聪明的人啊,马上就知道了老邓的来意。邓芝问孔明出使人选是谁,不全是做作,问一句是核实一下,相当于输入信息后敲一下“确认”键。孔明任命他后,他也没有推辞。“义不容辞”啊。

  

  邓芝给孙权的求见信,也是直奔主题:“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这句话之所以能打动孙权,是因它既有礼貌,又说得实在,没有通常外交辞令的虚饰:假如你说“我来东吴都是为你们东吴好,我是全心全意为东吴人民服务的”,谁信啊?所以,它先承认“为蜀”,再点出“也为东吴好”。见到孙权后,邓芝说出的吴蜀结盟也有益于东吴的理由,逻辑严密,事实确凿,孙权当然叹服。第二次使吴,孙权又故意对老邓说:“等灭了魏国,天下太平了,吴蜀两个皇上分治,那多好啊!”邓芝的回答是:#p#分页标题#e#

  

  夫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这又是实在话!后来历史小说《李自成》中李自成张献忠谷城相会那段对话,也许就受此启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面临的情势,也与此类似。孙权听了邓芝上面这段话,大笑说:“邓先生你可是真实在啊!”

  

  外交场合有时需要客套、需要修辞技巧,有时却要坦率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实实在在才能长久,巧言令色鲜矣仁啊!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副总理会见时任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新闻报道也一反过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措辞,而用了“坦率而友好的谈话”的表述,给人印象深刻。

  

  孙权后来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专门探讨了外交人才选拔的学术问题:“丁厷这人说话虚饰夸张,阴化这个人呢,心里有话却表达不充分。能让咱们两国团结起来的最合适使者,只有邓芝。”孙权的评语相当于推荐信,或“专家鉴定书”。诸葛亮此后果然更加重用老邓。孔明北伐时,任命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孔明死后,邓芝又升为前军师前将军,封阳武亭侯。孙权也一直与邓芝交往,二人互相赠送礼物。后来邓大人又升到车骑将军,假节。

  

  邓芝掌握军权二十多年,七十多岁时还手握重权不放,对稳定蜀汉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邓大人不只是能臣,还是清官。吃饭穿衣全靠国家供给,平时艰苦朴素,也不注意让自己家先富起来,所以平时他老婆孩子过得很寒酸,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财产,蜀汉和东吴的银行里都没有存款,经得起纪检委最严格的审查。他对待部下士兵很好,但由于为人刚直,不会作秀,不拉私人关系,不太受文官和知识分子们待见。#p#分页标题#e#

  

  其实,最早发现老邓才能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老邓并非四川人,他来自河南新野。虽然刘备曾主政新野,那时刘邓却无缘分。邓芝去川中刘璋那里投简历找机会,刘璋没注意他。还是当时的益州从事张裕看出邓芝将来大有可为。这张裕不卖葡萄酒,却会相面,他预言,老邓七十岁后能做大将军(列位看官,看来退休年龄规定就是要延迟一下啊!)刘备到四川后,先升邓芝做县令,又升他为广汉太守,求见孔明时已是朝中的尚书。“国家主席”刘备和“国务院总理”诸葛亮都认为邓大人“人才难得”。

  

  《三国演义》讲邓芝故事时,加进一些更戏剧化的细节,并强化蜀汉正统观念。邓芝出场,是在孔明在家里“安居平五路”后送后主出门时。孔明发现“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这一细节说明老邓那些尚在疑惑之中的众官更能体察丞相心事。孔明于是让人把邓芝请到府中。孔明决定让他出使后,邓芝还谦让一番。到了东吴以后,孙权不是拖着不见,而是按张昭出的主意,效仿秦末齐王田广的做法,在大殿前安放一个大鼎,里面放了好几百斤油,把油煮得咕嘟咕嘟滚开,又选拔一帮身材高大的武士立在旁边,才叫老邓进来。老邓当然不怕,进来后对孙权“长揖不拜”,自称“上国天使”,称孙权“小邦之主”,还说自己“特为吴国利害而来”。第二次使吴,孙权以灭魏之后吴蜀“分治”相试探时,邓芝的回答也由“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改为“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p#分页标题#e#

  

  这一改动,场面热闹了,邓芝勇敢一面突出了,但其性格中主动、实在和坦率的一面却被淡化,所以《三国演义》这段“演义”有得有失。

  

  让东吴弄这么个大鼎,浪费这么多油,也怪可惜的。也许里面煮的是地沟油?也许演完这段,那些油还能利用?

  

  如果在下是邓芝,见了这场面,一进殿首先要问:“炸果子呢?我还没吃早点呢。”不是因为胆大,是因看透这不会是真的。

  

  不知真实的邓芝长什么样。不知怎的,总想象他是个小个子。如果真是小个子,周围站那么一帮高大威武的大汉,场面怪滑稽的。后来一想,邓芝是河南人,不见得个子小。那也没关系,如果他一米八,周围大汉就安排一米九以上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孔明  孔明词条  刘备  刘备词条  能臣  能臣词条  清官  清官词条  赏识  赏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