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乾隆殿试出一对联,此人扔了笔说,太难对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彼此“合纵连横”,若想称霸,只能是通过战争来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几乎每个国家都会发起多次战争,有的国家可以通过胜仗奠定强国地位,而有的国家则是逐渐衰弱,直到被吞灭。对于当时统治者来说,他们更愿意要可以打胜仗的将领,那段时期,古代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军事天才,后世还为之列出了排行榜,比如“十大名将”,争论谁是最厉害的将领。

秦统一六国,靠的正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汉朝刘邦能够取代秦朝,战胜西楚霸王,不仅是因为谋略得当,刘邦帐下也有着一众将领为他攻城掠地。天下混乱,领导者最需要的就是军事力量,凭此他们可以镇压叛乱,奠定地位,能够带领军队取胜的人便是武将了,所以这时候重要的就是武将,等到天下太平时,统治者最需要的又是能够治理天下的文人谋士,求贤若渴的统治者希望能够得到具有政治才华的文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寻找有才能之人,但这并不容易。

大图模式

将领能够在天下范围内通过招募进入军队,进而脱颖而出,战功累累,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建功立业的方式,那么文人如何被统治者看到呢?他们的才华也不能在平时显现。统治阶级通过对前人历史的借鉴和改革,到了隋唐时期,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更可以为统治者广招天下有用才人,隋炀帝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此后历朝历代沿用完善的就是科举制了,一直到光绪年间,科举制才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已经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是为皇帝招纳人才,最初皇帝只能看到通过层层考试的最终人员,但为了选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唐高宗时期,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这是科举史上的第一次“殿试”,但此次殿试规模不大。后来武则天称帝后,她亲自举办了一次殿试,规模达到上万人,连续考了几天,这次规模盛大的殿试让世人印象深刻,乃至于《资治通鉴》也忽略了唐高宗主持的殿试,而认为武则天是开创殿试的女皇帝。此后殿试成为了学子最后的一个关卡,在各地选拔上来的精英人才中,最终只能诞生寥寥数人,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大图模式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前三名能够享受最好待遇,毕竟他们是“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最后的殿试一关,而在殿试中他们需要面对的更是天下的九五至尊,皇帝久居高位,不怒自威,正气凛然,“天子动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稍有不慎,惹得皇帝不高兴,就可能小命不保,即便是习惯了上朝的官员,他们还是会战战兢兢。

大图模式

皇帝威严如此之高,从未见过皇帝的平民文人产生恐惧也是正常之事,但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发挥,所以最终能够成为前三甲的人,必定是临危不惧,坦然自若的人,这正是皇帝所欣赏的,才人千千万,但拥有如此气性的人只是少数。乾隆年间,乾隆殿试之时,他就是更看重了考生的脾性,即便他的才能略逊其他考生,但能够走到殿试这里的人才华又会差到哪里呢?乾隆直接钦点此人为状元。

大图模式

乾隆是一位浪漫皇帝,也是一位很有文采的皇帝,两者结合之下,乾隆成为了一位酷爱写诗的皇帝,据统计,他一生写过四万多首诗,虽然能够称为精品的诗词只占少数,大多数还是悼念亡妻的,但也足够说明乾隆不是迂腐的皇帝。有一次,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两个才华不相上下的考生,这可是让考官和皇帝犯了愁,到底选谁为最后的状元。关于状元的最终人选,这可是一件大事,不可轻易做出判断。

乾隆正为难着,他身边的和珅出了一个主意,出一对子来考两位考生的才华,能够对出下联的人就是状元了,这主意让乾隆觉得有趣,他亲自出了一个上联考核两位考生。乾隆深思熟虑才想出的上联:烟锁池塘柳,这可不是容易对出来的,每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以五行火金水土木为主,这五个字组合起来又是描述了一个画面,一个绿柳环绕,幽静的池塘,要想作出符合上联本身,又要符合意境的下联并非一件易事,而且还很难。

大图模式

两位考生拿到上联后,一个在苦思冥想,另一个只是稍加思索,就放下了笔,对皇帝说:“考生学术不精,实在是无法做出下联,恳请皇上允许考生离开。”说完他扭头就要走了,结果乾隆的一句话:“慢着,你就是状元了。”彻底让满朝之人都震惊了,另一位考生对此不满,问皇帝原因。乾隆给出了回答,这位考生是有才能的,他能一眼判断出对不上我的上联,足以可见他的才华深浅。

不仅如此,乾隆更看重的是此人的气性,这位考生懂得判断局势,知晓见势就收的道理,不能做的事就不做徒劳努力挣扎了,这样的人才是能够担重任的,所以乾隆破例钦点这位弃考的考生为状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乾隆  乾隆词条  殿试  殿试词条  对联  对联词条  此人  此人词条  
风俗

 中华 谚语(4)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