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白楊对联讲义(1)

平仄

我们说话出声音,古人说话当然也出声音。时间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不同,那么古人说话声音跟我们的说话声音肯定也有不同。时间是纵向的,我们考证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还可从地域——这个横向的不同来比较,比如东北话与广东话发音就不同,陕西话与山东话也不同,等等各地的方言都存在着差别。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古人与今人说话声音的不同,就比较容易了。那么有人会问:现在不是有普通话吗?都说普通话不就相同了吗?这个问题问的好,普通话是为了使全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群众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语音进行沟通而规定语言体系,普通话就是普遍、通用的汉字发音。现在的普通话是1956年开始推广应用的,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在确定应用之前,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考证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普通话”。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个国家在规范语言方面都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在“诗词”所使用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必然也有其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逐渐的形成和不断的总结以及绵延的传承中去完善定型的。那么诗词语音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平仄”。这个平仄是把古人对汉字的发音以二元划分方法确定下来的。那么古人对汉字发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平、上、去、入”。这就是我们诗词学中讲的“四声”。所谓的二元划分,就是把“平、上、去、入”中,发声平直的和发声曲折的音划分为两部分,把发声平直的定为“平”,把发声曲折的定为“仄”。那么说“平仄”中的“平”与“平、上、去、入”中的“平”不是一码事。只不过是字相同而已。“平仄”中的“平”是发声平直的意思,而四声中的“平”是平声的意思。于是,我们再来看阴平、阳平以及《平水韵》中的上平、下平,就不难理解了。所谓的“阴平、阳平以及《平水韵》中的上平、下平”都属于发声平直,就归类于“平仄”中的“平”,那么余下的“上、去、入”就归类于“平仄”中的“仄”。以上所讲的内容,大家可以利用几分钟理顺一下,不懂的可以提问。弄懂后,我们继续。

 

我们刚才说了“平仄”,“平仄”把“四声”划分为两部分;知道了“平仄”中的“平”包含了四声中的平声,“仄”包含了四声中的“上、去、入”声。这样看来,所谓的“平仄”其实就是汉字发音声调。那么所谓的“平仄”中的“平”就是平声调的总称,“仄”就是上声、去声、入声的声调的总称。

 

上面说的“平仄”是四声的总和。也就是说,一个汉字,非平既仄。

但是我们说话呀、朗读呀、歌唱啊等等,为了表达意思,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字,就得组成语意连贯的句子,特别是诗文写作中,为了使句子有节奏、有美感,达到抑扬顿挫,在文字组合中就要有一定的规律。

 

布衣老师在前面讲义中给大家讲了,余德全教授提出了对联的规律形式,即“马蹄韵”,也就是“平顶平,仄顶仄。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这个对联行文规律源于节奏,节奏就是通过对应、复沓等形式把各种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起来。

节奏这个词来源于音乐,但它的外延却联系着我们生活中种种现象。比如我们的脉搏有规律的跳动,比如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更替,这都是一种节奏。我们的诗文中也存在节奏,其最简单的节奏形式就是“平仄”。

平仄”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对应形式,一个“平”对应一个“仄”,或者一个“仄”对应一个“平”。比如《笠翁对韵》里的“雨对风,山对水”就是最简单的对应。

那么余德全先生提出的“平平仄仄”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他在最简单的“平仄”形式上,利用“平顶平,仄顶仄”的方法,在 “平”前面再顶上一个“平”,于是就成了“平平”;在 “仄”前面再顶上一个“仄”,于是就成了“仄仄”。我们在看“平平仄仄”这个形式中,一定要分清楚哪个“平”、“仄”是基础,哪个“平、仄”是顶上去的。最基础的“平、仄”不能变动,后来顶上去的可以按照需要改变。

 

我在这儿也细说一下,大家看“平平仄仄”这个形式,第2位的“平”是基础,第1位的“平”是顶上去的,对不对。第4位的“仄”是基础,第3位的“仄”是顶上去的。对吧。因为基础的“平、仄”不能改变,所以说第2位和第4位的“平、仄”是不许改变的。这一点也是以后我们要讲到的“律句中1、3、5不论,2、4、6分明”的依据之一。

 

我们刚才说了节奏的对应性,现在说说节奏的复沓性。我们刚才说“平仄”是最简单的对应格式,后来又推出“平平仄仄”这个诗文中所应用的基本格式。其实“平平仄仄”这个格式是一个截取,其完全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样无限的延伸的。在这个完全格式中,我们可以随意截取,但是必须本着节奏对应的原则去截取,这样我们就会得出“平平仄仄平平”格式,我们从这个格式中发现“平平仄仄”之后紧接着又是“平平”,这就是节奏的复沓、重复。同理,我们截取“仄仄平平仄仄”,也可以发现节奏的复沓、重复。或者我们截取的再长一些,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都能体现出节奏的复沓性。

 

节奏的复沓性,可以说明余德全先生提出的“两两交替”。但是,在两两交替中,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最基础的“平、仄”是在句子的第2、4、6……位置上。

 

至于为什么要“平顶平,仄顶仄”,而不是 “平顶仄,仄顶平”呢?

这个可能与汉字声调的调值有关,也可能跟汉字发展中,双音节词远远多于单音节词有关,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找资料探寻。

 

上面讲的内容,大家可以回味一下,休息5分钟。

 

 

 

当然,以上内容中有部分是我个人对知识的解读,未免有错误,希望得到谅解。

 

 

下面我想说,大家学习的目的,都出于对诗词对联的爱好,都希望对出好联,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对出好联的条件就是要学会如何对联。中国楹联协会从新修订了《联律通则》,应该说,只要我们按照《联律通则》去对联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自学《联律通则》还有些吃力,我们讲课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自学吃力的同学。这是我们讲课的目的,也是初衷。所以,群里那些已经具备相当基础的同学,应该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联律通则》会上传到群文件,请大家下载,我们的课程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还想说说,我们通过学对联学诗词到底应该学到什么

学到别人给的赞许吗

学到夸耀自己的资本吗

或者,学到自己能颐指气使,不屑旁人吗

都不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学到诗词对联所蕴含的那种文明,学到那种蕴藉于诗词中的真善美的灵魂。让诗词的灵魂来净化和涤荡内心的浮躁,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真美好。

 

诗词、对联是一门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巨大的魅力,一直被人们所共识,其形成的历史厚重性和渲染力一直让今人如痴如醉。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被古代文学大师们演绎的淋漓尽致,豪放的气势如虹,婉约的清风细雨;今人读起来仍能感同身受。一首诗让我们百读不厌,一阕词让我们流连忘返,一副对联蕴含的意境和哲理让我们深思感愧。那么,是什么在吸引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呢?是诗中的不折意志,是词中的万般柔情;是古人为国、为民的胸襟,是古人为爱情、为友谊的真挚。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的映射。

那么,作为我们今人,也应该本着“真善美”的道德准则来学习。我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爱好者,今天在学习,也许明天就会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而放弃,但是不管是继续还是放弃,起码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们都可以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之余的宽慰。所以,我们首先要以诚恳的态度把学习重视起来,哪怕因为各种原因从学习群中离开,你也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从璀璨的诗词天空划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白楊对联讲义  讲义  讲义词条  对联  对联词条  白楊对联讲义词条  
风俗

 全文仅773字,竟有40个成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诞生了无数璀璨的诗词歌赋,从思君到报国,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但你可知道,历史上产生成语最多的一首千古名篇是哪篇吗,...(展开)

风俗

 歇后语赏析(53)

歇后语赏析(53)1. 如来佛打喷嚏 -- 非同小可2. 活剥兔子——扯皮3.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4. 奸狼下了个贼狐狸 -- 准不是好种5. 买个爆...(展开)

风俗

 细说汉字:不速之客——说“客”

朱英贵路过的人叫“过客”,出门旅游的人叫“游客”,偶尔到来的人叫“稀客”,专门说情的人叫“说客”,经常来往的人叫“常客”,干暗杀勾当的人叫“刺客”,古时寄食在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