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闲话填词二:词的由来与词牌的形成

(一)词的原有含义

 

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说:“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词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这大体说清了“词”是种什么东西。

 

最初,词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需要配音乐的,一点不假,和今天人们常常哼唱的配有曲谱的歌词的“词”的含义差不多。

 

谈起词的由来,这还得用上《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另一个释义:“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语句”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的言语,人只要会说话,就要用到言语,言语就是“词”,这才是“词”最原始的意思。恐怕谁也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了人以后,人是先发明了言语还是先发明了音乐,或者还是两者同时发明了,反正人把口中的言语哼唱出来就有了音乐的味道,于是这“有音乐味道”的口中言语就应当被看作“词”。

 

不需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言语在人说话时和哼唱时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言语要符合人哼唱的旋律、节拍以及人哼唱的心情,所以人哼唱的“词”要比平时说话用的言语要简省、概括,节奏也不一样,这样,“词”和“言语”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言语和音乐的结合,作为表达音乐内涵的“词”便开始独立于言语之外,而成为哼唱音乐不可或缺的一种东西,所谓“词”由此诞生。

 

“词”与音乐结合如此紧密,因而亘古以来人们乐于把“词”哼唱出来并加以记录,词谱就产生了。人们又在归纳词谱的基础上,把那些适于在众人面前演唱的曲目推广开来,于是各式各样的演唱音乐开始走向兴旺。当然这个“词”,还不是本文要说的“词”,本文要说的是诗词的“词”。

 

(二)词与诗的区别

 

要弄清诗词的“词”,先要知道诗是怎样的。《现代汉语词典》把诗词的“词”解释为“一种韵文形式”,这又和诗并为了一类。那么诗和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从人类历史形成的角度讲,诗和词都是一种东西,即滥觞于人的言语,但确有很大的不同。人从会说话到用各式各样的言语抒发情感,经历了无数个言语能力升华过程,在这一个个过程里人的言语逐渐走向丰富和更具表达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诗和词同时作为言语表达方式之一的韵文,是其多样化的体现,它们的不同自然不难理解。

 

诗和词是一种东西。随着人类抒发情感的需要,人类发现了一种节奏感强、铿锵有力、顿挫有致的表达方式,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寥寥几字便痛快淋漓地呈现了人类当初的劳动过程,也满足了情感抒发的需要。这就是诗的起源。如果将其哼唱出来并“有音乐味道”,就成了词。这也证明诗和词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因为劳动是人类当初的第一需要,人的情感都是围绕劳动才得以形成并最终抒发出来的。现在还常常听到人们把词称为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诗和词又有很大的不同。

 

诗要求句子字数大体整齐。因为劳动的节拍注定了言语的节拍,而劳动的节拍往往又在有限间隔内进行不断重复,加之汉语是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所以诗要求句子字数大体整齐,以符合劳动节拍的需要。而词是用于哼唱的,因此词的节奏依曲目的调式和旋律来定,字数整齐与否并不重要。

 

诗要求句子字义大体对称。劳动除了有节拍的重复外,还要有动作的重复。动作的重复是靠劳动力度强弱规律来控制的,汉字附着在音节上的表意性正好适应了人对劳动动作的指示或抒发,所以诗不但要求句子字数大体整齐,还要让句子在字义上大体对称(如对仗),以方便句子间的照应和交替,这样才能保证它与要反映的劳动力度相一致。词则因受曲调性质的控制,字义对称与否亦不重要。

 

诗更要求句子对韵的重复。重复是劳动本身最主要的特点,没有哪一样劳动不曾经历重复这一过程,这是诗的节奏产生的重要根源。同时,劳动的重复又需要在一个极为和谐的过程里才得以进行下去,所以人类又发现了“韵”这个东西,因此用句子押韵的方法来表现重复是最恰当、最和谐的表达方式,这便是诗和词都是韵文的来由。后来出现了声律学、音韵学,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毕竟词与音乐结合较之诗更加紧密,所以词对韵的重复远不及诗。

 

(三)诗词的“词”的含义

 

现在再来说诗词的“词”。

 

诗词的“词”,作为与诗相区别的一种固定文学形式,形成较晚,它来源于人们哼唱的“词”又有别于这种“词”,也就人们是常说的“唐诗宋词”的“词”。

 

词作为一种固定文学形式,正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起于唐代,盛于宋代”。从汉乐府开始到唐代诗律逐步走向完善,出现了许多诗作大家,这些为后来词的兴盛提供了丰富的积淀。到宋代音乐的发展已经登峰造极,又反过来推动了词的发展,加上乐府诗和唐诗的双重营养,词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基础已经成熟。

 

所以从当初都有配乐这一点看,词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再从后来它与音乐脱离这一现象看,词和诗又属于同一类的文学形式,因此人们乐于把词称为诗的别体,即所谓“诗余”。

 

但是,词的独立不等于它与原来有配乐的“歌词”有本质上的区别,音乐的影响从未结束。音乐影响词的最显著之处在于,音乐赋予了诗不曾有过的一种特征即“长短句”。因此“长短句”这种语言形式,一方面要保持和音乐固有的旋律、节奏相协调,一方面要和诗一样受一定声律的严格约束,它兼有诗和配乐词的双重特点,这使它成为了一种极为独特别致的文学表达形式。这便是兴盛于宋代的“词”。

 

(四)词牌的形成

 

词虽然脱胎于有配乐的“词”,但却没有从原来为“词”配乐的曲子固有的格式里挣脱出来。曲子不同,它所需要的“词”的长短句格式就不同,因而每首曲子下面都有一首固定的长短句格式。

 

不同曲子有不同的曲调,代表一定的高低起伏的旋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心情,因而它的“词”也必然和音乐相呼应,具有同样的效果。后来人们不再满足用固定不变的“词”,来唱同样的曲子,为了个性化的需求,人们开始试着将原来的“词”改变,但保留了原来的长短句格式和声律。这样,一首同样的曲子下,就出现了几首或多首不一样的“词”。再后来,人们纷纷效仿,甚至只记得这首曲子下的长短句格式和声律,以及这种形式适于表达的情感和心情,而忘掉了原来的曲子,“词牌”由此产生。

 

所以有一种说法,即把词的创造叫作“填词”而不叫“写词”,因为它要按“词”的固定格式和固定声律的严格约束来填充某个“词牌”,而不是像诗那样按共有的规律去写。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是共象的,千首一律,而词是个象的,每一首有每一首的个性化特点。

 

关于词牌的名称。词牌是某一首词的格式的名称,按此格式填出的词都叫此名称。有的时候同一词牌会有多个变体,就好像有多个格式似的,但既然都从一个格式演变而来,词牌名称可以不变。有的时候同一词牌格式有几种叫法,这也是允许的。

 

词牌的来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来源于原来曲子的名称,如《蝶恋花》、《西江月》、《菩萨蛮》等。二是来源于词原来固有的题目,如《更漏子》、《浪淘沙》等。三是来源于词内容本身,从词里摘取几个字当做名称,这种给词牌起名的现象最多,而且词牌重名的现象也很普遍,如《忆秦娥》、《忆江南》、《酹江月》等。

 

    一般按词牌填词,只是借用词牌的格式(也叫词谱)而已,完全不必考虑原有的意义,如填《如梦令》,填好的词完全可以与梦无关。但如果你对词的出处如原来的曲调、原词的含义,以及对这首词的格式适于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环境、情调等有所了解,照顾一下这种词牌风格也是可以提倡的。

 

(五)关于创作新词

 

现在新出来一种倾向就是,有人喜欢摆脱古词牌的限制,可又对词这种长短句格式和声调的美感兴趣,于是出现了“写词”而非“填词”的现象。

 

“写词”,即不遵循任何一种词牌格式,而是另开蹊径,以一定的平仄或对仗规律,按长短句的形式,写出一种前人从未有过的格式。这样的作品读起来很像词,却又说不出来是哪一种词牌。有时这样的词从长短句上看,可能与前人曾有的词一致,但平仄与对仗又不合。有时平仄、对仗都很像,却又在字数上出入很大,说是对前人词的变体,可又觉得很难联系在一块。这样的现象,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种“新词牌”现象。

 

对这种新词牌现象,人们该怎么看呢?应该支持。从词的发展史而言,词的格式总是随着曲牌的增加而增加,词牌也就跟着曲牌的定型而定型,直到宋朝达到顶峰之后,词牌产生的速度才有所减缓,因而有人认为词的创作只有所谓“填词”一种方式。但从词牌填写的经验而言,古人对词牌改革的情形和范例也不少,如对曲子词格式删减现象,以及对某一词牌的原有格式加以字数上的增加、减少,或进行平仄易换、节奏调整、个别字移位等。这说明,古人在填词时,也是要考虑到自己需要的,毕竟形式和意义比较起来,意义似乎更重要一些。再从词牌的数量来看,可以考证到的词牌有近几千种,这也证明,词牌总是在发展中的。更甚者,随着年代的延伸,词的配曲逐渐被人淡忘,人们追求原曲的意义已不很大。现代社会人们像古人那样把填词作为专业研究的人数,已凤毛麟角,如果因此制约了人们对词的喜好和表达需求,或者只将人们局限于对旧词的欣赏而不能自己创作,这或多或少有些不近情理。

 

    实际上,词牌只是某一种词的格式符号,不是词的全部含义。词的全部含义即词的创作规律是长短句形式及其声律的和谐,这才是词的精华。今人继承古代词的精华,使之满足自己情感和心情的需要而独开新路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词牌  词牌词条  填词  填词词条  闲话  闲话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形成  形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