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原创)读古诗,品味生命的伟大与崇高

 

文|杜文杰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歌浩如烟海,它们是中国文化、文明及艺术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读罢下面几首诗,会让我们有更多对生死的敬畏和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更多去品味生命的繁华、伟大和崇高。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南宋末年爱国英雄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兵败被俘,于1279年途径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时,文天祥不从,并写下了这首诗,并向元将张弘范出示此诗以明其志。诗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歌最后的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呢?我要留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光照史册。”

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誓死如归的高尚情怀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心系南宋,至死不渝,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坚贞不屈,英勇献身大无畏精神。这句诗成为千百年来一直激励和鼓舞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忠贞爱国、不屈不挠精神支柱和价值体现。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石头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在《石头吟》中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长留人间。对于谦来说,粉身碎骨而死有何惧怕,重要的是要留下清白的名节。

整首诗托物寄怀,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高洁的理想和正气凛然、无畏无惧的磊落胸怀及高尚情操。

于谦一生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变发生以后,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在众大臣的建言下,于谦议立郕王(英宗的弟弟)为代宗皇帝(英宗膝下只有一子朱见深,尚且年幼,没被立为皇帝),史称明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亲自率兵22万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也先部队,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也先见手里拿着的一张牌英宗于谦的防守下也派不上用场,决定将英中送回大明,在“一山容不得二虎”(新皇帝代宗和太上皇英宗)的情况下,朝廷突然变得复杂起来,也把昔日拥戴扶持代宗的大臣于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起先代宗防止英宗复辟,将太上皇英宗囚禁于南宫之中,苛待于他,时常送冷饭冷菜,还派人秘密监视。英宗哪里受得了这种待遇,于是他联络了石亨,徐有贞几位大臣,在代宗病重之际,控制了宫闱,重新登上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重新登上帝位,此时病重的弟弟代宗却躺在床上,失去了往日皇权的荣光,十二天后,代宗薨逝。

英宗执政后,还怜惜于谦,念护城有功,不忍杀害于谦,但在大臣徐有珍的力谏下,以“谋逆罪”将于谦押至北京城外,诬杀了于谦这位民族英雄。徐有珍对英宗说,不杀于谦英宗帝位名不正言不顺。

令人悲叹的是,于谦一代忠臣,竟被扣上谋反的罪名,就在这座他曾经全力守护的城池面前慷慨赴死,史载“天下冤之”。英宗派人到他家里抄家的时候,只搜出来了几本书和代宗赏赐的蟒袍,没有任何谋逆的证据。当然搜到的还有《石灰吟》这首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真实写照的“清白”之诗。

于谦虽然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杀害了,但是他不失为一位清正刚直的爱国英雄,英宗被俘,为了国家安定,他拥立代宗皇帝,英宗(太上皇)回国,他又积极劝说代宗皇帝,放下忧虑,及时接纳英宗回国,为了抵御外族,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鞠躬尽瘁,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一点功利之心,即使最后被冤杀,也没有毁坏自己的清白名节。

英宗死后,宪宗继位,为于谦平反昭雪,追封为太傅,柱国。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清朝大臣林则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写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一首诗中的两联。两首诗中,以第二首最为著名。诗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亲自领导了虎门销烟,领导了中国军民参加了抵御外国列强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曾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虽然如此,但腐败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昏庸无能,屈于压力,却因林则徐主张禁烟而对其实施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使爱国名将林则徐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这首诗就是林则徐与家人分别时所写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感、人格性情及精神境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表达的 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可以不顾个人生死、得失和利益。这句诗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佳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颇合大臣之体。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是近代革命家、诗人夏明翰写赴刑场的《就义诗》,诗文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1889年-1928年)湖南衡阳人,“五四”运动时,领导衡阳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1920年到湖南长沙,组织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以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28年2月8日被捕,次日即遭反动派杀害,时年39岁。夏明翰就义时,凶手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要来纸笔,一挥而就,写了这首充满激情、正义和豪迈的《就义诗》。

这首诗言简意赅:“砍掉头颅并不可怕,只要我的信仰是真理,就算把我夏明翰杀了,还有大批的革命者会前仆后继。”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简短几句诗文表达的就是革命的信仰、民族的精神和脊梁,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伟大动力和强大力量。

 

 

在中国的历代诗文中,类似以上的诗句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关键是我们要从这些诗文中明白一些道理和真理。

人有生有死,对死生的态度及人生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从一个人面临生死选择考验时的言行举止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和精神。从上面那些精彩的诗文中不难看出伟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以及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气概。

常读上面这些古诗,能让我们不断品味出生命的真正伟大与崇高!

生命是崇高美好的,蝼蚁尚且偷生,更别说是人类。生命属于人的就只有一次,没有人不好好珍惜生命的。然而,在生命中,是选择苟且偷生,还是勇敢为追求真理和正义献身,或在烈火中永生,是摆在每个人面前需要交出的一份答卷。

生是不能选择的,死也是无法逃避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伟大的生和死都应该是轰轰烈烈的。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关键要死得其所。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活在人民心中的人,永远受人尊重,被人记起,流传千古,流芳百世。可是有些人或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或臭名昭著,遭人唾骂,遗臭万年。

这就是死与生的区别,人生最高的追求和境界其实就是对待生命及生死的态度。

为了追求真理和幸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胜利而英勇献身,并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和脊梁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2019.5.24     书馆首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古诗,品味生命的伟大与崇高  古诗  古诗词条  崇高  崇高词条  品味  品味词条  伟大  伟大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