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苏轼听不懂方言,误解别人好意,写下一首旷...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学说中国话”也逐渐成了一种潮流,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可是,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中国话就等于普通话,学说中国话就是学说普通话。

实际上,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除了普通话以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当地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当然会使用自己的语言。于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如果不使用普通话,就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还会产生误解,闹出笑话。

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存在。例如宋代大词人苏轼,就曾经因为不懂方言,误解别人好意,而写下一首旷达诗作,谁知竟成了千古绝唱。这首诗只有短短4句,却是一首旷达名作。它告诉人们:心态好,日子就能过成诗!这首诗就是《惠州一绝》,全诗如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作于公元1096的四月。当时,诗人已经年近六旬,却又被贬到更加遥远的岭南惠州。南宋时,岭南多为蛮荒之地,很多罪臣都被流放在此。自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会写下许多哀怨嗟叹之辞。然而,苏轼却却不然,他依旧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写下了两首七绝。这是其中一首。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来历。据载:苏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川娃子,听不懂粤语。到了岭南以后,好吃的他立场爱上了当地的一种特产,那就是荔枝荔枝甘甜多汁,十分美味,在当地很普遍,价格便宜。于是,这位苏老先生就肆无忌惮,吃个没完。

众所周知,荔枝虽然美味,但却极易上火,不能多吃。于是,当地老乡就好心告诫他:一把荔枝三把火。结果苏轼因为不懂粤语,竟把老乡的劝解理解成了一番好意,以为是叫他多吃一点。于是就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说。

无论传闻是否属实,至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一窥东坡先生的精神风貌。贬谪到岭南以后,苏轼只有一个清远军节度副使得闲职,没有实权。于是,他索性流连风景,四处体察风物,反而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这首《食荔枝》就是很好的证明。

整首诗清新爽快,生动感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是苏轼晚年的一首旷达经典作。首句“罗浮山下四时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写出了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岭南四季如春,天气温暖。四月时的罗浮山更是处处春意。罗浮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秀丽多姿,是岭南名山。

次句“卢橘杨梅次第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岭南物产丰富的特点。岭南气候湿热,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水果种类繁多。此时,枇杷和黄梅都已经成熟了,天天都很新鲜。此句中的“卢橘”并非橘,而是指枇杷。一个“次第新”既写出了枇杷和黄梅先后成熟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岭南的喜爱之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是此诗流传千古的名句。苏轼好吃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来到岭南以后,有这么多甘甜多汁的美味荔枝,对苏轼来说,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所以他忍不住感叹道: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我真愿意永远做个岭南人。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诗人非常喜欢吃荔枝。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人不可能一天吃那么多荔枝。因为荔枝性热,多吃上火,一天吃了7、8颗就可以了。很明显,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此外,诗句虽然表现的是诗人对岭南的深深热爱之情,但也不失为一首化悲苦为快乐的生活赞歌。

苏轼此时年近六旬,却又遭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基本就等于永绝。可此时的苏轼却心情平静,早已没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淡泊宁静,享受人生。有一个好心态真的非常重要,就像苏轼一样,无论到哪里都能够过得极其快活,把人生过得像一首诗。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首  一首词条  苏轼  苏轼词条  好意  好意词条  方言  方言词条  误解  误解词条  
诗词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在黄州寓所定慧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展开)

诗词周邦彦诗词鉴赏

 《锁窗寒/琐寒窗》

《锁窗寒/琐寒窗》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展开)

诗词

 【我今五赋鹧鸪天】

【我今五赋鹧鸪天】阆苑逍遥世外仙, 我今一赋鹧鸪天。 童颜鹤发精神爽,谈笑风生意气闲。 棋对弈,傍石眠,醒时沧海变桑田。 白云缭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