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寂寞沙洲冷

        此句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自幼好学,20岁即进士及第。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至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正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是漏壶中的水或沙漏尽,代指更深人静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起头,不满的月亮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梢上的狼牙,衬托出孤寂凄楚与不安的心境。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从苏轼的笔下,我们可以了解到,词人在这样一个宁静幽寂、万物入梦的时候,还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如同孤飞的鸿一样凄清。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本词的高潮部分。表面上在写心怀幽恨并惊恐不已的孤鸿,实际上又是在写自己。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挑挑拣拣,却找不到令自己甘愿栖息的枝杈,作为有羽动物只好屈就落宿于低下的有毛动物才栖身的沙洲,宁肯承受那份危险、屈辱与寂寞、寒冷。

         另一层意思是在写自己正值年富力强、才华横溢,却遭受如此怨屈,但既便如此,也并未丢掉知识分子那种对庸俗、市会的唾弃和造福社会的责任担当。但冷静考虑,如若实现理想必须找一个"牛人"把自己从火坑里拉出来并带上去。然而,朝庭官场门派错宗复杂,并且肮脏、丑陋,而自己的学养又不允许自己同流合污,在心目中一遍一遍地选择可以攀援的"高枝",大千世界,竟找不到一个能让自己心甘情愿扶持的“主子!生活困境如何解脱?雄心壮志哪里施展?伟大抱负何以实现?但另一强大的力量占据了上峰,那就是宁可还当这小小的团练副使,甘愿承受贫困,也不失掉人格,同流合污!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情怀、不愿随波逐流的心态。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另有一说,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洲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如此载不假,该词更有深意。上阕写的虚幻迷离,颇有点遇仙的感觉。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宁可承受寂寞与寒冷也不随遇而安。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于是,就赋了这篇《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太美了字字珠玑。后世由陈信荣词、周传雄曲,以“寂寞沙洲冷”为名作了一首歌曲,以现代年轻人的视角和情怀体味《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所载"惠州有温都监女······”,还原这首《卜算子》的意境: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我觉得非常优美,使如梦如幻的境界落地,尤其一个女声慢四版,像洋葱熏过后徐徐飘来的秋风,有些辡眼却不夫清爽。 

        我也试图用一扭达一扭达的字,体昧它的意境,您也看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寂寞沙洲冷  沙洲  沙洲词条  寂寞  寂寞词条  寂寞沙洲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