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康震品读古诗词 | 合集(80集全)

康震有个外号,叫自带流量的“诗词男神”。

2005年,《百家讲坛》的老师们都在讲历史,他首开先河,讲起了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诗词名家。

近两年,他又出现在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里,讲诗作画,圈粉无数。

他借诗词出镜,在《开心辞典》与王小丫解释对联平仄,在《汉语桥》为外国学子指点迷津,在《子午书简》顺长江而下畅谈苏东坡,在《向上吧!诗词》里与刘震云“斗智”,频出金句······

电视机外,他是一位能讲、会讲的好老师。

他的《唐诗选读》公选课,350人的教室能挤进去400人,还有不少未选上课的学生站在过道里听。他的学生助教甚至不愿意透露上课的具体时间,“怕来的人太多抢不到座”。

这就是康震,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位颇有积淀的大学教授,也是一位绘画书法爱好者、电影迷。流传千年的古诗词在他的讲述中,摄人心魄,夺人眼目,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世间美好,其实都藏在古诗词里。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随康震教授一起,找个安静的角落,面朝大海,诗暖花开!

康震品读古诗词

康震01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康震02 | 李白《望庐山瀑布》

康震03 | 李白《送友人》

康震04 | 李白《赠汪伦》

康震05 | 李白《望天门山》

康震06 | 贺知章《咏柳》

康震07 | 王之涣《登鹳雀楼》

康震08 | 钱福《明日歌》

康震09 | 袁枚《苔》

康震10 | 苏轼《定风波》

康震11 | 王之涣《凉州词》

康震12 | 孟浩然《宿建德江》

康震13 | 孟浩然《春晓》

康震14 | 高适《别董大》

康震15 |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康震16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康震17 | 王昌龄《闺怨》

康震18 | 王维《鹿柴》

康震19 | 王维《使至塞上》

康震20 | 王维《终南别业》

康震21 | 李白《行路难》

康震22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康震23 | 李白《将进酒》

康震24 | 杜甫《月夜》

康震25 | 杜甫《望岳》

康震26 | 杜甫《春望》

康震27 | 杜甫《绝句》

康震28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康震29 | 龚自珍《己亥杂诗》

康震30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康震31 | 李商隐《锦瑟》

康震32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康震33 | 李商隐《夜雨寄北》

康震34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康震35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康震36 | 白居易《忆江南》

康震37 | 白居易《琵琶行》

康震38 | 杨万里《小池》

康震39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康震40 |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康震41 | 李煜《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

康震42 | 李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康震43 | 李煜《相见欢 · 林花谢了春红》

康震44 | 苏轼《望湖楼醉书》

康震45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康震46 | 苏轼《水调歌头》

康震47 | 苏轼《题西林壁》

康震48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康震49 |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康震50 | 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

康震51 | 杜甫《登高》

康震52 | 杜甫《赠花卿》

康震53 | 杜牧《过华清宫》

康震54 | 杜牧《清明》

康震55 | 杜牧《山行》

康震56 | 范仲淹《渔家傲》

康震57 | 韩愈《晚春》

康震58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康震59 | 贾岛《题李凝幽居》

康震60 | 李贺《雁门太守行》

康震61 |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康震62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康震63 | 李清照《夏日绝句》

康震64 | 李清照《一剪梅》

康震65 | 李清照《醉花阴》

康震66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康震67 | 刘禹锡《秋词》

康震68 | 柳宗元《江雪》

康震69 | 陆游《游山西村》

康震70 | 孟郊《游子吟》

康震71 | 王安石《泊船瓜洲》

康震72 | 王安石《登飞来峰》

康震73 | 辛弃疾《破阵子》

康震74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康震75 | 辛弃疾《西江月》

康震76 | 元稹《离思》

康震77 | 朱熹《春日》

康震78 | 晏殊《蝶恋花》

康震79 | 张继《枫桥夜泊》

康震80 | 叶绍翁《游园不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康震品读古诗词 合集  合集  合集词条  品读  品读词条  古诗词  古诗词词条  
诗词

 初唐的一首边塞诗,结尾10个字像...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自古文武相轻,文士往往鄙夷武人是无脑莽夫,而武将壮士则看不起文人的怯懦酸腐。所以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文臣武将相争的事迹,如廉颇仗着军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