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古韵清音此中传,植根香港的“御前清曲”福建南音

三百多年前,康熙年间,传说在闽籍翰林学士李光地的安排下,五位南音乐师从泉州来到紫禁城,御前献技。由于其音宛若阳春白雪,康熙皇帝一听难忘,嘉许其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从此以前,福建南音就被誉为“御前清曲”,而艺人在演唱时,也会竖置明黄罗伞以纪念这段历史。

千古郎君祭

福建南音,又称为南管、南曲、南乐、弦管、郎君乐等。前者,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名之;后者,则因为南音乐者皆祀祭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而得之。孟府郎君,即五代蜀主孟昶。欧阳直卿《温臾词话》记曰:“(孟昶)美丰仪,喜猎,善弹(按:弹弓),好属文,尤工声曲”,因花蕊夫人之故,被宋太祖追封其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自此,“郎君大仙”就成为了南音弦友奉祀为弦管之祖。至今,每岁春秋二季的“郎君祭”,奉者仍以弦管唱和伴以仪式祭祀。

简而美的乐器:上四管与下四管

福建南音主要以“十音”演奏,包括:琵琶、二弦、三弦、洞箫、响盏、双锺、四块、叫锣(合称下四管)、拍板、玉嗳等十种乐器,其中又有“上四管”与“下四管”之说。“上四管”是指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四种,而这里的琵琶又称为“南琶”,是唐代的遗制,演出时须横抱按奏。“下四管”是指响盏、小叫、四宝、双铃四种小型敲击乐器,声音轻盈,清彻动人。

演出时,舞台上会放置明黄罗伞一把,上书“御前清客”,台前又会挂上两盏殷红宫灯,绣有龙凤纹饰。而“上四管”会分处四角,“下四管”则或站或座于中央。当乐曲悠悠奏起时,仿佛把观众带回三百年前。

南音植根香港六十年

福建南音在上世纪植根香港,至今已整整六十年了。

南音组于1957年成立,以弘扬南音艺术为己任,在这六十年来不断推动本地南音艺术的发展”,福建体育会南音组副监事长陈国雄先生带着一口浓浓的闽南腔说道。

“每个星期日下午,我们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会所练习。”陈先生除了坚持每周操练外,还带领了南音组参与不少交流活动,例如本地的南音演唱会,以及在泉州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南音大会唱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

寒来暑往,时间随着地球流转不歇。世道转移,我们可以静默以待,也可以自强不息。跟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福建南音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访问当日,陈国雄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年青的一代连闽南话都不会说,别说要他们学习南音”。诚然,作为一个生于福建、长于香港的第二代福建人,我的闽南话其实并不流利。而我更可以想像,不久的将来,在缺乏年青一代参与的情况下,南音或会日渐式微。面对这个局面,陈先生选择了自强不息,坚持每周练习,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务求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叶德平)

注:2009年9月30日,“福建南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6月,更成为了《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第2.15项,内容是“福建群体在红、白二事的场合都有福建南音的歌唱演出。”

作者:叶德平博士,香港资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委,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讲师,中文、历史课程学术统筹,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南音  南音词条  前清  前清词条  清音  清音词条  植根  植根词条  古韵  古韵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