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集儒、道思想于大成,太极文化为何能够经久不衰?太极拳已成绝学

太极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许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不仅是一套拳法,更是结合了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

太极的意义

太极二字中的「太」是有「大大」的意思,意指比大还要更大,因为这种大是无法描述的,所以在大的中间加了一点,就代表「太」,是「大」的极限。至于「极」,在古代是指「脊」,代表最高点。世界最高的地方是怎样也都无法看透的,也是无限的远方。太极和无极是一体两面的,太极是正面的代表,我们能看得到的,是属于阳的这一面;至于无极,是指看不到的,属于阴的那一面,所以《太极拳论》明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是指当太极运化的时候,看不到也无法触摸到的。

太极拳的起源和派别

传统的太极拳门派五花八门,坊间众所周知又常见的太极拳派别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而各派有规定的传承关系,互相学习借鉴,亦不失自家派别的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的鼎盛状态。由此可见,太极拳流派众多,群众基础认知广泛,是中国武术拳种中极具活跃生命力的一支武派。

对于太极的起源,相传是元末明初武人张三丰所创,他创了内家拳并以太极为首,他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都从道教的经书中汲取了精华,他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注重内功与阴阳的变化,讲求意、气、力协调的统一,动作稳重、姿态含蓄、浑厚有力、神意悠然。这与道家的清柔婉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互相吻合,三宝修炼包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由此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谓是遗留后世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太极拳的理论与套路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武术,而其特点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基本上,太极拳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太极拳器械、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而器械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在技击上别树一格,特征鲜明。太极务求以静克动,以柔制刚,就虚避实,借力发力,「 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微动,己先动。」,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以及转移分散对方注意力,乘虚而入,继而还击。太极拳这项技击的原则,旨在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的要领中,不但可以训练人的反应、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太极有八种劲,分别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掤」是以化解或合力发动、「捋」是以借力向后引力、「挤」是以下盘使出外盘劲、「按」是以上盘使出外盘劲,亦会成为反关节拿法、「采」是以顺力合住对手的来力、「挒」是以侧棚之力来破坏对手的平衡控制、「肘」顾名思义是以手肘尖攻击对手、「靠」则是以肩膀前后强劲击对手。

至于太极拳理论方面,除武当山、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以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外,各太极派别也有自家钻研的一套家传拳谱,如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杨澄浦家传手抄太极拳老谱》、《太极法说》、《陈式太极拳图说》、《班侯九诀》等。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这句话出自太极拳理论奠基人武禹襄先生(1812 一1880)的经典拳论《打手要言》,其完整语句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由此可见,关键是「从人」,但如何「从人」呢?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这样解释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从人」是指不与对手发生直接交手,并不硬接硬拦,亦不硬顶硬撞,因此会采用「走」和「随」的策略。走的意思并不是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是借力,进行走化,或是抵消对方攻击的力量;随也是从人,但并非盲目跟从,而是要有目的,因此便可灵活多变,轻松自如。而「由己」,则是心中早有打算,招法预先计划好,你打你的,我来我的,因此便会与对手产生直接生硬碰撞,亦易于受制于人,根本称不上什么灵活,最后结果必然会「滞」。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一句对于太极拳而言,应该有点自相矛盾,毕竟太极不就是以慢为宗旨吗?

太极拳集武术、文化、哲学于一身,并具有技击防身、养生健身、陶冶情操的作用。此拳是快慢相间的高级功夫,但是大家都只知道太极的「慢」,却不知太极的「快」。在技击层面上,「快」可分为两方面,一为「动作快」,二为「思维快」。「动作快」是指手、眼、身、步动作要敏捷迅速。不管是出拳、擒拿、贴身靠打。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使对手无法发现意图、不知不觉,即使意识察觉到,亦无法及时使出任何防守动作,即是「拳打不知」。「思维快」主要为技击时大脑的反应速度,当对手尚未作出攻击时,便知对手想出什么套路,便能作出相对应的打算;当敌人进行攻击时,便要通过大脑实时判断是应闪躲还是防守,若要防守该如何防。太极拳之「快」犹如一潭静水之中投入卵石,晴空万里之中的雷鸣闪电,黑夜之中忽遇强光。敌人只知我的慢,却不知我的快,以快制敌,使其俨如在万丈悬崖一脚蹬空。

太极在现代的发展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已故主席毛泽东曾呼吁全国人民学习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让太极拳有巨大的空间并自由发展,因受到国家的极力推崇,太极拳进入了推广普及期,邓小平亦曾亲笔为太极题词「太极拳好」。不单是中国国内盛行推崇太极拳之风,精于太极拳的大师们更走出国门,带着一身太极知识将太极拳这无价瑰宝传播到海外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因中国的太极大师的极力推广,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众所周知的符号象征之一,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推手。太极拳的开始,也是继「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陶瓷、印刷术之后中华民族优秀创造以及文化发展的又一次强大展示。对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国民生活素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建构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太极拳从古传播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人参与、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现时在全世界,太极拳习练者高达三亿人之多。

香港太极拳发展

而香港的太极拳运动,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开始。在初期,轻柔缓慢的中国传统太极拳传到本港,因为大家对太极拳的熟悉程度不足,因此认受性不时受到质疑和反对,但当时来港宣扬太极拳的都是有一定深厚功力的一代宗师,他们极力使太极拳能在香港别开一面,发扬光大。最初在港传授的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接着是吴式太极拳,在七十年代后有陈式太极拳,八十年代有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当时这些派别所教授的武式都比较贫乏。其后推行了国家规定及各派的简化套路,比如廿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等,加上当时香港政府的积极推广宣扬太极,才能使到香港的太极拳得到真正全面普及发展。现时有不少市民都会学习太极,全港十八区每天都会举行太极研习班,更有大专院校举办太极课程,可见太极在香港已经趋向普及化,深入民心。

太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不少新一代认为太极只是个老掉牙的拳法,只有长者才会在一大清早在屋邨、在球场、在体育馆缓慢地耍练,没有任何意义,社会应该淘汰、遗弃这种拳法。但是,太极并不是应被遗弃的艺术,反而值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传承流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词条  大成  大成词条  经久不衰  经久不衰词条  绝学  绝学词条  太极拳  太极拳词条  
资讯

 “牛郎织女”爱情启示录

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分家后,只分到一头老牛。有一天,牛郎看见仙女们在水池沐浴,老牛就告诉牛郎,让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