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北京最早最大的皇陵金陵,金世宗时达到全盛,传说竟有72条阴沟

在金世宗末期至金章宗时期,是金陵的全盛时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也就是金世宗行将谢世的那年,专门“设万宁县以奉山陵”(《金史》志第535页)。两年后,即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改名为奉先县。

这时的金章宗以“文采风流”自居,并确实以诗文著称一时。他开始继完颜亮和完颜雍之后,大修北京园林,先完成了著名的卢沟桥工程。之后,又建成了始自金世宗的“离宫”(又称大宁宫),这就是今天著名的北海公园。此外,他还仿西湖而筑西湖,望春山而建香山,高梁河两岸植满桃柳李杏,玉泉山下栽上芙蓉,香山八景、玉泉行宫、双清别墅都建成了,连今黑龙潭、大觉寺都是当时行院的遗址。

他这样的大规模的建设园林,当然不会遗漏金陵了。

云峰山的自然山水原本就十分秀丽雄奇,此时在群山万树之中修了无数宫阁楼台,红墙绿瓦,青冢白栏,当是十分壮观。1987年调查发掘出一段御路遗迹,栏杆是汉白玉的,雕满花纹,连每一级台阶上也都雕刻了花;台阶是青石的,每块青石的连接处雕刻的都是忍冬卷草,花纹镶对的十分整齐。就是在地面上搜集到的石刻砖雕也都极富艺术性。

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曾出土了石羊、石马、石狮等,后又掩埋了。睿陵前还有挞懒的牵虎石像。

各陵前除了享殿外,应还有碑亭、明楼、祝版房等,而且有事先砌筑好的祭祀坑,1986年曾发掘了两个祭祀坑,都是用雕得十分完好的青石筑成的。50年代时,坑里出土过祝版哀册。

和其它帝陵不同,金世宗创立了灵庙之制。灵庙设在太祖陵前,里面主要是悬挂开国功臣像,凡太祖时代已故的佐命勋臣,以功绩大小,官资尊卑,顺次排列于太祖神位的两侧。这灵庙的建筑当是十分壮观。

房山顶峰海拔1307米,冬季长年积雪,夏日凉爽怡人。

房山之颠,海拔约1000米处,是金章宗歇凉台。这里的古代建筑早在金以前便开始了。《房山县志》称:“按灵峰寺在大房山之上,长沟峪之北,俗名上寺。”“其碑皆隶书,为金苏敬安撰,今摄其略曰:房山南三里泉石最幽,奇处旧有梵宫,肇自隋唐。光启(唐僖宗)二年重建。辽中章上人者,声闻朝省奏:请名额,取灵峰之义,敕赐今名。时重熙十五年也。…至皇朝开奠房山为灵寝寺,属治内,迨明昌改元复建崇圣宫白云亭于峰顶。”又记:茶楼顶(大房山的别称),在县西北二十里,上有金章宗歇凉台,尚存四石柱。灵峰寺、上寺、歇凉台三个名称是一处地方。民国十七年修县志时,石柱四根尚存。现在这里金代遗物也很多,汉白玉柱础凸起,阶条石数块,和一堆破砖烂瓦堆在一起。“文革”前还有钟和碑。这座山峰是金陵一带的制高点,在此可将金陵区一览无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金章宗为什么偏要到如此高处歇凉崇圣了。

从章宗歇凉台往下的各条山沟水源极为丰富,每条沟中都有一二山泉外涌。天晴时山中飘云,也就是说在山外看着还是一望无垠的碧蓝晴空,进了山就有云雾遮面。山外如天阴,里面就落起了雨。当地百姓传说,龙王每年都要给皇陵下七七四十九天浇陵雨。

每当下雨,漫山遍野白亮亮的水向下流,睿陵、兴陵、景陵背倚的九龙山八条山沟里水浪奔腾下泄。为了保护皇陵不被水冲毁,采取了两条措施,—是环陵修筑护陵墙,1986年时挖出了墙基遗址,宽有—米多,都是青条石、方石和花岗岩砌成,墙基高出地面许多,能有效地防止山水冲刷到陵园建筑。二是沿几条山沟修砌了泄水洞,洞掩在山里,就像现在的暗渠,水从洞中流六七十米后,泄到陵旁的小河里,流向山外。这样的泄水洞据当地百姓说发现了许多条,在睿陵—带有一条泄水洞,从洞中直至小河旁,长有60余米,高1.2米左右,宽也有l米,西高东低,全部是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另三山头之间还存有两条小泄水洞,和大洞相通,犹如主河支流。当地传说皇陵有72条阴沟,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三四条了。

金陵全盛时期最重要的当然是宫室建筑了。当时的建筑除了享殿以外,还有佛、道建筑和行宫别苑建筑。

享殿建筑亭台楼阁现在已一无所存了,所兴还存有殿基。

殿基面宽16米,进深12.20米,用光滑的平石砌成,高出地面50多厘米。有纵横排列的石柱础四行,共16个,柱础直径30厘米。在宝顶坟头和享殿周围,还有东西约26米、南北约60米的残墙环绕。1986年调查试掘后,用土掩埋上了。

和享殿同时建筑的山神庙很有特色,在诸帝陵中,是独—无二的。《大金集礼》卷三十七载“大定二十年十月三日,敕旨在山陵下盖山神庙,今后,但节下去后交享祭”。据《金吏》卷三十五载:“世宗大定二十一年,敕封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

册曰:古之建邦设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形胜。我国家即定鼎于燕,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拨浑厚,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祖宗陵寝,于是焉依。仰惟岳镇,古有秩序,皆载祀典。矧兹大房,礼可阙次!其爵号服章,俾列于候伯之上庶足以称。今遣官备物册,命山神为保陵公,申敕有司,岁时奉祀。其封域之内,禁无得樵采弋猎,著为令”。

房山“山神”爵号在候伯之上,为“公”,和女真金朝发祥地的长白山同等爵位。老百姓还以神呼之。在坟山脚下,山神庙的院内曾有一高大的石人,用铁链锁着一只石虎。传说是从前老虎经常出来伤人,山神把它制服了,所以它乖乖地看守皇陵。解放初期,庙和像还都在,大约是“大跃进”时期砸的。不过,这不像是金代的原始建筑。按金陵经常有老虎和豹子出没是明代后期的事,是否那时才建的此庙。

山神庙的遗址,位于坟山上,遗址呈正方形,是60X60米,南部还有很长一段护墙,有道路遗迹,顺山势而下。现有金代遗物,残砖、绿琉璃瓦、汉白玉石块等,有敕封大房山神为保陵公石碑一方,据当地看过碑文的老人们说,此庙就叫“保陵公”。

女真族在东北时崇信萨满教,崇拜自然神。以自然之神来“保陵”,是他们风俗在入关后的延续,这和其它帝陵有明显的区别。

金世宗晚年不但为了身体健康企求长寿而信仰道教,而且还笃信佛教和道教,虔诚奉佛。太子完颜允恭也喜谈佛。他们如此奉佛礼道,在金陵的建筑、祭祀等方面必然有反映。解放前,金陵出土过鎏金佛、菩萨、座像佛等。金陵区内有金代所雕刻的三尊高大的石佛,为一佛二僧,中间释伽牟尼站在莲石座上,石座上刻忍冬草,和金陵御路上阶条石所刻的一样。佛像高近5米,左右二僧迦叶、阿难也高近4米,佛西北向着金太祖和太宗陵,正北是金章宗陵。佛下临水,因溪底是白石,使水看上去也是白的,因此此地名叫白水河,元明两代曾在此大建寺庙,僧众达数十人。这三尊佛确是金代的雕刻(北大宿白教授等人均有考订),但和金陵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已不可考。不过此佛是北京最大的石刻佛像,已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水异浆”曾为“房山八景”之一,如今这里古寺虽残破,佛像仍然屹立,山上有经幢,山下溪水淙淙,尤其当秋季,河两边的酸枣树长满红艳艳的酸枣,是一个很好的游览去处。

皇帝、官员前来祭祀金陵,用来驻跸的行宫建得规模更大。《金史》有载,“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十月丁酉,大房山行宫成,名曰磐宁”。(见《金金史》卷五)大定二年(1162)年九月,“辛酉,奉迁睿宗皇帝梓宫于磐宁宫”。金世宗的昭德皇后也曾“奉安于磐宁宫”。看来磐宁宫既是行宫,又是临时停灵的地方。据《日下旧闻考》等书记载:磐宁宫又是灵庙。

磐宁宫到了清代尚存。1988年,燕山文物部门在踏勘中发现房山县城西塔湾村旁有一大片古建筑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一些金代乃至金以前遗物,此地就是磐宁宫遗址。

此地现地名叫“洪寺”,是一村名。据《县志》载,此地明代有座大洪恩寺,可能现在的地名“洪寺”就是从“洪恩寺”音转而来的。

这块地方的古建筑遗址,经过试掘,能看出有三进院落,十分宽敞雄伟,整个遗址区占地有200多亩,三面环流河水,北面靠一高坡。院墙墙基分内院外院,外院竟套有四层院墙(现还能看出墙基来),看来是先后经过四次修废。三进大殿殿址—层一层走,上漫坡,看来是依高坡座北朝南而建。整体上看,布局严整紧凑,颇似宫室。是否由金代的磐宁宫衍变为洪恩寺后,义荒废了,这需有资料来证明。

在这片遗址上,到处散落着从唐到明代各个时代的砖瓦,偶而还能拾到黄或绿釉的琉璃瓦,有一长方形建筑遗址,满地是陶瓷砖瓦,有些瓷器碎片很细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粗糙并带有七个黑点,明清时代未见到这种瓷器;另—种又薄又白,很像南方的宋瓷。同时出土的还有水缸、砂锅、瓷盘等残片。

据清代李纯庵《大椿厂随笔札》记载:磐宁宫是北魏时龙溪寺所改建,唐朝开元年间,龙溪寺改名洪恩寺。当时此寺建于上岭之中,四面岗阜环绕,矗立着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星罗棋布,万姿干态,像人的如伟人卓立,武人执戈,五官清晰,神形毕肖。像兽的“或如大鹏展翅,或如猛虎越涧,又如馒首排列,或如危岩欲坠。诡状谲形……确是一处天然的怪石园林。

此石林现在还留有很多,只是风化得比较厉害。寺院共建有大殿三进,各附配殿。其正门刻隶书“敕建洪恩寺”五个大字。门前青石狮子为元魏时期遗物,古槐树树林都有上千年,院中十分宽敞,供桌上摆着铁质五供,都是元朝遗物,立有大理石碑七座,其中一座是“大元大德元年重修大都路房山县洪恩寺碑”,碑记:房山原为金之奉先,据神京百里而还,城西五里有古刹曰洪恩,海陵王迁都燕,号约中京,贞元三年建陵园于房山城西北十五里之大房山,以寺值入陵往来中要,因撤寺改建行宫,以便谒祭时驻跸,此时当名为“磐宁宫”。后世宗兴陵将奠,宫上庆云见,所以改名“瑞云宫”,这个瑞云宫和王道通坟莹的瑞云宫是两回事。金朝灭亡后,洪恩寺又恢复了本名。

隔河相对的山岗上,从岗地到山尖都有古代建筑遗迹可寻。好似依山而建层层而升的建筑,就像梯田—佯。从被砸碎的汉白玉石块看,每层都有石栏围绕。单计遗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两头呈圆形,能分出五层,越向上越小。至顶端,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40余米,中心处有—凸起的地基遗址。看山下依山有流水—湾如带,水环着一个小村庄,名为塔湾,据说此山上曾建白塔—座,因此而得村名。塔湾村东,还有一堵花岗岩砌的阶梯状围墙,从风雨剥蚀程度看。年代是很久远了。

李纯庵所记便是洪恩寺的斋宫。他看到的斋宫:宫门用大理石砌成,耸立在十三级的花岗石台阶上,云龙绕边的横额上,刻着隶书:“斋宫”两个大字,和洪恩寺寺门横额的笔法相同,中院大殿用黄琉璃瓦盖顶,前后院的正殿用绿琉璃瓦盖顶。北侧花岗石千台卜面修着七层大理石塔,十多丈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所立石碑—方,此斋宫是金朝的皇帝、后妃和王公大臣沐浴斋戒的地方,只有经过这里的沐浴斋戒才能去拜祭祖陵、祖庙。

再向西看,是大东阁,林林总总树立着大片奇形怪状的花岗岩石。民国以前,这里的山坡丘陵连宅院旁都长满了树,绿树、怪石、流水、青山和藏于内的红墙绿瓦确实是一处难得的好景致。

在山下,有一条古路,早巳荒废,但路边的路基护石都还在,这条路一直向前走,能从西侧进入金陵。路边有山神庙、龙门口、石门落水,便到了金太祖睿陵内的“御路”了。再向前向西延伸,便到睿陵旁的现叫柳家沟的地方。这里的路面保仔得比较完整,尽管山水年年冲刷,路面的条石已东西歪斜,但还能看清两行寸深的车辙。柳家沟依山有一遗址,长一里许,宽约丈余,位于太祖陵侧沟中,全部都是用花岗石拼接而成,并用铁钎相连加固,外层围以石栏杆,现已被砸毁。此遗址和古路相连,一直能达龙门口村南的圣弘池。或者,这里就是坤厚陵。

这几处遗址很神秘,令人浮想联翩,究竟它本来面目如何,还等来日发掘时再揭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金世宗  金世宗词条  金陵  金陵词条  阴沟  阴沟词条  全盛  全盛词条  皇陵  皇陵词条  
资讯

 七月初七说“牛女”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乞巧节,也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每当这个时节,遥望夜空,银河两侧那一眨一眨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忍不住浮想联翩。虽然,两颗星星永远不会走到一起,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