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孙子兵法》第二讲:计篇,存亡之道的大数...

《计篇》的核心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算”。

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战争就是两军对垒,互相厮杀,靠的是实力,也就是俗话说的,靠的是谁的拳头硬。谁的拳头更硬,谁就能打赢。

不过,这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战争的胜负最终靠的不仅是实力,比实力更为重要的是战争的智慧。这个智慧,有道这个层面的大智慧,也有术这个的层面的小技巧。所以,从根本上讲,战争打的不是拳头,而是头脑。这正是《孙子兵法》的意义所在。

《计篇》主要讲的就是战争的大智慧,也就是从道的高度出发。

面对战争,我们需要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孙子兵法》借鉴了《周易》的两个智慧,一个是《小过卦》的“止,然后动”,一个是《豫卦》的“顺以动”。

《小过卦》的外卦是震,震是动;内卦是艮,艮是止。由内而外,就是“止,然后动”。我们知道,战争是破坏性的,所以,战争一定不是一件完美的事,所以战争本身一定有它的过。有过怎么办?有过就要想办法纠正它。尤其当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降到最低。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做的是先冷静下来,也就是止。止的目的是什么?止的目的就是考量,而考量的内容是有关战争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计。

考量之后,按照考量的结果,进入到《豫卦》的选择,也就是“顺以动”。战争学中的“顺以动”,就是根据考量的各种数据,按照战争规律去部署战争。由此,就可以做到“师出以律”。而“师出以律”,是打赢战争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又是“师出以律”呢?“师出以律”来自《周易》师卦的初六爻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

 “师出以律”的“律”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军队内部的“律”。这个律是军队能够去打仗的最基本的保障。

而这个律更深层的含义则是指战争规律,也就是孙子讲的用兵之道。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两只手捧着一柄斧子。斧子最初是伐木的工具,但在发生争斗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原始武器来使用。所以,手持斧子互相争斗、厮杀就是最初的兵。它既指战争中使用的武器,也指战争本身。所以,古代的武器叫兵器,古代的战争叫作兵事。

“国之大事”,很好理解,就是国家的大事。在古代,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定性为“国之大事”。《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能称得上国家大事的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祭祀,一件事是战争。因此,孙子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这是古人共同的认知。

“死生之地”的死生,指的是士兵的死生,百姓的死生;“存亡之道”的存亡,指的社稷的存亡,国家的存亡。对于个体生命来讲,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比江山社稷的存亡更大的事。可见战争是个多么大的事。因此,孙子说:“不可不察也。”

既然“不可不察也”,那么,应该如何“察”呢?

孙子接着说: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经之以五事”的“经”,意思是权衡、条理、分析。“经之以五事”,意思是把五件事摆出来,进行条理和分析。

“校之以计”的 “校”就是比较。“校之以计”就是对战争的各种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索其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探索其中的情况。

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举出五件事来做分析,比较这五件事各个方面的数据,以此来探索有关战争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那么,究竟是哪五件事呢?

孙子说: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原来这五件事,就是:道、天、地、将和法。孙子认为,对于战争来讲,这五件事最为重要。搞清了这五件事,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那么,为什么道被放在首位,甚至在天地之前?什么又是道呢?

道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老子曾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个道听不见,看不着,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不受任何势力所控制,而且比天地的出现还要早。因为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道。

《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叫形而上?形而上就是在形状之上,通俗地讲,就是没有形状。那么,什么叫形而下?形而下就是出现了形状。把听不见、看不见的,和可以听见、可以看见的之间拉一道杠,这道杠上面的就是形而上,这道杠下面的就是形而下。

所以,《易传》说的形而上,就是老子说的“寂兮寥兮”。也就是说,老子和《周易》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道就是一种无所不在而又无时无刻都在控制万法世界的规律。

最早的“道”字是一个“行”字中间有一个“首”。有的下面还加了一只脚。“行”的早期字形是一个十字路口的简笔画,本义是道路。道路中间有一个头,下面还有一只脚,组合在一起,意思是头脑在行走。

那么,是谁的头脑在行走?是老天的头脑在行走。从造字的本义来看,古人认为,道虽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又带有明显的意志性。

那么,《孙子兵法》当中所说的道是什么呢?孙子的解释是: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所谓道,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也就是天时地利和人和。

关于战争,孟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段,可以说是对孙子关于道的比较全面的解释。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人和占在第一位。之所以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当然打胜仗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而孙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强调的也是人和。

从下面所说的“主孰有道”来看,这里的“道者”,指的是作为一国之主奉行道义。因为一国之主奉行道义,所以,百姓和上层统治者同心同德,所谓“民与上同意”。如果能达到“民与上同意”,那么,百姓就可以做到与领导者同生共死,置之危险境地而无所畏惧。这就是孙子对道的解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词条  大数  大数词条  存亡  存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