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背了那么多年的《论语》,原来都会错了意……

前两天听盛秋鹏老师的哲学课,这次课他给我们分析了下《论语》,很感叹!

感觉上学的时候对《论语》的解释总会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作为流传这么多年的经典,就几句话就解释完了的吗?甚至会产生一种古人思想很简单的想法,原来是自己太肤浅了。

今天想来分享下盛老师对《论语》开篇的解读,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往常的翻译中是: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然而我们想一下,学习还要不断的去复习,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吗?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繁琐、枯燥,那孔子为何还要这样说呢?

其实在这里的“学”并非学习,而是探索,“习”也并非是复习,而是顿悟,这个是来自于它最初的繁体字,拨云见日曰之习,下图可能展现的更加形象,鸟的羽毛就像一双手,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

那这句话想表达的就是我们在持续不断的探索时,去体验时不时的顿悟感,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就比如小孩在不断的练习骑车后,经过一阵摸爬滚打后终于学会了骑车,虽然过程经历了坎坷,但是学会的那一刻喜悦胜过之前的挫败;

还比如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断的去发现自己的很多面,“原来自己也有邪恶的一部分呀”“原来自己可以上台演讲呀”“原来自己也会被感动”……

一点一滴的探索与顿悟,让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让自己更加的认清自己,认清他人,认清这个世界,在“认清”的那一刻,我们慢慢的成长,慢慢的成熟,慢慢的通透,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这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探索的阶段,不断地探索自己和发现自己。

02:

当我们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想要奋斗的方向,并不在为他人意识所左右后,便迎来了我们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怎么理解呢?这里的“朋”指的是比肩之人,而非通俗意义上的朋友,何谓比肩之人,是思想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但并不一定是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是志同道不合的人。

为何这种“朋”要来自远方,因为按孔子这句话的反义则是:朋不来自远方,就不快乐了。也就是朋一定来自远方,并且不一定能相遇,因此就会孤独,就不快乐。这里的远不一定只是距离远,也可以是空间远的概念。

就像有的人喜欢读《史记》,在他人看来觉得很无聊,但是他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历史中某一个人,跟他的思想不谋而合,那种跨越历史相遇的快感无以言表。

也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会有孤独感,感觉自己不被他人理解,感觉自己总格格不入,或者感到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

这是一种感觉什么都看明白了,又觉得没什么意思的孤独感。

那当自己可以遇到知音(不管是在世的还是不在世的,是存在的人物还是虚幻的人物),岂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0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别人不认识我,我也没有生气的感觉,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别人如何都不会影响到自己,并且自己能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这个时候也会有孤独,但这里的孤独是内心丰足的,没有了生与死的恐惧感,自己与自然,与世界时混为一体的,已经不再是上个阶段对孤独的担心与忧愁,而是超越了时空的概念。

什么都是空的,但也是满的。

这样看来,短短的三句话道说了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而它作为《论语》开篇的意义也显而易见了。

而后面的几段,分别又阐明了如何做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样的解读,让我不得不感叹孔子的智慧,几句话概括了人的一生,又几句话告诉了我们的入世处事之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语  论语词条  多年  多年词条  那么  那么词条  原来  原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