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曹操至今被争论不休的一个杀人案件,成就了...

从刑侦角度分析吕伯奢案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牛奕达

吕伯奢一家被杀了,只有吕伯奢一个人活下来。

杀人的人是曹操,这是一定的了。但是,这个案子从史料上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到底哪种更接近事实?曹操到底是误杀还是吕老一家罪有应得?这个案子又有哪些隐情?今天,我就从刑侦学角度,来重新探讨曹操杀吕伯奢一案,来揭开以这一系列谜团。

 

案情回顾

 关于这段案子,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先来说第一种,来自陈寿《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曹操)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再来说第二种,来自《魏晋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最后说第三种,来自《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相同与不同

 那么,这三种史料各有什么相同?

第一,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

第二,曹操和吕家关系不错——《三国志》“故人”;《魏晋世语》“备宾主礼”(关系不好能这样做么?);《孙盛杂记》“凄怆”。

那么,这三种史料有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曹操有无从犯?

先不论曹操有无从犯;曹操有无侍从?陈寿十分明确地认为有目击证人——“从数骑”;《魏晋世语》未明确;《孙盛杂记》模糊倾向有,不然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又是对谁说的?

第二,杀人动机不同

陈寿认定是吕伯奢家人想要掠劫曹操财物,故而引发曹操杀人;《魏晋世语》与《孙盛杂记》全都倾向曹操误杀。

 

探讨相同与不同的意义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探讨相同与不同?

如果三条史料都有相同论述,说明这一点或几点是可信的。如果不同,那么我们就要进行比对,进而去伪存真,推测出哪部分史料为真,哪部分史料为假。

三条史料都说曹操杀了人,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曹操是杀了人,我们没有冤枉他。那么,曹操作为被告的身份可以认定。紧接着,吕伯奢一家(除吕伯奢外)作为被害人的身份也能认定;曹操杀了好友一家子,这点也能认定——这点被后世大为渲染,尤其是《三国演义》,说曹操残忍。这我们也能认可。

那么,不同的地方,哪部分有是真呢?

 

从犯一定有

 首先,三条史料中《三国志》认定曹操有侍从;《孙盛杂记》模糊倾向有;《魏晋世语》未明确。

但是笔者相信一定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曹操虽然在逃命,但是身边一定有侍从。那个年代不太平,曹操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人身边带几十个侍从是很正常。即使轻车简从也得有几个人。

其次,如果真是曹操一个人投奔吕伯奢家,感觉吕伯奢家人要杀自己,第一反应是逃命而不是去拼命——毕竟双拳难敌四手。

最后,杀了不止一个人,很难想象是曹操一个人干的。尤其是《魏晋世语》明确“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曹操一个人杀了八个人?应该不会。真相应该是侍从帮助曹操杀的。

目击证人变成从犯。

 

谁报的案?

 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探讨的,曹操为什么杀?即曹操杀人的动机是什么。

在探讨杀人动机之前,我想先探讨一个问题:谁报的案?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有意思。

首先,不可能是曹操报的案。曹操作为杀人凶犯,而且又是在逃人员,无论吕一家是否该杀,都断无报案之理——该杀自然不用报就算是误杀,曹操报了案,难道让人家拿一个二罪并罚?先处死,然后再遗臭万年?

曹操身边的共犯呢?他们会报么?他们有着与曹操一样的心理,自然也不会。

 

杀完了么?真的杀完了?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是吕家的人报的案。很多人说史吕伯奢。问题来了,曹操来吕伯奢并不知道,那么吕回来了看见一屋的尸体,又怎么会知道是谁杀的?有人提出这样的解释,吕伯奢让家里人安顿好曹操,然后去报官。很抱歉,这种解释的来源仅限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曹操的错误推测。

那么真相就有只剩下了一个——吕伯奢家没被杀死的人报的案!

没被杀死的人?曹操没把吕伯奢一家杀完?

再来看《魏晋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吕伯奢光儿子就五个,除此之外应该有一大堆的仆妇佣人。结果曹操只杀了八个。那你说曹操杀完了么?

 

曹操杀人的动机是什么?

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完?上文提到,曹操身边有侍从帮手,为什么一鼓作气,斩草除根?杀完之后不仅没人会报案,千载之下也没人会知道曹操杀过人!再进一步讲,如果真杀完了,吕伯奢灭门一案就会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大洋中,千载之下也没人会知道曹操杀过人!

只有一个解释,曹操发现自己杀错了(这点可能像《三国演义》里描述,吕家要杀猪款待曹操,但曹操正处在逃命时代,心虚,疑心生暗鬼),那时候受到良心谴责,不忍再继续杀下去。于是改杀为击,直到带着侍从冲出吕家,跑掉了事。这么说来,《孙盛杂记》所言曹操“凄怆”也应该是真实写照。

真相大白,却被改写!

真相已经大白了,曹操带着一行侍从逃命,逃入吕家,吕家自知与曹操感情深厚,便要款待曹操,熟料曹操疑心生暗鬼,带着侍从先下手为强,但是没想到发现杀错了,于是急忙带人仓皇逃离。剩余的吕家人报了案,于是我们才知道有了这么个案件,千载之后,也就留下了个白面曹孟德(恩将仇报)。

但是,史料里的曹操还“凄怆”一下,《三国演义》里全部没有了;杀光吕家,还杀了吕伯奢;“宁我负人,人莫负我”也被改成“宁我负天下人,天下人莫负我”。

这一切莫不把曹操彻底打上凶残,恩将仇报,恶毒等标签。但这也怨不了别人。作为被告的曹操没有杀光吕家,吕家报了案,此事应该迅速传遍天下(逃犯还杀了人家一门几口,太嚣张了)!

曹操后来成了事,必须要对这件事进行解释。但是,那是的曹操应经彻底变成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家,于是他就编了吕家想抢他财物的事情,这件事还被陈寿记载在史书里。

“所谓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杀人可以说是误杀,但杀了恩人居然还编伪证嫁最终还嫁祸给被害人,曹操也够狠!难怪后人编排他!

顺便再多说一句,整个事件与陈宫没有任何关系!

............................E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争论不休  争论不休词条  案件  案件词条  杀人  杀人词条  至今  至今词条  成就  成就词条  
国学

 《度心术》连载(一)

度心第一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译文】朝廷官员都是有一定才能的,都是不简单的,他们也许看起来千样万样,但他们绝对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有着自己的生存策略,有着自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