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清朝末年的官书局及局刻本

  

  

    在古籍版本界,把“善本”的年限界定在乾隆六十年以前,除去考虑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以外,亦包含了对雕版印刷是否考究、精美的“艺术代表性”的考量。“康乾盛世”以后,嘉庆临朝,国势渐衰,清王朝开始步入下坡路,吏治腐败,经济凋零,表现在这个时期的刻本上乏善可陈,刻书失去了昔日纸精墨良,字体舒展圆秀,大气洒脱的风采。由于财力拮据,“开本变小,行款变密,纸张低劣,刻工粗俗”的刻本泛滥。这也是乾隆以后的刻本难入“善本”的重要原因。直至晚清,朝廷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汉臣,剿灭太平天国换来一段短暂的“中兴”景象。作为曾国藩力倡的“文化中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各省设立官书局,出官帑刻印了一批质量较好的书籍,史称“局本”。这些刻本在编纂、校勘、雕印和装潢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见图版),丝毫不逊色于清初的“殿版”,一扫清后期刻书业的颓败气象,演绎了一段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最后的辉煌。

    设立官书局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但它的出现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政治动因。当时,作为一代理学大儒的曾国藩,从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中总结出:礼义纲常毁弃,异端邪说泛滥(指当时出现的白莲教、天理教、拜上帝教等非正统宗教)是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思想道德根源。早在用军事手段解决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就考虑要从文化教育入手,“标本兼治”,用孔孟之道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再造“文化中兴”。其中设立官书局,大量刻印儒家经史典籍教化民众即为他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点从曾国藩给官书局订立的刻书方针“首刊经史,兼及子集”中也能看清。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刚刚攻克安庆,部署粗定,即命莫大亻思寻访遗书,为开设官书局预作准备。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刚一结束,曾国藩到南京后,在百废待兴之时,首先办了二件大事:一是开恩科取士,笼络江南学子;二是在江宁的冶成山下开设了江南书局,此为清末第一家官书局。此后金陵书局、江楚书局(江宁)、淮南书局(扬州)、江苏书局(苏州)、浙江书局(杭州)、思贤书局(湖南)、崇文书局(湖北)、江西书局、存古书局(四川)、皇华书局(济南)、浚文书局(山西)、福建书局、贵州书局、广雅书局(广州)、敷文书局(安徽)、直隶书局(河北)相继成立,遍及全国各省,成为晚清时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当年众多的官书局刻书技师良莠不齐,像江南、浙江、淮南、金陵等书局,因主其事者多为江浙一带学者、名士,藏书丰富,所供底本多为善本,加之江南为全国最为富庶之地,地方财力充沛,出官帑刻书不计成本,刻书最精最好。而一些边远省份的官书局,也只是虚应故事,校勘、刻印多不精,少有足以称道之书。在他们当中,以浙江书局刻本技师最精,位居各书局之首。其中所辑刊的《二十二子》,汇集了历代有代表性的精校、精注本,选目精当,刻印尤善,长期以来,备受图书版本界推崇,是该书局的代表性作品。江南书局为曾国藩首创,刻书忠实秉承曾氏“经史为选”的方针,儒家经典,历代正史之类的古籍,是它的主要出版品种。此外,张文虎的《史记札记》,歌颂曾国藩的《湘军记》是其特有产品。广雅书局的提调是王秉恩,校勘人中汇集了清末叶昌炽、王仁俊、陶浚寅、屠敬山等诸多名家,故它的刻书比较精审,出了不少好书。江楚书局刻印了一批介绍日本、英国、埃及等外国经济、文化、科技情况,服务于洋务运动的翻译作品,在官书局中独树一帜,蜚声神州。官书局刻本中,最为著名的还有五局合刻《二十四史》,其中,金陵书局刻了十四史,浙江书局刻了三史,湖北书局刻了三史,江苏书局刻了三史,湖北书局刻了三史,江苏书局刻了三史,淮南书局刻了一史,总为《二十四史》。五省官书局通力合作,按统一款式共刻一部大书,这在中国印刷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堪称是清代地方官刻书的一大壮举。

    至于其他一些官书局,或因为地方官吏重视不够,或为财力支持不力,或因主事人文化底蕴不足,所刻之书大多乏善可陈。像崇文书局校勘不精、行款过密,字体扁宽,无清新之感,不为世人所重;山西书局经营不善,质量较差;云南、贵州、安徽的敷文书局刻书很少,影响不大;直隶书局由于经费不足,最后沦落到承揽代销私家坊刻书,勉强搭起书局架子,没有刻多少书。

    光绪后期,清王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进入极度腐朽的终末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继续挥霍无度,使同治朝平定太平天国后暂时出现的经济回升也昙花一现,而经过庚子之变,国力已濒于枯竭,这些依赖政府公帑支撑的官书局再也无力维持下去,表现为一种文化上的回光返照,随着清政权的衰败而很快没落。官书局的最后结局多数在辛亥革命前后难以为继,陆续停雕。少数改变经营模式,演变成商业化的民间印书机构,如广雅书局归并到广州图书馆,一直到抗战前夕还在不断印书。浚文书局于1935年改成山西书局,但这早已不是官办性质了。

    清末时期官书局的刻书数量十分巨大,据朱士嘉编辑的《官书局书目汇编》著录,总数有2000多种,其中像江苏、浙江、崇文、广雅、皇华这种规模较大的书局,每家刻书都在200种以上,这些书有许多都比较完整的保留到今天。清代后期官书局和它刻印的一大批“局本”书,是清代封建社会走到尽头的产物,也是一千多年传统雕版印刷在退出历史舞台前最后的辉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雕版印刷工艺的精华。由于距今年代近,不似存世很少的宋元明版本,普通收藏者难以染指,市场上多有足本完帙出现。但在现今的古籍收藏中,人们对“局本”存有偏见,一是嫌其年代不够“古”,二是内容又多为经史,题材不“稀”,故长期不予重视。“局本”这一版块门类的市场价值也被严重低估。但随着时光流逝,这一版块的收藏价值正日益凸现,它毕竟是百年以上的旧物,而且不少刻印精美,曾经代表了雕版印刷史上一段最后的辉煌,其潜在的价值远未被发掘,因此,它作为极富升值前景的“潜力股”,正越来越受到古籍藏家的重视。  (黄山何文秀)

   《中国文物报》2006年5月17日7版---清朝末年的官书局及局刻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朝末年的官书局及局刻本  刻本  刻本词条  书局  书局词条  末年  末年词条  清朝  清朝词条  
国学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2)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2) 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征昌邑王。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玺绶,尊皇后曰皇太后。癸已,光奏王贺淫乱,请废。语在《贺...(展开)

国学

 古文中45个表示时间的词

对于时间的流逝,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慨,孔先生千年前一句“逝者如斯夫”,呐喊出了对于时间的无奈。而正是对于时间的敏感,才让我们围绕它,创造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