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国学知识讲堂

国学讲师:孙伟志

9月28日,大连市诗词学会组织的《国学讲座》在西山湖沐雨轩文化活动中心如期举行。这次《讲座》,只能说成是“传统文化交流”而已。在仅有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向与会者浅说了《四书五经》的梗概内容。尽管时间较短,但大家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交流十分活跃。更令我感动的是,因为人多座位不够,有很多人站在后面一直听到讲完。讲座结束后,大家一时不肯离开,身前身后地围着我相互交谈了许多。事后我在想,曾几何时,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砥砺前行,奋进新时代,民众祈盼久矣!

10月4日,《大连日报》第二版报道了此次活动,党报媒体的传播影响之大出乎意料。接连数日,总有各界朋友通过不同渠道纷至询告。诗词学会罗铭副会长、马俊青秘书长等积极筹划,积极调整活动计划,每周挤出半天时间,安排首次中华传统文化(国学)培训。首期培训班已于11月3号正式开讲,目前进展十分顺利。

日前获悉,《大连诗刊》拟将国学培训的内容开辟专辑对外发表。学员们得知后十分高兴,热烈响应,在秋实班长的带领下,很快将我的课件汇同学员们的课堂笔记,很快形成文稿。但是窃以为,本人毕竟没有从事过专业的教学工作,经验或有不足,加之备课时间仓促,因此,我所准备的课件,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大连诗刊》国学专辑面世后,敬请各位学者及同仁批评指教,以便日后改正!

最后,特作诗一首,是以为《序》。

谢谢!

【七律】文以载道

中华肇始数千年,薪火承接世代传。

三坟五典书文脉,八索九丘写圣笺。

寻根自叹知根浅,探祖追思敬祖先。

天下为公行大道,纪元重启谱新篇!

                     

大连市诗词学会监事长:孙伟志

(2018.12.1)

【国画作者:郭藝】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授课要点

一、文化概论

(一)什麼是文化

1.字典裡面的解釋

①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以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如仰紹文化、龍山文化

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2.當代學者余秋雨對文化所下的定義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

(二)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新近資料表明,所謂的“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35億年前,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在這之後大約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於是便產生了“原子”,並進一步構成了“分子”。大約在38億年前,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在高速旋轉與劇烈碰撞中形成了。到了大約7萬年前,“智人”走出東非,標誌著人類的文明與文化就此發源。此後,發生了三次重要革命:一是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人類歷史正式啟動;二是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推動人類歷史加速發展;三是大約500年前,“科學革命”使人類歷史產生劃時代的新跨越。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極大地促進著文明與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三)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希臘哲學家主要考慮的是人和物的關係,但主要不是考慮物質利益,而是考慮人和客觀世界的事情。中國哲學家主要考慮人和人的關係,包括諸子百家,他們都不太去考慮物,也不太考慮神鬼。印度哲學家思考的是人和神的關係,這個神不是迷信,按照我們現在的科學講是“超驗世界”,就是超出我們經驗世界之外的另一個高層抽象天地。

 

二、《中国文学史》简述

(一)上古文學。1.口頭文學“杭育杭育”派;2.古代神話。

(二)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三)先秦歷史散文。主要包括殷商至春秋時代的散文。

(四)先秦諸子散文,即諸子百家。

(五)屈原和《楚辭》。

(六)秦漢文學。①秦漢散文(《呂氏春秋》《過秦論》等);②漢賦(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等);③司馬遷與《史記》;④東漢的散文與辭賦(劉向的寓言故事、班固的《漢書》、王充的文學批評《衡論》、張衡的《二京賦》等);⑤漢樂府民歌與民謠;⑥五言詩的起源與發展(最有名的是《古詩十九首》)。

(七)魏晉南北朝文學。①建安和正始文學(三曹、七子、蔡琰);②西晉文學(左思的《詠史第二首》、劉琨);③陶淵明(寫田園詩的五柳先生,開創了一種新的詩體);④南北朝樂府民歌(“豔曲興于南朝,胡音生於北俗”,南朝《西洲曲》,北朝《木蘭詩》《敕勒歌》);⑤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山水詩、鮑照的七言詩、謝眺的新體詩、北朝庾信的詩善於用典,從句數、章法、對仗看都應該是唐人七律、七絕的先驅);⑥南北朝的駢文;⑦魏晉南北朝的小說(志怪小說、軼事小說);⑧尤為突出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協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蕭統的《文選》)。

(八)隋唐五代文學。①上官儀(歸納出律詩對仗的6種方法);②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③初唐四傑(王勃、盧照鄰、駱賓王、楊炯);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⑤山水田園詩(孟浩然、王維);⑥盛唐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等);⑦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⑧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⑨中唐前期詩人(元結、顧況、劉長卿、韋應物、大曆十才子);⑩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和新樂府運動;⑪古文運動和韓愈柳宗元的古文;⑫中唐其他詩人(韓愈、孟郊、賈島、劉禹錫、柳宗元、李賀);⑬晚唐文學(杜牧、李商隱、聶夷中、羅隱);⑭唐代傳奇(霍小玉傳、李娃傳、鶯鶯傳);⑭唐代通俗文學和民間歌謠;⑮晚唐五代詞(溫庭筠、李煜)。

(九)宋代文學。①歐陽修與詩文革新運動;②梅堯臣與蘇舜欽;③王安石;④北宋前期的詞(晏殊、歐陽修、柳永);⑤蘇軾;⑥北宋後期的詞(黃庭堅和江西派、秦觀、周邦彥);⑦南宋前期文學(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⑧愛國詩人陸游;⑨愛國詞人辛棄疾;⑩南宋後期的文學(朱熹的道學思想、嚴羽的《滄浪詩話》、文天祥);⑪話本和宋代民間歌謠;⑫遼金文學(元好問、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十)元代文學。①元雜劇的崛起與興盛;②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③王實甫的《西廂記》;④元代其他作家與作品(馬致遠的《漢宮秋》);⑤元末南戲;⑥元散曲與民間歌謠;⑦元代詩文(王冕)。

(十一)明代文學。①三國演義;②水滸傳;③明前期詩文;④明代的戲劇(湯顯祖的《牡丹亭》杜麗娘與柳夢梅);⑤西遊記;⑥明中葉後其他小說(餘劭魚的《列國志傳》、熊大木的《北宋志傳》、《封神演義》、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⑦明代的擬話本(馮夢龍的《三言》、淩蒙初的《兩拍》);⑧明代散曲和民歌;⑨明中葉後的詩文。

(十二)清初至清中葉的文學。①清初詩文詞(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②清初的戲劇(李漁的戲劇理論《閒情偶寄》);③洪升的《長生殿》(唐明皇與楊貴妃);④孔尚任和《桃花扇》(侯方域和李香君);⑤聊齋志異;⑥清初至清中葉的長篇小說(陳忱的《水滸後傳》,錢采與金豐整理的《說岳全傳》、《醒世姻緣傳》,李汝珍的《鏡花緣》);⑦吳敬梓的《儒林外史》;⑧曹雪芹的《紅樓夢》;⑨清中葉的詩文(鄭板橋、袁枚的《隨園詩話》,桐城派)。

三、国学刍议

三、國學芻議

(一)國學溯源

“國學”一詞作為學術及學問研究(而專指學校,古已有之),在近代出現只有100多年,過去沒有這種提法,這是當前學界所公認的。那麼,究竟是誰首先提出“國學”這一概念的呢?目前,尚無統一答案。有人說是始于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有人認為是章太炎等人1907年創辦的國學雜誌引發出來的;還有人主張應該是胡適分疏出來的。凡此種種,有待日後考證。

(二)國學定義

1.第一個給“國學”下定義的是胡適。他在1923年應邀為北京大學創辦的《國學季刊》寫發刊詞,其中寫道:“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當時,學術界並沒有採納胡適先生所下的的定義。

2.後來,不約而同地在三十、四十年代都認可“國學”的另一個定義:“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術。什麼是中國固有的學術呢?就是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儘管唐朝的道學、經學也很發達,但佛學的地位格外突出);宋代的理學(屬於新的哲學流派);明代的心學;清代的“樸學”。

3.遼寧師範大學王樹森教授根據多年教學研究與考證,給“國學”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中國古代以哲學為核心,以人文科學為主,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學術及學問——稱之為國學。”

(三)學習國學的意義

1.對於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2.對於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文化素養、精神生活水準、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3.對於治國理政,確保民族富庶、社會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

4.對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5.對於促進馬克思中國化、形成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四、《四书五经》溯源

四、《四書五經》溯源

(一)什麼是《四書五經》

《四書》為儒家經典的四本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部經典書籍,即《詩》《書》《禮》《易》《春秋》。

(二)作者是誰

《大學》的作者曾子(曾參);《中庸》的作者子思(孔伋);《論語》的作者是孔子及弟子們;《孟子》的作者就是他本人(孟軻)。《五經》的作者考證不出某個人,甚至不知成書何時,只有魯國《春秋》由孔子所著。

(三)《四書五經》的歷史沿革

1.儒家的起源。《漢書.藝文志》:“儒家之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高。”

2.《六經》之說。儒家最早的經典,稱為六經:《易》《禮》《書》《詩》《樂》《春秋》。《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有如下的概括:“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絮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瓤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樂經》早佚,便只剩下《五經》了。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時代,為了鞏固政權,在上層建築領域裡儒家逐步取代法家以及文景時代推行的“黃老”思想,採用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五經》列為官學,設立五經博士。原本是儒家的教材,正式升格為“經典”。

4.唐代的《九經》與《十二經》。唐代開始設“三禮”、分“三傳”,即,把五經中的《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部;把五經中的《春秋》分為《左氏》《公羊》《谷梁》三傳,連同《詩》《書》《易》,形成了《九經》之說。唐文宗時,在《九經》之外加上漢代已被列入為“經”的《論語》《孝經》,同時增補《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據以解經之用)便構成了《十二經》。(五代十國時,後屬主孟昶收入了《孟子》而排除了《孝經》與《爾雅》,於是,又出現了《十一經》之說。)

5.宋代的《十三經》。到了宋代仁宗時,在唐代《十二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孟子》,形成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

6.綜上所述,儘管不同朝代對經書的叫法不同,內容也有增減,但都是由漢代的《五經》逐漸發展起來的,最後由南宋的理學大師朱熹一併構築在其理學體系之中,在福建漳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輯在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行於世,遂有《四書》之稱。《四書》問世之後,就和《五經》並列起來,被後世統稱為《四書五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国学知识讲堂  讲堂  讲堂词条  国学  国学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  国学知识讲堂词条  
国学

 读《资治通鉴》(5)智伯要地

读《资治通鉴》(5)智伯要地翁武侠在智伯执掌晋国政务以前,当红的当然是赵鞅,而不是他的父亲智宣子。前475年,赵鞅病逝,其子赵无恤继位,这时的智伯的机会来了,就...(展开)

国学

 春秋大义

春秋大义——兄弟阋于墙语出《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阋:争吵;墙:门屏。原指兄弟相争吵。后比喻内部纷争,特别是亲近之人由于龃龉而起的...(展开)

国学

 《青囊经》原文

《青囊经》(秦.黄石公)上 卷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天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