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连任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职业,只需要给主公出主意就可以享受大房子,八人抬的豪车车以及荣华富贵。没错,这个职业就是谋士。战争年代,这些人大放异彩,比如某是大鼻祖姜子牙,关于姜子牙有这么一个故事。周王用车子拉着姜子牙走了四步,于是他说要保周家江山四百年,而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夸大了,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说姜子牙谋略是如此的出众。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谋圣级别的人物,他就是张良。对于谋士来说,他的本领自然是重要的,而选择一个明主就显得更重要。庞统当年投靠孙权,满腹计策结果却不受重用,只是因为他长得丑,最后跟了刘备于是大放异彩。所以说选择辅佐什么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碰上没脑子的主子,牵着他往胜利的路走,他也能走岔了。所以说诸葛亮当年为什么要久居深山而不出世,只不过是在觅一位明主罢了。为什么说刘备是明主,因为他肯听劝,能虚心求教。

刘邦也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张良选择了他,刘邦开始处于弱势,但是却能扭转局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这里面张良的功劳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他,刘邦也活不到大败项羽。因为在一次攻打宛城的时候,刘邦屡是攻不下来,便十分丧气想要绕过宛城。要知道他们后面还有秦兵追着,如果绕过宛城,秦兵再往前一堵就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如何还能活着出来?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否则刘邦就得交代在这儿了。张良不但聪明,他胆子还非常的大。当年的秦始皇是远近闻名的残暴,且出行都有非常多的人保护。但是张良偏敢撞枪口。他趁秦始皇出街的时候,暗中安排的大力士拿着大铁锤,想要刺杀秦始皇。刺杀行动是成功进行了,不过刺杀错了人。跟随秦始皇出行的还有一个副轿,其实就是为了混淆视听。行动失败,张良也就逃之夭夭了。

还有一次刘邦去赴宴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圈套,不过是项羽为了杀刘邦而设的局。被张良一眼看破,于是他又用手段招揽了项伯作为接应,最后带去了一个勇士,让项羽很赏识,居然机智的化解了刘邦的劫难。人们常常说,伴君就跟着一只老虎一样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辅佐刘邦的不止张良一个,还有当时著名的萧何以及韩信。这三人同时辅佐刘邦,都可谓是功不可没。

张良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就是这样的大功臣,在刘邦功成名就的时候,二人却迎来了兔死狗烹的结局,丝毫不念及旧情把萧何韩信给搞了,韩信为他打下再多江山也不得善终。曾经的大功臣最后却落得这么个地步,也是叫人唏嘘。不过张良,却十分让人佩服他的心智。他并不占着自己功高而揽权、轻狂,反而更加低调。最后甩甩袖子,抛开财富官位,旅游去了,也是三人中唯一结局圆满的人。他的谋略更在于心。

这里是芒果论史!

张良,被后世之人称之为“谋圣”,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在近代,学者们取刘邦夸赞张良之语中的“运筹”二字,为一门统筹规划做决策的学科命名,其名为“运筹学”,由此可见“运筹帷幄”是张良“谋略”的最直观体现。

但要问张良的谋略究竟高深到了什么程度,其实并不好讲,所以我先梳理一下张良使用过的一些计谋。

刘邦不能将宛城弃置不顾,否则会陷入被秦军前后夹击的窘境。

刘邦派陆贾等人游说武关守将,在峣关守将愿意合作的时候,又劝刘邦趁其不备发动攻击。

刘邦说出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言,促使刘邦“约法三章”,获取关中民心。

鸿门宴上临危不乱,机智救场

刘邦烧毁褒斜道,使项羽分封的三位王对刘邦放松警惕,为后来反攻做好准备。

写信给项羽,祸水东引,坚定项羽先平定齐地的决心,为刘邦反攻关中争取了时间。

用八个“不”否决了郦食其的“分封六国”之计,避免汉军人才流失。

刘邦推荐“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汉军开辟第二战场由此开始。

韩信攻占齐地后,劝刘邦封韩信为真齐王,稳住韩信,合力灭楚。

鸿沟议和后,劝刘邦撕毁协议,追杀项羽,后毛主席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刘邦封土地与“韩信、彭越”,促使二人带兵一同剿灭项羽。

刘邦封赏雍齿,稳定了躁动不安的军心,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建议吕后请来“商山四皓”,站队刘盈,决了刘邦换太子之心。

以上是张良跟随刘邦之后,一直到他去世为止所使用过的计谋。这十三条计谋全部正确,全都为刘邦、为西汉带来了积极的,正面的效益。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良的机智(第4条鸿门宴),可以看到张良的果断(第10条追杀项羽),可以看到张良识人之准(第8条为刘邦推荐三位名将),可以看到张良心狠手辣(第2条趁峣关守将不备,发动袭击),可以看到张良的深谋远虑(第1条,第3条,第6条,第7条,第12条,第13条),还可以看到张良的隐忍蛰伏(第9条,第11条)。

如此一个机智、果断、会识人、心狠手辣、深谋远虑,还能隐忍蛰伏的谋士,确实是天下少有。从秦末乱世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开始,张良一生未算错过一次,他所有的计谋后来都被验证为是正确的。如此谋士,几千年历史中能有几人?

说他“运筹帷幄”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他的谋略有多深,水平有多高,我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看了上文,相信大家心里也都有了自己的一杆秤。

汉初,张良就被封为“谋圣”。因何?只因为中央最后领导人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刘邦西入关中起,就为刘邦出谋划策,所以刘邦纵然是骂遍全军所有人,到了张良面前也得放下身段:“子房呀,为之奈何?”待张良这么地、那么地一说。刘邦马上就张牙舞爪地又活蹦乱跳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张良的计谋每每都是奇招妙计,每每都能成功取胜。

封侯,赞亦张良,反亦张良

要说张良之谋略的高深事例数不胜数。今天单就封侯一事来说说张良

张良本韩相世家出身,秦灭韩后,张良不惜抛财舍命,买凶刺杀秦始皇为韩王报仇。并肯求项梁为韩王后裔韩王成立韩国。张良的骨子里是支持封侯,向往封侯的。

刘邦彭城战败后,张良的“下邑画策”还是教刘邦封侯。可是为什么到了郦食其为刘邦献计说:“封六国旧王的后裔封侯”时,张良却说是亡国之计呢?

张良的老谋深算

张良听说刘邦欲封六国旧王后裔为王时,立刻义正词严地指出:“此乃亡国之策”。张良当场说出了八不可。

其中最后一个不可,张良纵从历史的深度说起。

张良说:“商汤、周武伐桀纣,之所以封侯,那是因为商、武可取桀纣人头,立刻胜利。封侯过后无顾之忧。”

从现实的广度分析封侯的利弊

然后张良又从现实的广度为刘邦分析说:“大王您,现在将士们背井离乡跟随您南征北战地拼杀,不就是为了将来封王得地讨生活吗,如果您一旦将诸侯王、土地分给了六国旧王后裔,那么您将给跟您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分封什么?

再说了,您把六国诸侯王都已经分封好了,将士们是不是也该回家与老婆孩子们团聚,回老家为他们自己的国王孝力呢?

您现在,西楚霸王项羽的人头还没拿到,仗还在继续打,那么,六国诸侯王一旦叛汉归楚,联合起来灭汉,您又将如何是好?”

张良的几句话,说得刘邦哑口无言。

第一,张良的话从纵向历史的深度举例,令人无法反驳。

第二,从横向的将士们心性的广度来分析,令人心服口服。

第三,当然是直戳刘邦的软肋,你刘邦不是梦寐以求地想当皇帝吗。那如果你今天封了六国诸侯王,你不就成了被架空的天子或霸王什么的,哪还有什么皇帝可当?

张良以历史为深度,以现实为广度,以皇帝宝座为梦和远方,三体合一。

如此,张良的谋略算不算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呢?

张良的高深主要在于他能进能退,而之所以能做到能进能退,是因为他是真的身系天下,对自己淡泊名利。

当然张良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早年作为韩国三朝宰相的孙子、两朝宰相的儿子,眼看着接下来自己就是继承宰相的那一位,韩国为秦所灭,年轻气盛当然不能忍,于是倾尽家产找来刺客刺杀秦始皇,未果,只能逃命,于是据说遇到了得道老者赐予神书。但不管张良到底真实的情况遇没遇到那位老者,得没得到那本神书,在逃亡的岁月中,他一定是沉淀了很多、想通达了很多。

于是投靠了知己刘邦,虽然经历了楚国贵族帮韩国复国,也决心重造韩国,但终因势单力薄无力回天。

还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包括帮刘邦成功逃脱鸿门宴、计取老秦三地作为一统天下的资本。

最终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或者叫自杀式收尾,从亭长开始看惯了人情冷暖、大风大浪走过来的刘邦终于一统了天下。

其时周王朝的余音还在很多饱学之士的脑中萦绕,分封还是郡县各执一词,张良果断选择了归隐,且在第一时间选择放弃大司马的高位,于国、于君、于同僚对他都完全不需戒备,汉初三杰张良唯一善终。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子,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然而秦灭韩后,张良就决定报国仇家恨,请大力士在博浪沙向始皇帝投大铁锤不中后,就深居简出的生活,但还是把复韩当人生目标。可是在得到黄石公给的《太公兵法》后,经过仔细研读,得到书中的精华,同时也改变啦张良从前以一己之私的单打独斗,决定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可是,在所有义军中只有刘邦能领悟张良的谋断并大胆实施,所以后来就一心跟着刘邦啦。也因此在一次和刘邦问答时说自己本就是个布衣百姓,却有幸成为帝王师,人臣之贵以极的话。刘邦从普通人成长为一位帝王和张良的指教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最令人佩服的还是张良的谋略,例如鸿门宴,明烧栈道以阻追袭,阻止复立六国后人,为刘邦请封,还有让韩信北上掠地,只是给为固太子位的吕后出的主意迎商山四皓可以说是张良谋略运用的巅峰。没有什么响动,一走一过就让刘邦哭啦,并唱楚歌,歌词中有虽有飞弋尚安所施,表达啦刘邦的无可奈何。真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啊,那么平平常常波澜不惊的化解啦废储的危机,让吕雉感动啦一辈子。如果浅谈张良的谋略到底高深到什么程度,像迎四皓这件事真的是挺符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的。

答案:简单来讲,张良是为数不多的懂得功成身退,并且一退再退的人。

事件回顾

曾经有一个电视剧讲的非常有趣,这个电视剧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告诉诸位大臣,只要你们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我就保你们平安无事。

可是朱元璋尽管这样说了,别的臣子却不这样认为,仍然死死地把握着自己的权利,而且丝毫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力外放。

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从封建王朝的开始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那就是权力的问题。

简单来讲,甭管是依附于刘邦还是依附于朱元璋,他们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拥有了原始股,所以在建国之后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特权。

我们以追随刘邦为例的话,就会发现刘邦身边的某些有特权的人,他们不愿意离开刘邦,也不愿意离开核心圈子,因为一旦离开了核心圈子,就意味着自己狗屁不如。

但相比较而言,张良更愿意离开核心圈子,为什么呢?因为他太了解刘邦了,如果自己一直跟在刘邦的身边,万一犯了什么错误,可能自己晚节不保。

没错,这就是事实

所以我们在熟读楚汉战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刘邦刚刚当上皇帝,张良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刘邦,而且自己开始不再干预朝政,朝廷的任何事情他都不闻不问,一心一意的过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

什么叫做聪明?什么叫做智慧呢?简单来讲,如果能够在风口浪尖上及时撤退,这就是聪明,这就是智慧,而且这种聪明和智慧很少有人会触及到。

为什么很少有人会触及到呢?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简单来讲那就是权力的欲望。

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张良果断的选择了刘邦,一方面是因为楚霸王项羽雄威天下,身为贵族后裔的项羽按理说应该比刘邦张良更有共同话题才对,但是项羽是为了成为天下主君,而张良身为韩国臣子,想做的却不是成为皇帝,而是扶持韩王做皇帝。两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更何况项羽本身就很有谋略,有胆识,一般人的话这位年轻自负的小子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张良在项羽的楚营可能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无法为韩国的灭亡向秦国报仇了。

  刘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项羽更先遇到张良,发现张良的超强能力后,他就牢牢把握住了这位人才。后来和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刘邦知道张良在韩王成身边辅佐,故意行军至韩王成的旁边,接张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对付项羽。张良和韩王成多年来和秦军争夺韩国的故地,来来往往,始终不见有成效,他决定先跟随刘邦去打败其他的秦军,到时候利用刘邦为韩国夺回故土。

  没想到的是楚霸王项羽一声令下,韩王成就死了,韩国复国的希望破灭,项羽亲手将张良推到了刘邦身边。失去了主心骨的张良,只能继续跟在刘邦身边,对付项羽,也是为了自己的韩国和韩王成报仇。

  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张良屡次献出良计,因此有俗谚称“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形容张良的智慧。因为张良刘邦出过许多良计,为刘邦的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张良被人们尊为“谋圣”。

诸葛谋略如何?三分之才,传为天下美谈。

张良谋略如何?一统天下,简直鬼神莫测。

刘邦说:运筹帏幄之中,绝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曾谋刺杀秦始皇,大智大勇之人。后在项羽帐下听用,在项王亚父范增面前终不得重用。后投奔刘邦麾下。

刘帮最大的长处就是善用人,张良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1.入咸阳,制定约法三章,取信于民;

2.鸿门宴,肋刘邦安全脱险;

3.刘项大战,四面楚歌心理战;

4.有相才,知进退,告老还乡:

5.帮助吕后保住太子位,避免国家动荡。

张良大计安天下,奇智良谋不计数。

功成身退求平安,奈何帝王太薄情。

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士,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汉高祖刘邦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因为张良没有上过战场杀敌的战功,高祖曾说:“在帷幕里动脑筋策划,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算,这是子房的功劳。”那他的谋略到底有多厉害呢?

1、辅助沛公入关 沛公的军队从洛阳出发一路向南,连续攻下十几座城,想要乘胜追击,但是张良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告诫沛公不能小瞧秦国守军,并且建议沛公可以用财宝贿赂秦国守将,在秦国守将被贿赂之后想要和沛公合作一起反秦的时候,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秦国只是守将想反,士兵并不一定要反,及时的建议沛公趁守将不备攻打他们,果然取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出城投降沛公。

2、助沛公与霸王对战 经历了鸿门之宴后,沛公被封为汉王,张良把汉王赐给自己的财物都交给项伯,让项伯帮忙求项羽把汉中之地给汉王,汉王要回封地,张良还建议汉王把走时的栈道烧掉来向项羽表明不会回关中的决心,并且向项羽禀告齐王田荣反叛的事情,为汉王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张良回到汉王的身边,作战失利的时候,汉王想要找人共同跟项羽作战,张良建议他联合九江王黥布,齐王田荣还有自己手下的将领韩信,他们联合果然打败了项王。

3、画箸阻封 汉王三年,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非常危急,汉王十分忧惧,和郦食其商议如何削弱楚国势力,郦食其建议汉王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这样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汉王想要采纳这个建议,张良知道后,用筷子帮汉王筹划,说出了八条不能采纳这个建议的理由,说完之后,汉王大为光火,立刻下令把制作的印信毁掉。

4、雍齿封侯 汉王五年,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战事不利,就坚守在固陵,等候彭越、韩信来会师,但是超过约定时间诸侯军都没来,张良建议汉王订“事成分地的约言,”汉王听从他的建议,果然各地的兵都来了。汉王六年,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张良被封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但是其余的人因为争吵功劳大小的问题迟迟不能分封。而且将领们都商议着想要造反,张良便建议高祖找一个有仇怨的人进行封赏来安定群臣的心,果然奏效,群臣稳定下来。

5、劝都关中 高祖要定都城,问群臣的意见,群臣大多都是华山以东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想定都洛阳,询问张良的时候,张良便把定都洛阳的不利之处与定都关中的优势跟高祖分析了一下,最后高祖决定定都关中。

6、易储风波 高祖想要废除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玉如意为太子,但是大臣都出来阻止,所以迟迟没有做决定。吕后十分害怕,便请教张良张良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去找四位连皇上都没有请动的老人来辅佐太子,皇上见到之后,对帮助稳定太子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果然,高祖见到四位老者辅助太子之后,跟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经丰满,恐怕是动不得了。”最终高祖没有改立太子。

张良的谋术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明,主要是因为其高瞻远瞩,最高明的是他能禁得起诱惑,功成之后及时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人鸟尽弓藏的结局,不愧为一代“谋圣”。

刘邦的谋臣张良,为刘邦建立汉朝,出了很多有奇效的谋略。他的谋略都是从小处着手而成就大事。谋略高度真如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邦在鸿门宴上按张良的“卑辞言和”谋略对项羽说:“封存秦王宫的宝库,让军队退守霸上,以等待大王来接收;封闭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不敢背德。”一席话,解除了项羽的怀疑,刘邦得以保存了实力。

汉高祖元年,项羽封沛公为汉王,领巴蜀之地,却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七月刘邦回封国,张良送行到褒中,张良看到此处只有一条路是栈道凌空高架。张良就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栈道,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张良这一谋略使刘邦得以在汉中争取时间休整、整顿部队,才得以在八月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夺取了关中。项羽得知刘邦取得三秦之地,要发兵攻打刘邦张良给项羽写信说:“汉王失去应得的封职,只是要得到关中,实践先前的约定,不再东进。”张良又将齐国反叛楚国的文书送给项羽,并说:“齐与赵打算一同灭楚,不可不防”项羽中计向北攻打齐国了。张良的信把项羽注意力引向齐国,放松了对刘邦这一新生力量的防范,使刘邦赢得了进一步备战的时间。

汉高祖二年,刘邦率兵攻楚到彭城,兵败逃到到下邑,刘邦问:“我想拿出函谷关以东地方用作封赏,谁可以与我共成大业呢?”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猛将,与项王有隔阂,彭越正联合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派急用。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委以大事,独当一面。您真想赏地,赏给这三人,就可打败楚国。”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正是这个以弱制强的妙计,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形成,使刘邦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他的谋略都是从简单处着手而成就大事。他的智谋得《太公兵法》精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良的谋略高深到什么层度?  张良  张良词条  谋略  谋略词条  高深  高深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综合

 雍正头上的三座大山

雍正即位的第一年,元宵节刚过,他就把御书的“为君难”三个大字,挂在了养心殿西暖阁。众所周知,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为父皇康熙服丧期间召见大臣、处理朝政的地方。雍正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