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四战之地的开封何以成为七朝古都

历史的风烟虽已远去,古都的风采却不褪色。将开封置于更长时段的历史风云中,才见其意义。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古代王朝常于有山川河流等自然天险之处定都,著名的古都如西安、洛阳、南京等便是因此而长期设都。不过,开封地处华北平原,地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样的地理环境作首都是极为不利的。不过,开封却先后成为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国的首都,尤其因作为北宋都城而名传千古。背后凭借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水。

01:

因水而兴、漕运要冲

从古至今,城市的地位往往都与其交通发达程度相关。在古代,水运是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处在航运交通线上的城市因之兴盛,开封便是一座因漕运而兴的城市。

隋炀帝开通的隋唐大运河是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至北京,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这条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其中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又称汴河,开封就在汴河的上游,是水运的枢纽。正是汴河的漕运促成了开封的崛起。

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它不仅是唐朝盛世转衰的转折点,更与众多重要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相联系。京师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人口众多,粮食供应是个大问题,而这显然不是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便能够解决的。那么,长安的粮食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是两个地方——河北和江南。

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另外,河朔藩镇已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京师粮食供应只能依赖于江南,东南地区的财赋通过大运河运往长安。于是,汴河就成为了关系唐朝廷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命脉,处于汴河咽喉的开封地位陡然而升,被称为“水陆冲要、运路咽喉”。唐朝在开封设置了盐铁转运巡院,负责保证运河路线的畅通,因而聚集了大量漕运物资。781年,中央又在这一地区设置宣武军,治所就在开封,其目的也是保障漕运安全。

汴河不通,唐王朝的危机将立即爆发。中晚唐时期,围绕汴河的漕运问题,曾有过数次危机与争夺。在唐德宗时发生的泾原兵变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占汴州(今开封),直接威胁了漕运安全,以至于在流亡途中的唐德宗以及朝廷的官兵都受到了粮食物资短缺的威胁,784年5月,江淮地区的布匹运到,才解决了穿衣服的问题。后来,刘玄佐收复汴州,运河通畅,浙西节度使韩滉以武装押运的方式强渡汴河运米百船至关中支援朝廷军队。本来,关中兵荒,粮价腾贵,等到韩滉的米一到,粮价迅速降低了五分之四。786年,关中粮食短缺,禁军军士也无法饱食,威胁再不解决粮食问题就要发生兵变,天子恐惧,最终还是韩滉武装运米通过汴河补给关中。经过这些事件,唐王朝更加重视对开封的经营和汴河航道的保护,在开封的宣武军驻军数量也增加到十万人,这个规模是其他藩镇所不及的。

交通枢纽影响经济和政治地位。随着大量驻军的到来,开封城市也逐渐繁荣起来。与晚唐时期遭到战火破坏而地位下降的长安、洛阳相比,开封俨然是一个城市新贵。

02:

首都地位的确定

开封首都地位的奠定,是在五代时期。

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曾经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当他取代唐朝后,以开封为东都、洛阳为西都,开封开始执行首都功能。五代中除了后唐,后来的后晋、后汉、后周也相继建都于此。而建都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开封的漕运,水陆交通便利。

朱温

不过,五代时的开封首都地位还不稳定,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首都常常实行两京制,朝廷在开封洛阳之间徘徊。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首都存在,隋唐一直是陪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神都洛阳作为都城乃是天经地义,有着充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五代时期首都职能往往是分散的。在古代,首都除了是政府中枢的运行所在,也担负着祭祀天地和宗庙的功能,称为“郊祀”。所以,首都职能可分为世俗和神圣两部分。五代时,虽然政府机构常在开封办公,从事郊祀的场所却一直是洛阳

到后周时,这一局面发生了变化。后周太祖郭威将宗庙社稷神主迁至开封,并修建社稷坛等各种祭祀设施,在开封进行郊祀活动。这就表明,开封的首都功能到此实现了统一。同时,周世宗进行疏浚运河的工作,不仅是汴河,还疏通了五丈河、蔡河。这说明到五代后期,王朝在开封建都已久,人们已经普遍认可了开封的首都地位。

不过,开封要确立自己牢固的国都地位,却还需要再接受一次考验。

这个考验,正是北宋建立之初曾发生过的一次迁都之议。因为提出迁都主张的不是别人,正是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

其实,赵匡胤一直对于建都开封存在疑虑,作为一个军事家,他认为开封四周没有山川阻隔,对于军事上的防御非常不利,作为都城是不安全的。公元976年,赵匡胤西巡洛阳,在这里待了很久不愿离开,然后将其欲迁都洛阳的想法向大臣们和盘托出,并且表示,迁都洛阳并不是目的,最终还要迁都长安,以“循周汉故事”,建立一个强大王朝。迁都之议的提出也很正常,历代王朝建都时首先考虑城市的地形是否有利于军事防御。以洛阳和长安为都的确符合传统,所以,当赵匡胤提出迁都主张时,他满以为事情会顺利进行下去。却没想到,得到的是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反对意见也很充分,以他的禁军司令李怀忠的意见为代表: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它表明了两层意思:其一,开封的优势在于漕运,能够便捷获取物资,养活百万军民。如果在洛阳长安,通过黄河运输,可就太不方便了。其二,开封经过唐末五代的发展,几十年的首都,已经根本牢固,迁都不易。

群臣反对,赵匡胤不听。不过,接下来,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反对意见就不得不令他考虑了。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兄弟——晋王赵光义。赵匡胤希望以险固守,晋王却说“在德不在险”,君主应以德行而非天险保卫都城。可能是晋王的反对造成了政治压力,赵匡胤确实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但是,他也忧虑地说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

宋太祖迁都的失败,表明开封的首都地位至此已经不可撼动了。透过史料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发现这场迁都之议背后潜藏的政治博弈。那句“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官员们的个人势力在开封扎根已深、盘根错节,一旦迁都,他们的利益无疑将受损,尤其是作为开封府尹的晋王,在开封已经营多年,这或许才是晋王及群臣反对迁都更为隐秘的原因。

03:

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开封为都的确给宋朝带来了极大的优势与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北宋王朝注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运河输送的物资供给了开封的百万驻军,开封城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商业都市。《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传世史料让我们得以窥见汴梁的开放与繁华。这繁华与前代不同,在城市发展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概念,城指城墙和居住区,市指交易场所。唐朝及之前的城市多是政治中心,以政治功能为主,居住区“坊”与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布局规整、管理严格的坊市格局成为城市的基本模式,如汉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城市格局与城市功能在北宋的开封发生了质变。坊市界限被打破,市遍布于城内各处;交易时间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开封城中各种店铺买卖热闹,俨然一幅商业社会的市民生活长卷。这时的城市已发生很大变化,经济成为主要的城市功能。

清明上河图(局部)

时间来到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开封城破,往昔的繁华烟消云散。有人将北宋的灭亡与开封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认为是开封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势使得金兵进攻时很快城破。这正印证了宋太祖那句“百年之后,天下民力殚矣”的预言。不过,从史实来看,将北宋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开封有失公允。王朝的灭亡根本在于北宋军事上的疲弱,直接原因则是军事战略失误。金兵攻城之际,统治集团分寸大乱,一味投降求和,贬抑良将,昏招迭出,这才断送了王朝的命运。

开封不仅不该为北宋灭亡背锅,还应在中国都城历史上被铭记。中国上古和中古时代的王朝多以长安、洛阳为都,而自北宋定都开封始,中国的政治中心不仅再未回到西北,反而不可逆转的东移了,金及最后的三个统一王朝元、明、清均以北京为都即是明证。政治中心的这种东移是中国历史上殊堪注意的现象,开封在无意中充当了这种转移的时空枢纽。

开封地理条件不宜为都的批评现在看来也是站不住脚的。的确,历朝历代对都城的选择一度以军事防御为主要关注点,然而,军事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经济及地理的考量同样重要。都城应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因该地区有便捷发达的物资供应,有便利的交通与各地联系,方便控制全国。长安、洛阳长期霸榜,除了地形因素外,也与关中平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有关。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经济衰落,交通干线大运河的运行,尤其是唐末五代战火的摧残,长安、洛阳已极为残破,物资供给也很不便,作为首都的主要优势已经丧失。何况,从后来的北京来看,军事防御在都城选择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在下降。明乎此,则可见北宋定都开封的合理性。有人从纯军事观点的角度出发批评北宋放弃长安、洛阳选择开封,不仅过于片面,一叶障目,更抱残守缺,不见历史大势。

历史的风烟虽已远去,古都的风采却不褪色。将开封置于更长时段的历史风云中,才见其意义。

参考资料: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陈俊志《中晚唐五代洛阳开封地位消长对比研究——以漕运为中心》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词条  古都  古都词条  开封  开封词条  何以  何以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