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上古时期的歌谣是什么样的?上古文学简介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

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富于韵调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

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是《卜辞通纂》中记载的一首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祈求,目的在求神降福。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

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这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积极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强烈意愿。

《周易》爻辞所保存的《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确实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

《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诗没有言语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有致,生动有趣。

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情况,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情景的。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短短十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上古歌谣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时出现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人”说明是集体演唱,“牛尾”是以猎物为道具,“投足”是小步为节拍的舞姿,“八阕”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多人挥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说明了上古歌谣多具综合性艺术形式。

我国上古歌谣语言都极为简朴,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复杂一点的句子很少见,这首先是因为当时生产、艺术落后,劳动动作简单,因而与之相伴的诗歌也就自然简短,其次与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语言水平较低有关,简单的思维表现为简单的语言,发为诗歌,自然也简短质朴,没有雕琢,没有夸饰,质朴无华。

上古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活,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坦白直率,这与《诗经》选择典型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征的细节展现现实和抒发情感的创作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它明显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上古  上古词条  歌谣  歌谣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什么样  什么样词条  时期  时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