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关于兵马俑有哪些谣言?兵马俑为什么没有头盔?

兵马俑的发现算是中国历史上很大的一块宝藏了,不过这几年关于兵马俑的谣言也是四起,例如活人俑之类的。其实兵马俑也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已,但是兵马俑的数量实在太多了,而且做工非常逼真,让人们不禁感叹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有如此手艺。不过兵马俑身穿盔甲,为什么没带头盔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并且打破这些关于兵马俑的谣言。

其实一直以来,对秦兵马俑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新闻往往不被人重视,而那些充满噱头与误导性的言论却很有传播力。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关于秦兵马俑的五大“谣言”或“误读”。

第一,秦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而是秦宣太后也就是芈月的吗?

TIPS:宣太后芈八子不会叫芈月。春秋战国贵族出嫁后的女子往往加上夫家的氏名或国名,即应当称为:秦芈。如果就算她的私名为月,也应称为:月芈。

要判定墓主人的身份与年代,陪葬品最能说明问题。而对于秦兵马俑来说,最直观的陪葬品则是伴随着它们的武器了。秦国制度,兵器要刻上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名字或官职的铭文。而惠文王至昭王时的标志性铭文是“工师”、“工大人”,秦王政时起,包括吕不韦主政时期,都是“寺工”或“诏事”、“属邦”、“少府工室”等。

兵马俑一号坑在第一次发掘就出土了16柄纪年在十五至十九年的寺工铍,5柄纪年在三至七年的长胡四穿相邦吕不韦戟,此后的历次清理发掘也多有发现类似铭文的兵器,根据上文所述,纪年明显属于秦王政。如果兵马俑真属于宣太后,怎么可能出现在宣太后死后二十多年后才铸造的兵器呢?显然,由兵器判断,秦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

兵马俑坑出土的四件带铭文“吕不韦戟”

▲三穿戈戟(1-4)与四穿戈戟(5-6)的形制对比

兵马俑中戟的出土原状,并非单独戟头散落在泥中

第二,兵马俑是希腊人指导造的吗?

兵马俑与希腊的经典雕塑都享誉世界。结果不知道怎么就有了所谓“希腊的工匠前来参与指导制造了兵马俑”的说法。其实,从诸多方面来看,两者有着本质不同。首先,秦兵马俑采用陶土作为材料,盘塑雕刻烧制而成,而希腊典型的雕塑大多都是石雕。

其次,秦俑艺术形象中国传统的“以形写神”,比如秦俑的头发、胡须、眉毛,一丝一缕都要刻划出来,有棱有角,甚至翻卷或立了起来。这种艺术夸张、鲜明突出人物的性格,才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兵马俑群像。但秦俑头部以外的部分,便被看作是较为次要的。因此兵马俑的身体部分基本上是大规模制造的。

▲希腊雕塑典范《掷铁饼者》

希腊人则特别注重人体造型美,认为神就是完美的人。所以他们更重视对身体曲线的表现,其雕像都是肌肉发达,线条优美,体型肩宽腰细的健美身材。希腊化雕塑的另一个标志性特色,是又高又直的鼻梁,在希腊化地区的犍陀罗艺术佛教造像上体现的非常清晰。秦俑则不是这样。

总之,虽然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但两者相较,秦兵马俑又显出更多‘抽象’性、写意性,显出明显的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概括一下,就是西方多写实,东方多写意。

第三,秦兵马俑为什么从彩色变成了灰色的?

兵马俑确实都是有颜色的。秦人在给兵马俑上色前,先刷了一层生漆,起到黏合和突出颜色的作用。当初在发掘时,生漆由于失水而卷曲剥落在泥土中。结果导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兵马俑都是灰色的。

▲色彩饱和度比较正常的高级军吏俑彩色复原

而一些新闻报道中,喜欢说兵马俑花花绿绿,其实也是有错误的。兵马俑的甲片基本上都是黑褐色,缀甲的绳带大红色,这个基调是统一的。其服色主要还是分朱红,蓝色,浅绿,赭色几种。高级军官穿紫袍,甲上有鲜艳彩色的绶带,无甲射手多为赭色袍,有时被描述成土红色粉红色。披甲重步兵中一部分站位靠前精锐的成员,着黑甲红头巾红衣袍,另一部分则穿黑甲蓝绿色系袍子。所谓秦兵自备衣物,其实是指内衣自备,战袍明显具有规范性。而在没有现代染料的情况下,古代衣物染料和矿物颜料的色差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不能把秦俑的颜色等同于秦军的服色。总之,秦军即不像很多人想象那样,全体秦兵一水黑衣,也不像是现在很多人搜易津津乐道的鲜艳花哨、五彩斑斓,甚至到了妖艳的地步。

▲《神话》电影中秦军士兵服装配色比较接近现实

第四,兵马俑里面有没有人被封在里面?

因为秦兵马俑确实很写实。所以有人说兵马俑是将活人裹上一层纱布,然后用泥封起来,放到窑炉里烧,就跟烧砖相同,然后给始皇帝陪葬。历史上真的有这么残暴的行为吗?实际上,在陶俑的体内并未发现过人体骨骸。兵马俑的上身为空心,腿为实心,均为陶土制成,也没有使用木胎。从工艺角度,秦俑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具体地说,就是俑的脚、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躯干部分,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衣服和铠甲,用贴、捏、刻等手法做成。如果认为兵马俑是真人做的,可能是《古今大战秦俑情》、《木乃伊3龙帝之墓》之类的电影看多了。

第五,兵马俑没有头盔是因为秦军没有装备吗?

关于秦军有无头盔的问题也算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从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考古队在始皇陵外城东南部的一处大型陪葬坑里,发现用铜丝编缀的石铠甲和石兜鍪(即作战时戴在头部的头盔,也叫胄),共约一百二十余领(顶),其中甲约90领,胃约36顶。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根据不同的形制来看,数量较少的一种胄的实物可能是铁质,数量较多的甲片较大的可能是皮质。

那么为什么兵马俑里的兵俑都不戴头盔呢?《国语·周语中》:“秦师过周北门,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韦昭 注:“免,脱也。脱胄而下敬天子也。”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对尊者的行礼方式。秦兵马俑等于是在始皇帝检阅之下,当然要免胄。

▲秦石甲胄修复复原

秦是不是师从波斯?

最后说一下,秦是不是学习波斯的制度:波斯的“行省制”有以下特点:身份往往是波斯贵族的地方总督军事上独立(名义上需要国王认可),行政管理基本独立,外交基本自主,国王默许职位世袭。大流士一世篡位得国前是世袭帕提亚总督。显然这明显相当于我国商周时代的诸侯制。

而秦的郡县制,地方官员并没有独立的军事权,甚至各地方官员本身也“各有主业”,如县级有县令、县尉、县丞的区分,而不是商周或者波斯那种地方官员独断。另外,秦国从法律角度明确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而且,官员是有任期时间。这就杜绝了商周或者波斯帝国那种世袭制度,保障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如此看来,修筑驿站道路等共性只是表象,秦国与波斯政治方面内核完全不同。而如果只是看有一些表面共性,就强行认定其内部有紧密联系,只能说理论和逻辑水平实在太差了。

编后语:秦兵马俑自发掘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历史文化名片。因此围绕着秦兵马俑的新闻也往往容易获得关注。这也使得很多人或出于扬名,或出于其他原因,喜欢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说法去博眼球。其结果自然使得网络上流传着诸多关于秦兵马俑的以讹传讹,甚至是刻意歪曲的说法与观点。这个现实确实很让人无奈。但俗话说得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对于这类博眼球的言论,大家淡定的一笑而过就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兵马俑  兵马俑词条  头盔  头盔词条  谣言  谣言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