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三国时期躲在哪里最安全?为何会有4200万人消失了?

我国古代其实战争是非常常见的。古代有很多时候都是处于战争的状态中的,比如三国时期,从东汉末年一直到晋朝建立这中间的时间一直都有战乱发生。虽然说很多人都非常向往那种风云际会的年代。但是如果真的身处其中的时候,很多人只能是一个普通人。尤其在三国这种时候,能够保住自己的命就尤为重要了。那么如果真的在三国时期,一个普通人要躲在哪里才算比较安全呢?从一些数据中能看出三国时期有大约4200万人突然消失了。这些人到底是去了什么地方呢?

1.三国时期躲在哪里比较安全?

荆州南阳作为汉光武帝刘秀龙兴之地,在东汉一朝地位超然,《后汉书》记载户口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二万户,人口两百四十多万,傲视天下。而晋朝太康元年十九州中,户口最多的司州也仅有四十八万户,怪不得当时有人发出感叹:“一州之人口,不及汉时一大郡。”

诸葛亮祖籍琅琊(古称琅邪),父亲早亡,早年跟随叔父前往豫章,后定居于荆州南阳。诸多史料记载诸葛亮当时是为了躲避战乱,前往南阳,这些史料包括他本人亲笔所写的奏折。

事实果真如此?当我们将汉末与晋初的户口进行比对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汉南阳国到晋朝以分为南阳、襄阳、义阳、顺阳四郡,所有西晋南阳数据是四郡总和。

南阳经过漫长的三国时期,户口流失极大,晋初的户口数比之东汉末期缩水了六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相比较的徐州琅琊,虽然更接近战乱的中心,但保留下来的户数明显要多得多。(备注:《后汉书》琅琊国的户口数目有明显问题,此处户数为使用其人口数与邻近郡国户数与人口比值,计算而得。)

虽然这个变化的过程长达一百余年,南阳在诸葛亮躬耕的那段时间里或许保持着和平,但毋庸置疑,这绝对不是一个能够安心种地,并长久躲避战乱的地方。

诸葛亮为何选择这里,或许是因为这里处在当时几位枭雄势力范围的中间。对于有心在乱世中一展身手的人而言,能够更准确地对局势进行判断。分久必合后的人口迁移,及对后世的影响。

公元280年,晋朝灭吴,统一天下,经过百年的动乱的神州终于迎来了和平。三国时代的影响仍在延续,反应在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晋朝初年的人口分布就具有典型的三国特征。

三个曾经鼎足而立国家的核心地区,也就是晋朝的司、冀、扬、荆、益五州占据了全国户口的70%。国都所在的河南郡人口达到十一万四千户,紧随其后的有司马氏的祖地河内,拥有盐池的河东,关中京兆,益州蜀郡,荆州南郡和扬州丹阳,这些地区人口均在五万户左右。

虽然户口损失相当严重,但新生的晋王朝仍然控制住了东汉大部分地区。很多人引经据典,试图说明当时晋朝实际人口远远超过国家户籍上记载的数量,这要归咎于晋朝对于地方豪强羁縻的安抚政策。但反过来,晋朝户籍上可怜的数字恰恰说明其对整个国家的掌控能力要远远弱于东汉。

晋朝君臣本有机会塑造一个强大的王朝,但可惜毁于一系列的作死操作。其后相继出现,崛起于河北、关中和蜀郡的少数民族政权,与这些地区优势的人口数量明显具有关联。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也因为扬州与荆州人口数量相近,导致控制荆州的权臣与坐镇扬州的皇帝势均力敌,而陷入长期的内部争斗之中。

2.4200万人去哪了

现如今,我国一共有十多亿的人口,但是在古代,我国虽然也是人口大国,但是其真实的数字不过几百万,甚至顶多是上千万,毕竟古代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太好。直到明清时期,我国人口才开始破亿。

东汉末年的时候,国家统计人口,大约是五千万,然而等到了三国时期,三个国家各自统计人口,加起来才不到800万。就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人口从五千万到了八百万,这样的变化明显是不太合理的。如果说战乱有所影响,那也不该有这么多人口差。

到底这4200万人去了哪里呢?他们总不能直接就人间蒸发了吧,如果是隐居,这数量有些略大,恐怕能容纳4200万人的世外桃源几乎没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当时的人口计算方式。东汉时期,那是毫无疑问的挨家挨户查,虽然有遗漏,但并不多。

而到了三国时期,因为战争需要,大部分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而且与士兵一起上战场的还有他们的随军家人。这批人充当了军队的后勤服务,但是在人口统计数据时却不会被记入,一个因为他们往往流动性太大,不好管理。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没有户籍,全凭军队负责人的一句话。基本上,每一个士兵都会拖家带口带着四五个人,于是这人口也就被藏起来了。再者,大量的农民逃亡,躲进了地主家里。为了战争需要,农民的赋税不断被加重。

因此,他们纷纷躲到地主庄园里,成为了帮佣,虽然说也同样受剥削,但比起朝廷的赋税,地主也还算有人性。除了统计问题和农民逃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各种非朝廷势力。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社会很乱,除了他们之外,还存在着很多不明势力,比如各种所谓的起义军。他们中并不是只有少数的起义军,更有众多的百姓。但这样一批人根本无法统计。在这多重的因素之下,5000万的人口就成为了890万。

3.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消失  消失词条  时期  时期词条  三国  三国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哪里  哪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