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抗战时日军曾认为八路军的地雷上面“长了眼睛”

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白大均、董元夫等主演的电影《地雷战》上映。在这部电影中,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依靠土制地雷,将进村扫荡的日军炸得落荒而逃。这部电影艺术化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的智慧与勇气。电影从上映开始就大受好评,陪伴了几代人的记忆。真实的地雷战虽然与电影有一些区别,但是其反映出来的中国人民的智慧,以及抗战的勇气却是一脉相承的。

推广地雷

地雷战这一战术方法在胶东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效应,据地雷战战术形成并汇集成册的《地雷课本》介绍,地雷战这一战术最早出现于太南地区。真正将地雷战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是山东海阳的民兵,针对敌人不断变化的起雷避雷方法,他们发明了十几种地雷。而电影《地雷战》中的高家庄原型则是今河北保定冉庄。

在战争军事物资缺乏时期,地雷能大量投入战场,离不开少将王耀南的推广与改进。

王耀南是我国工兵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7年9月,他和几十名矿工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在中央苏区,他参与创建了红军工兵部队,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

1941年5月,他奉彭德怀总司令的命令,带队下到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及各分区去推广地雷战。为了让部队和民兵明白如何设置地雷,也就是将雷埋在哪儿的问题,王耀南带着几个工兵干部在院落里埋好雷,扮演成日本兵进院扫荡,让大家观看,并用炭粉代替石灰,防止石灰飞起烧伤人眼。边观看边向干部群众讲解在什么地方埋雷好,“比如鬼子进院子要喝水,在井旁边埋上雷就能炸死鬼子。”

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观看,王耀南一行人还学唱戏,将埋雷示范搬到了戏台子上。每炸死一个“鬼子”全场都会掌声雷动。群众兴致盎然,演出完往往不愿离开,有的老百姓说:“我们就喜欢看打死小鬼子,看一百遍也看不够!”于是又加演几场。王耀南让工兵干部们教大家如何使用地雷,怎样叫拉发,怎样叫压发,告诉干部战士们在野外如何埋设地雷

王耀南告诉观众说:“我们用的是假地雷,主要用来教学。大家回去可不能用真地雷这么干,这可要伤着自己人。”

因为看了三四遍在院落里埋地雷,观众一听就明白了,但不愿意走,王耀南只能说地雷没有了来打发走群众。他们用这种示范方法,教会了很多八路军指战员和民兵掌握地雷战的战术、技术及地雷的应用。

军工厂发下来的地雷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抗日战争需要,王耀南就鼓励大家自己动手造地雷。各县政府支持王耀南一行人的工作,让鞭炮作坊以上交几千个发火器代替需上交的税费和公粮,并且解决鞭炮厂的经费问题以大批量提供炸药。

作坊主们知道这些发火器是用来打仗的,每次都会保质、保量、守时生产出发火装置。拉火炮和发火装置虽然原理相似,但内部结构有很多区别。王耀南就让工兵干部们和做鞭炮的师傅们共同研究怎么能将发火装置做得更好。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地雷壳子生铁原料来源缺乏。王耀南就动员军队和民兵使用代用器材造雷壳,比如洋油桶、茶壶等。有干部提意见说老百姓的坛坛罐罐虽然不值钱,但破家值万贯,不能让老百姓用锅碗来做地雷。王耀南听取了干部的意见,他和几个冀鲁豫军区干部反复试验,研究出用石头造雷壳的方法。

之前一个地雷比3枚手榴弹还贵,而改良了制作方法之后制造的土地雷,成本和造一粒子弹差不多。大大减少的成本使地雷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这是最后地雷能在胶东战场发挥巨大效用的先决条件。

地雷战让日军丧胆

地雷战因为战果分散,每一次给敌人造成的杀伤力有限,在日军的战史中没有被大量记载。但我们仍可从侵华日军的回忆录中寻找到地雷战的身影。

在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的回忆录《华北战记》中提到了几次与地雷打交道的经验,他曾侥幸逃过被地雷炸死的命运。

地雷战初期,民兵和八路军部队主要使用的是绊雷和踏雷。埋雷的过程要特别谨慎小心,先挖开一个一尺见方的洞,里面横上一根木棍,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的一边钉着一颗小钉子,钉子上拴着一根引线,引线的另一端连着一颗地雷地雷被放在紧接着的一个圆坑里,把引线绷直了,轻轻地在上面撒上土。为防止敌人看出,埋雷时还会轻轻地印上人畜的脚印或放上几块牛羊粪。

日军行进时走的都是平时老百姓走的路,为防止地雷炸到自己人,部队有时会派专人把守,见到百姓来了,就让他们绕道走,后来又提出“不见鬼子不挂弦”的原则。

日军吃过几次亏后,就派工兵在队伍最前方进行扫雷,或者抓来当地的老百姓在前面开路。这时简单的踏雷就不能用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与日军的斗争中,我方军民用烂铁片、茶壶干扰日军工兵的扫雷活动,还发明了真假雷、硫酸雷等。这些雷让日军防不胜防。

最让日军感到恐惧的还是拉发雷,抗战老人单景祥回忆到:“日本人怕了我们的青纱帐,怕了我们的拉雷,说我们的地雷长眼睛,有鬼附在上面。”

“眼睛”就是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员们。看到日军队伍行进到地雷区,游击队员们等待作为挡箭牌的老百姓走过之后,就拉响地雷,炸得日军措手不及,人仰马翻。

“我的手上紧紧拽住拉线,可千万不敢大意,一会手心就渗出汗来。队伍过来了,老百姓,让他们过去,警卫队(即伪军),还是不拉,他们虽然是帮日本人害中国人,但还是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认识。直到最后日本鬼子的队伍过来了,我们才拉线。”单景祥老人回忆到。

日军常在夜间突然出城扫荡,视线受阻,身体疲惫,八路军就利用敌人精神状态松懈的绝好时机,埋伏好地雷,一声巨响过后,听到日军惨叫。

日军以大队规模进行“扫荡”时,多名乘马军官会聚集在一起,这也是攻击的绝好目标。八路军放过在前行走的部队,目标直指军官,破坏日军作战指挥系统。还有一种攻击行军大队的地雷叫“连环雷”。这种雷用一个铁丝将几个地雷串联起来,敌人一旦踩响一个就会带响一串。

据单景祥老人回忆,当时日军面对冀中平原敌后武工队对碉堡的偷袭只是放了一夜机枪,不敢出来,因为碉堡不远处到处都埋着地雷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看了冀中的地雷战后说:“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一个人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敌人可怕的现代化武器想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抵抗方法。”

地雷战中不能被遗忘的人

地雷战》电影中的民兵队长赵虎和雷连长等人总能有各种点子,发明了10余种土地雷。土地雷确实大大减轻了军区发放武器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敌人,但是在投入使用中有时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观看影片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指出了该片的不足:“你这个工兵专家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几个老百姓怎么能搞出地雷战呢?”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农民连字都不认识几个,造出如此精妙的地雷的可能性确实不大,甚至在八路军中也极其缺少地雷制造的专业人员。其实,在华北地区地雷战中,有着一批科学技术人员,他们为抗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

熊大缜是中国物理学事业的铺路人叶企孙的得意门生。1938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八路军急需枪支弹药。熊大缜得知八路军准备开展地雷战并且需要科技人员协助后,放弃了去德国深造的机会,推迟婚期来到冀中抗日。

来到冀中军区根据地之后,他被任命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开展烈性炸药、地雷、雷管以及无线电研制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弄到大批制造炸药所需的化学原料、铜壳和铂丝、控制电雷管的电动起爆器以及无线电器材。并请到不少技术人员在天津英租界清华同学会内装配无线电台。

在熊大缜、汪德熙等人的领导下,冀中根据地的炸药厂不断壮大,成为一座拥有2000多名工人,能制造大批量地雷、手榴弹、复装子弹,并能修理各种枪械的大型兵工厂。

为了解决翻晒氯酸钾自爆的事故,熊大缜潜回天津请教老师叶企孙。叶企孙老先生不仅派阎裕昌(化名门本忠)前往冀中解决了问题,还派学生突破日军封锁线运来电表、白金丝等必要物资,并设法筹集款项购买急需的军用物资运往冀中。

冒着生命危险,熊大缜等人还多次装扮成传教士穿越日本封锁线,进入北平、天津为冀中军区购买雷管、无线电元器件等紧缺军用物资。

一些为敌后抗日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也英勇牺牲。门本忠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为了将拿锄头的庄稼汉教成会造雷玩雷的高手,穿着农民的褂子,包着白头巾,一村一村地走。1942年5月8日,河北省安平县武莫村突然被日军包围,为保护无辜群众,门本忠勇敢站出。日军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拖到大街上,门本忠高喊口号,痛骂不绝,最后被日军残忍地处死,时年46岁,为抗日战争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八路军  八路军词条  战时  战时词条  地雷  地雷词条  日军  日军词条  上面  上面词条